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冶磊
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关系到初中学生对语文知识吸收的效果。对于初中生而言,养成正确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以受益终生,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地指导。在实际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培养初中学生善于自主预习教学内容的习惯,帮助其更加从容地面对即将讲解的知识点。其次要重视规范初中学生的阅读学习中的行为习惯,鼓励其以开放性的学习态度和作者达到情感共鸣。最后教师要强化初中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的学习态度,养成遇到问题及时解决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习惯;教学策略
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初中学生的良好习惯形成并不是一簇而就的,是在持续不断地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产生的。教师要深知学生习惯养成的这一特点,在日常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和有耐心地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规范阅读以及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并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教学过程中,能夠发现自身存在的不利于学习的因素,从而会自发地产生想要改正错误习惯的想法,增加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强化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态度观念。
一、培养自主预习习惯
预习环节对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力,积极良好的预习能够为语文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消极地预习方式则会阻碍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初中学生正确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确保学生都可以用正确的预习方式提前学习相关内容,同时避免学生使用错误、消极的预习方法认为已经进行预习,在上课时候不必聚精会神听课的错误观念。教师对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提高其综合学习品质。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的语文知识之前,教师首先通过罗列预习目标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教师将整个的预习目标分为朗读理解、情感分析、拓展延伸等多个方向,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再让学生合理地开展预习活动。在完成预习任务以后,语文教师还要针对制定的预习目标和学生进行交流,以便观察学生通过预习所取得的效果如何。通过这种静态和动态的预习引导方式,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能够养成正确预习语文知识的习惯,提高学生在预习环节中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培养规范阅读习惯
阅读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规范的阅读方式有利于学生快速把握文章主旨,感受作业情感以及学会具体的艺术手法,间接地提高初中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水平。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行为的规范和指导,帮助学生在学习之初便养成正确阅读文本的良好习惯。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同样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在不断学习中尽可能的为学生探寻多种阅读途径,帮助学生在规范的阅读模式下潜移默化地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的教学内容时,语文教师首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声地朗读,注重朗读过程中哪些词语需要加强语气,哪些句子需要用平和的语调读出,在朗读方面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其次再以精读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对已经熟读的文章中老舍的情感进行深入领悟,体会到其对济南冬天“温情”的描写方式。通过教师对学生从初读到精读地引领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了想要规范的阅读需要在不断的反复阅读过程中实现,增加学生美好的阅读体验感。
三、培养敢于质疑习惯
初中学生要有敢于质疑的意识,小的质疑会产生小的进步,而大的质疑则会有大的进步。质疑的学习习惯满足我国当下新课标中的创新理念,提倡在学习过程中以质疑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的降低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威性,尽可能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和初中学生进行相处,在严格和慈爱之间能够灵活的转变,和学生成为良师益友。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学生的质疑提出表扬,促使其增加在探究课堂上学习的自豪感。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教学《钱塘湖春行》的阅读内容时,教师在上课之初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有关“钱塘江春景”的视频,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仔细地进行观看。接下来教师以问题“同学们,通过观看春天钱塘江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想呢?”来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激烈地讨论。在学生踊跃回答和发表意见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扰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无论对错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宽松的课堂讨论环节,能够提高学生发表自身想法的勇气,有利于学生敢于质疑学习习惯的养成。
总而言之,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仅仅能够有效地提升语文阅读课堂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学习语文知识的认知体系,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阅读习惯和质疑习惯等多方面加以强化,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这样,学生在教师规范的引领下可以快速地察觉自身的问题,从而针对不良的学习习惯进行及时地改正,对正确的学习行为可以有目的地加以强化。
参考文献:
[1]石永平.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J].新课程,2021(29):205.
[2]刘言凤.培养初中学生自学语文习惯和能力的探究[J].学苑教育,2020(24):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