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伟霞,贺志权,胡亚博,李堂赟,张中操,马倩,许小利
1.焦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1;2.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适宜疟疾的流行,历史上是河南省疟疾严重流行的地区之一。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2017年焦作市通过河南省消除疟疾达标考核评估,达到消除疟疾的标准[1]。焦作市是间日疟流行区,中华按蚊是唯一传播媒介[2]。为消除疟疾后传疟媒介的控制和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焦作市连续开展了媒介种群、密度监测和孳生地调查,现将2020—2021年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1 监测点的选择 按照《河南省消除疟疾阶段媒介按蚊监测点工作方案》要求,选择焦作市7 个县(市、区)作为传疟媒介监测点,其中2020 年在修武县、温县、沁阳市、孟州市开展媒介种群监测,2021年在解放区、马村区、修武县、博爱县开展媒介种群监测。根据既往疟疾流行及媒介分布情况、自然地理环境和不同农作物、牲畜饲养等因素,每县(市、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 个自然村作为调查点开展媒介种群监测,2020 年、2021 年在修武县开展媒介密度监测及孳生地调查。
1.2 监测内容与方法
1.2.1 媒介种群分布 各调查点在7—8 月蚊虫活动高峰期,使用诱蚊灯法开展1 次连续3 天的媒介种群监测。在选定的自然村,分别选取室内、室外各2个调查环境(室外环境:靠近居民点的蚊媒孳生地如稻田或水塘边;室内环境:人房、猪圈或牛棚等),选择远离干扰光源和避风的场所作为挂灯点,每处监测环境放置诱蚊灯1 台,每个调查点放置4台灯。诱蚊灯光源离地1.5 m,日落前1 h开启,直至次日日出后1 h密闭收集器,关闭电源,将集蚊袋取出,乙醚麻醉或冰箱冷冻处死蚊虫,进行形态学鉴定并计数。
1.2.2 媒介密度监测 每年5—10月在修武县使用人帐诱法开展媒介密度监测,选择1个调查点,每半个月1 次,每次1 晚。在日落约20 min 后至次日清晨(天亮前),1人坐/卧在帐内诱蚊,另1人手持电动吸蚊器采集停歇在帐上和周围的成蚊,每小时捕捉15 min,分别记录每次捕蚊种类和数量。蚊虫密度计算公式为:蚊虫密度(只/人·小时)=捕获的蚊虫总数/(人饵数×捕捉小时数)。
1.2.3 孳生地调查 每年8—9 月在按蚊活动高峰期间使用勺捕法开展1次孳生地调查。选取户外大中型水体环境共20 处,沿着大中型水体岸边,每隔10 m 选择一个采样点,每个水体共捞10 勺,吸出幼蚊(蛹)并放入已编号的采样管中,进行种群鉴定并计数。
1.3 统计学分析 用Excel 2007 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整理和分析。
2.1 媒介种群监测
2.1.1 地区分布 2020 年媒介种群监测共捕获蚊虫8 116 只,其中中华按蚊1 766 只,构成比为21.76%,修武县捕获中华按蚊数量最多(1 262 只),沁阳市捕获中华按蚊构成比最高(40.39%)。2021年捕捉蚊虫10 852只,其中中华按蚊181只,构成比为1.67%,修武县捕获中华按蚊数量最多(179 只),构成比最高(1.99%)。2021年修武县捕获中华按蚊数量及其构成比均小于2020年。见表1。
表1 2020—2021年焦作市传疟媒介种群监测情况
2.1.2 监测场所分布 2020 年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捕蚊总数均低于2021年,但中华按蚊数量和构成比均高于2021 年。2020 年焦作市室内环境捕蚊总数和中华按蚊数高于室外环境,但中华按蚊构成比低于室外环境;2021 年室内环境捕蚊总数、中华按蚊数和中华按蚊构成比均高于室外环境。见表2。
表2 2020—2021年焦作市不同环境中传疟媒介种群监测情况
2.2 媒介密度监测 修武县2020 年共捕获蚊虫802 只,平均密度为30.55 只/人·小时,其中中华按蚊136 只,平均密度为5.18 只/人·小时,密度高峰在8 月中下旬;2021 年共捕获蚊虫3 662 只,平均密度为130.79只/人·小时,其中中华按蚊108只,平均密度为3.86 只/人·小时,密度高峰在7 月中下旬。见图1。
在时间段分布上,2020 年0 时前捕获中华按蚊数量(81 只)高于0 时后(55 只);2021 年0 时前捕获中华按蚊数量(70只)高于0时后(38只)。
2.3 孳生地调查 对河流、荷花池、稻田、湖泊、水潭、鱼塘、水渠、泉水等水体环境开展了蚊虫孳生地调查,2020年在稻田里共捕获按蚊孑孓126条,其余水体未发现,2021年在稻田里仅捕获按蚊孑孓3条,其余水体未发现。
河南省疟疾的传播媒介主要有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3],本次调查未发现嗜人按蚊及其他按蚊。本次监测结果显示,除解放区外,其余6 县(市、区)调查点在7—8 月份蚊虫活动高峰期间均捕获到中华按蚊,各县(市、区)捕获数量与构成比不一,可能与各地区的地理、气象、环境治理情况、耕作制度等因素有密切关系[4],解放区、马村区和博爱县本次监测捕获中华按蚊数量较少,与以往监测结果一致,可能由于这些县区地处或紧邻城区,按蚊种群数量少,难以捕获[5]。
修武县在2020—2021 年均开展了媒介种群和密度监测,与2020 年相比,2021 年捕获蚊虫总数较高,但中华按蚊的数量及构成比均较低。可能由于2021 年7 月底焦作市遭遇连续强降雨天气,包括修武县在内的4 个县(区)种群监测时间均在大暴雨后,充足的降雨后滞水型孳生场所的面积扩大,形成多处洼地积水及容器型积水等,这些是库蚊、伊蚊等的主要孳生场所,从而造成总的蚊虫数量尤其是库蚊数量增多[6]。而按蚊对孳生场所要求较高,多为稻田、池塘、人工湖等较为清洁的水体,短时间大量降雨能够冲毁这些水体,降雨引发的洪灾还可以摧毁按蚊的栖息场所[7],导致按蚊数量减少。
总体来说,室内环境捕获的蚊虫总量、按蚊数量均高于室外环境。室内环境主要有牛棚、猪棚、羊圈、人房等,其捕获按蚊数量多,可能与中华按蚊偏吸动物血、兼吸人血的生态习性[8]有关。农村是蚊虫最易孳生的区域,而中华按蚊这类野栖蚊种在牲畜棚有绝对优势[9-10]。提示在按蚊孳生季节应做好牲畜棚及人房灭蚊工作,降低按蚊密度,人进入牲畜棚工作时应做好防蚊措施,避免被蚊虫叮咬传播疾病。
在密度监测中,捕获的中华按蚊集中在7—8月份,但因2021 年7 月底强降雨后,被洪水冲毁的按蚊孳生地一时难以修复,导致8 月份按蚊密度较2020年同期下降。在时间段分布上前半夜(0时前)捕获中华按蚊数量多于后半夜(0 时后),这与湖北省[11]、河南省[12]、安徽省[5]和江苏省[8]的监测结果基本一致。中华按蚊的夜间活动规律可能与人类生活习惯有关[13],夏秋季节人群更倾向晚间室外散步、乘凉,提示应在外出活动时及入睡前做好驱蚊、防蚊准备,避免蚊虫叮咬。孳生地调查中两年均只在稻田发现中华按蚊孑孓,与朱素娟等[14]监测结果相一致。2021年中华按蚊孑孓数量低于2020年,可能与2021年底的大量降雨毁坏了按蚊孳生地有关。
综上所述,中华按蚊作为间日疟的主要传播媒介,在焦作市广泛存在,且部分地区数量多、密度高,输入性间日疟引发本地继发病例的风险持续存在[15]。大量降雨或可冲毁按蚊孳生环境,减少按蚊数量,但其孳生地并未消失,且暴雨后可能会形成新的孳生地,增加按蚊密度和传播风险。因此要继续做好防蚊、灭蚊等预防控制措施,关注中华按蚊的孳生地变化,加强蚊媒监测,巩固消除疟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