朱小林,江龙志,张泽山,汪名照,张莉
桐城市血吸虫病防治站,安徽 桐城 231400
晚期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晚血)是由于反复或者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未经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经过较长时期的病理发展过程而形成的,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2]。当前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全国血吸虫病患者以晚血为主[3-4],为切实保护晚血患者身体健康,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2005 年起安徽省启动了晚血医疗救助项目,对符合治疗救助条件的现症晚血患者进行系统性治疗,并根据晚血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加强精准救治,做好早期筛查、规范性管理及随访工作[5]。桐城市曾为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2014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2019 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目前有8 个血吸虫病流行镇,48 个血吸虫病流行村。为了解和掌握桐城市晚血患者分布情况和救治效果,现对2020 年桐城市现存晚血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1 调查对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防治信息管理平台”中2020年底桐城市现存的经过专家审核、认定的晚血患者,作为本次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采用“安徽省晚期血吸虫病个案调查表”对晚血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和血吸虫病诊疗史等。在患者出院时,床位医生根据封闭性问题对患者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穿衣、进餐、如厕、洗澡四项活动的自理能力进行评估,将结果分为3个等级:四项活动均能自理为1级,其中三项活动能自理为2级,二项及以上活动不能自理为3级。1.3 统计分析 使用Visual Foxpro 6.0 录入晚血患者个案调查表,建立数据库,用Excel 2007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1 基本情况 2020 年桐城市在册晚血患者152例。2018—2020 年通过主动筛查发现新发晚血患者11人,占现存晚血患者的7.24%。
2.2 人群分布 男性73例,占48.02%;女性79例,占51.97%。年龄最大95 岁,最小35 岁,平均年龄74.5 岁;其中<50 岁4 例(占2.63%),50~59 岁1 例(占0.67%),60~69 岁31 例(占20.39%),70~79 岁89 例(占58.55%),≥80 岁27 例(占17.76%)。文化程度分布中,文盲68 例(占44.74%),小学41 例(占26.97%),初中39 例(占25.65%),高中4 例(占2.64%)。职业以农民为主,有148例,占97.37%;其他4例为公职退休人员,占2.63%。
2.3 地区分布 现存的152 例晚期血吸虫患者分布于范岗、新渡、嬉子湖等13个镇(街道),患者居住地在流行镇(街道)的有145 人,占95.39%;在非流行镇(街道)的有7人,占4.61%,见表1。
表1 152例晚期血吸虫患者地区分布情况
2.4 临床分型 152 例患者中腹水型147 例,占96.71%;巨脾型5 例,占3.29%;未发现结肠增厚和侏儒型病例。
2.5 患者既往感染史及治疗次数情况 152 例晚血患者平均确诊年限为15年,最长为61年,最短为1 年。1960—1999 年首次确诊为晚血的有26 人,占19.73%;2000—2009 年确诊有82 人,占53.95%;2010 年后确诊的40 人,占26.32%。所有晚血患者均每年进行一次住院治疗,治疗次数最多的达16次,最少的1次,平均10次。其中,治疗次数为1~5次的12 例,占7.89%;6~10 次的22 例,占14.48%;11~15 次的112 例,占73.86%;15 次以上的6 例,占3.95%。
2.6 基础性疾病 152 例晚血患者中,有128 例伴有基础性疾病。其中,伴有高血压的80 人,占52.63%;糖尿病25 人,占16.44%;慢性支气管炎18人,占11.84%;冠心病11人,占7.24%。
2.7 治疗康复情况 152 例晚血患者目前生活自理等级为1级的有143人,占94.08%;2级的有4人,占2.63%;3级的有5人,占3.29%。
晚血是血吸虫感染最严重的转归,晚血患者大多数难以从事生产劳动,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严重。及时发现晚血患者并实施正规有效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痛苦和医疗负担,因此做好晚血医疗救治工作意义重大。为做好健康扶贫、打好血吸虫病防治攻坚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多个部门于2018年联合下发了《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18—2020 年)》,目标之一是使晚血患者全部得到有效救治[6]。本调查显示,2020 年桐城市现有晚血患者152例,主要分布于范岗、新渡、双港、金神等13 个镇(街),其中范岗镇、新渡镇晚血病例构成比相对较高,这与桐城市血吸虫病疫情地区分布情况相一致,范岗镇、新渡镇同样是全市疫情最严重的地区。桐城市还有近5%的晚血患者分布于非流行乡镇,这可能与就业、婚姻等因素造成的人口流动有关,提示应将重点流行区和流动人群的晚血筛查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晚血患者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职业以农民为主,可能由于该人群对血吸虫病防治知识了解较少,未及时就医。晚血患者临床分型以腹水型为主,其次为巨脾型,这与有关报道基本一致[7-8]。
本次调查中,桐城市现有晚血患者的首次确诊时间主要在2000—2009年,与同时间段全市血吸虫病疫情回升情况一致,这可能与2000年之后桐城市挂车河流域钉螺面积大范围扩散有关[9]。桐城市现有晚血患者平均年龄74.5 岁,且大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冠心病等基础性疾病,病程长达数十年,迁延反复,救治难度较大[10]。提示在晚血救治过程中,应重视和关注晚血患者的基础性疾病治疗,提高晚血患者的自理能力。近年来,桐城市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晚血患者医疗救治政策,主动对疑似晚血患者进行筛查,仅2018—2020年桐城市就确诊新发或复发晚血患者11例,对确诊的晚血患者均及时安排医疗救助。晚血患者救治已开展10 余年,经过多年的积极救治和康复锻炼,患者转归良好,桐城市现有晚血患者中94.08%能完全生活自理,表明开展积极的医疗救治对晚血患者症状改善、生存质量提高有显著成效[11]。
为有效控制慢性病例发展为晚血、阻断新发晚血病例出现,应进一步对血吸虫病病例进行规范化管理及治疗,并积极开展晚血病例早期筛查。对已出现肝纤维化但尚未达到晚血救助标准的患者,提前进行抗肝纤维化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缓解病情进一步发展[12]。此外,还需进一步对救助后晚血患者的生存现状、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价,以探索改善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有效途径,为完善关怀和管理措施提供必要的依据[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