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学明
摘 要:新课改下,教师要结合高职院校工程力学教学现状,围绕学生特点,积极开展工程力学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探讨了高职工程力学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对加强学生工程力学基础素养的培养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高职;工程力学;教学内容;优化整合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就必须积极进行工程力学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使学生有效地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将学与教紧密结合,以扎实的理论基础,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1.强化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按照新课改教学要求来看,培养学生持续性的学习能力能够更好地促进其适应就业和职业发展,因此,就是必须要有意识地利用时间学习和模拟练习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设置不同的学习场景使学生对工程力学的分析形成更深入的认知。在布置开放性的课题作业时,教师可以将工程力学相关场景和应用等提供给学习小组,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受力分析。在遇到问题时先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相关资料的查阅,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使其在日后的就业过程当中能够形成持续性的专业知识吸收,帮助学生规划更具发展优势的成长方案[1]。
2.运用实例教学增进学生的理解
在高职工程力学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中,如何提高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兴趣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学生对现实知之甚少,不了解真实的应用。所以教师要积极利用高层建筑吊车、自行车链条、螺旋千斤顶等更多生活和工程实例,让学生耳目一新,加深对实际问题的理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解释材料力学变形时,用擀面杖和面片来研究拉伸、压缩力和变形,让学生独立分析强度与材料的关系。为切实发挥实例教学的优势性,需要教师在授课前结合教学需求和课程内容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使许多枯燥的工程力学知识能够较好地融合在生动的学习案例当中,首先,教师要根据课程进度合理选择应用实践学习的内容,特别是教材中一些和机械工程就业有较强关联性的内容更适合采用实例教学的方式进行学习,其次,教师要善于从生产实例中寻找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相关内容,不能仅将学习的目光局限于校园之内的资源,还应当积极拓展施行校企合作的学习模式,寻找本地与工程力学有关的企业开展参观学习、实操学习等内容,进一步优化整合高职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把学习和就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转化[2]。
3.用类比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类比法是推理一个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方法,可以推断出相似的事物也必然具有该属性。在平衡状态中,有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即加速度a=0,牛顿第二定律在静力学和动力学中的应用形式不同,类比可用于分析运动构件的平衡和运动问题。静态与动态的对立统一关系,使学生对这两种状态有更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物体受力与运动关系的分析能力。四种基本变形也可以从材料力学的角度进行类比分析。例如,轴向拉(压)变形是按外力、内力和强度三个阶段来分析的,这三个阶段同样适用于扭应变、弯应变、剪应变的分析。通过比较外力、内力和变形的差异,学生可以正确判断力与变形的关系,从而提高组合变形强度分析能力,提高分析解决工程构件强度问题的能力。
4.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科学使用工程分析软件
新时代背景下在高职工程力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工程力学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采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直观展现教学内容,促进高职工程力学教学变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将课堂上枯燥的讲解变为生动的演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图像、声音、动画、图片等信息进行多媒体演示,科学使用工程分析软件,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加强学习与认知,教师要注意对工程力学知识進行具体化,方便教师的讲解的同时,也让学生更加容易的去理解和掌握,实现高职工程力学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教师要注意对于学生力学思维的培养,帮助他们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高职学生往往社会经验不足,对于基本的知识和常识缺乏必要的理解,会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要根据高职学生的这个特点,灵活的应用现代教学技术,让学生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学习,优化工程力学的教学[3]。
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高职工程力学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教师要积极采取强化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实例教学增进学生的理解、用类比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科学使用工程分析软件等策略,有效促进学生对工程力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学生力学基础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伍建桥.高职课程改革与课程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6.2:57-58.
[2]秦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实施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5.36:6-12.
[3]谢文静.高职教育考试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8.13:30-31.D2C364C0-115D-496C-A8A4-2A5A980EDC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