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冬,王玲玲,黄小燕,曾耀明
(温州市中医院消化科·浙江 温州 325000)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由多种因素所致的功能性肠病,属临床常见病。我国普通人群IBS总体患病率为1.4%~11.5%,女性略多于男性,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中青年多见。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所致肠-脑互动异常[1]。常合并精神心理异常,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临床以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根据排便性状改变可分为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混合型(IBS-M)和不定型(IBS-U),其中IBS-D在我国多见[2]。西医临床治疗IBS-D以解痉、止泻、益生菌、抗生素及小剂量抗抑郁药等进行对症治疗[3],虽可缓解临床症状,但长期疗效并不理想。隔药灸为中医常用的外治疗法之一,隔药灸神阙穴通过艾灸和药物对神阙穴的刺激,将灸、药、穴三者作用相合,加强穴位刺激和药物的渗透作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疗效较为确切[4]。笔者将隔药灸神阙穴用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观察疗效及对5-HT、IL-10的影响,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纳入研究病例共计60例,均为本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观察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18~65 岁,平均(43.62±10.56)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3年,平均(1.62±0.30)年。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20~68 岁,平均(44.18±9.87)岁;病程最短10个月,最长3 年,平均(1.70±0.34)年。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IBS罗马Ⅲ诊断标准中“IBS-D”的诊断标准[5]:腹痛或腹部不适,病情反复发作,每月发作时间至少3 d,近期症状持续时间至少3个月,以下症状存在2项:(1)粪便性状改变;(2)粪便频率改变;(3)排便后症状改善;(4)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中医诊断依据《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6],辨证为肝气乘脾型,主症:腹痛即泻,泻后痛缓,发作与情绪变动有关;次症:胸胁胀满窜痛,肠鸣矢气,腹胀不适;舌脉象:舌淡或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具备以下主症2项加次症1~2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3项,并参考舌脉即可确诊。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辨证为肝气乘脾型;2)年龄≥18岁,男女不限;3)病程>6个月;4)近3个月无相关药物治疗史;5)患者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并自愿参与研究项目;6)研究获得院内医院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4 排除标准 1)因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引起腹泻者;2)合并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3)有恶性肿瘤、精神障碍者;4)长期服用抗生素、免疫调节剂或益生菌制剂者;5)哺乳及妊娠期女性。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2)在观察过程中不合作或不能有效完成者;3)未按规定完成治疗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定者;4)自行退出者及研究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而不宜继续进行临床观察者。
2.1 治疗方法 观察组予隔药灸神阙穴法治疗。脐疗粉配方:炒白术、炒白芍、陈皮、防风、茯苓、柴胡、苍术、吴茱萸、甘草按2∶2∶1∶1∶1∶2∶1∶1∶1比例研成细粉,过80 目筛,装瓶备用。将面粉与温开水按比例(1∶3.5)调和,制成中心有孔的面圈;患者取仰卧位,用75%酒精棉球对脐周进行常规消毒后,于脐上放置面圈,脐孔于面圈中心,将脐孔完全暴露,将脐疗粉填满面粉圈中间部位,于药粉上放置艾柱(高2 cm,直径1.5 cm),连续放灸6~10 壮;施灸后,用医用胶布对脐部进行封存,1 d后揭下,用温水清洗脐部,1次/d,4次/周,疗程为4周。对照组: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9980004,规格:0.5 g×24片)2.0 g,4片/次,3次/d,疗程为4周。治疗期间均避免服用其他影响胃肠功能药物,并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使患者保持健康饮食。
2.2 疗效标准 依照《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6]疗效标准判定。
2.3 观察指标
2.3.1 胃肠道症状评分 采用胃肠症状自评量表(Gastrointestinal Symptom Rating Scale, GSRS)[7]评价主要症状,主要包括腹痛或腹部不适的程度、大便频率的异常、大便性状异常的频率、黏液便的频率。评分标准:0分为无症状;1分为轻度,提醒后才觉有症状;2分为中度,有症状但不影响正常活动;3分为重度,有症状且影响正常活动。频率评分:0分为无,1分为偶尔(<1/4 时间内有症状),2分为经常(≤1/2 时间内有症状),3分为持续(>1/2 时间内有症状)。
2.3.2 严重程度评分 采用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 symptom severity score, IBS-SSS)[8]对患者肠易激综合征严重程度进行评分。从腹痛程度、腹痛频率、腹痛程度、排便习惯满意度以及对生活的影响5个方面进行评估。每项0~100 分,总分为500分,轻度:75~175分,中度:175~300分,重度:>300分。
2.3.3 生活质量评分 采用IBS生活质量量表(IBS-quality of life, IBS-QOL)[9]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该量表由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念、忌食、健康忧虑、社会功能、性行为、人际关系8个领域34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分为1~5个等级,分别记为1~5分,分值总和后转化为百分制,分值越低,提示生活质量越差。
2.3.4 血清5-HT、IL-10测定 采用ELISA检测治疗前后血清5-HT、IL-10水平,试剂盒由上海康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3.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2组患者治疗前后GSRS各项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GSRS评分比较分)
3.3 2组患者治疗前后IBS-SSS、IBS-QOL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IBS-SSS、IBS-QOL评分比较分)
3.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5-HT、IL-10检测结果比较 见表4~表5。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5-HT比较
表5 2组患者治疗前后IL-10水平比较
IBS-D为肠易激综合征中常见亚型,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IBS-D发病率为5%~10%[10],虽IBS-D不会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但会对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影响;甚至部分患者存在心理问题,伴有精神紧张、情绪异常,而导致病情加重,且病情呈反复性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现阶段,西医治疗本病以对症治疗为主,其中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为治疗本病的一种常用药物,该药物主要通过补充人体生理细菌,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治疗因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慢性腹泻、便秘。但该类药物仅能短时间内缓解症状,而长期疗效欠佳。因此,中医疗法在本病治疗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传统中医学中,IBS-D属“腹痛”“泄泻”“肠郁”等范畴,有研究显示IBS-D患者多伴有急躁易怒、情志抑郁、喜叹气等不良情绪[11],病位在肠,与肝、胃、脾、肾功能失调相关,其中肝脾最为关系密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IBS-D 的病机关键是肝郁脾虚[12]。肝疏泄太过,横逆乘脾犯胃,脾受肝制、运化失常,脾虚生湿,下趋肠腑而成泄泻,如《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飨泻”。肝气乘脾也是导致泄泻的主要病机,如在《医方考》中曰:“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则痛泻”。治当以抑肝扶脾为法。脐疗粉选取《丹溪心法》之“痛泻要方”为基础方,取其补脾泄肝、缓急止痛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术对胃肠运动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并能调节肠道菌群[13];白芍对肠平滑肌的收缩活动有抑制作用,且白芍有效成分白芍苷、芍总苷有镇痛作用[14];陈皮可有效调节胃肠道菌群,并对胃肠道功能具有积极改善作用[15]。冯书彦等[16]meta分析结果显示痛泻要方是治疗腹泻型IBS的有效方剂。另加茯苓健脾渗湿止泻;柴胡、甘草组成抑肝散(《保婴撮要》),抑肝健脾;苍术加强燥湿健脾,增强祛湿之力;吴茱萸为肝之主药,而兼入脾胃,温脾肾止泻。神阙穴属任脉,一穴系全身,通百脉,通过经脉系统调整脏腑功能和阴阳平衡,且皮下无脂肪,其下分布有丰富的血管与神经;艾灸之火热力通过脐疗粉对神阙穴的刺激,促进药物渗透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隔药灸神阙穴可明显降低IBS-D患者胃肠道症状(GSRS)评分和症状严重程度(IBS-SSS)评分,提高生活质量(IBS-QOL)评分。
5-HT是能够调节消化道功能的神经递质,其表达水平增高会产生兴奋性毒性,增加内脏敏感性,研究发现IBS组患者5-HT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17]。IL-10是抗炎细胞因子,对稳定肠道黏膜内环境具有重要作用,IBS患者外周血IL-10水平降低,结肠内也有类似的表现[18]。本文观察结果可见隔药灸神阙穴可明显降低血清5-HT水平,升高IL-10水平,效果明显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隔药灸神阙穴可明显减轻IBS-D患者胃肠道症状,降低症状严重程度,提高生活质量;调节脑-肠轴,减轻肠道敏感性,抑制炎症反应是其部分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