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历史文化类博物馆解说词中蜀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以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遗址及成都博物馆为例

2022-05-06 10:41徐思佳叶雨洁古佳夏美玲
智库时代 2022年21期
关键词:意译音译语料

徐思佳 叶雨洁 古佳 夏美玲

(西南石油大学)

一、引言

在全球化和对外交流日益密切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渐渐为世人瞩目,成都历史类文化博物馆作为成都地区社会历史文化的缩影,凝聚了巴蜀文化的宗教信仰和民俗习惯[1]。(黄兰秭钰,2020)而文化负载词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其翻译准确度直接影响了受众对巴蜀文化的理解。通过研究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博物馆的对外宣传能力,为巴蜀文化走出去打下坚实基础。

二、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巴蜀地区新出土的文物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目光。要想让外国受众能够真正理解地方文化,就要求译者提供高水准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国内目前已有对地方博物馆翻译策略的研究,如黄兰秭钰在《中国地方特色博物馆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分析——以成都博物馆为例》中,从直译、音译及音译加注、意译三个角度分析了成都博物馆文化负载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孙熠琛在《博物馆陈列语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兰陵博物馆中译英项目为例》中,将博物馆文化负载词分为三类,分别是反映中国特有事物的文化负载词,具有象征含义的文化负载词,以及习语类文化负载词[2]。(孙熠琛,2019)上述研究为成都历史类博物馆文化负载词的梳理分析提供了思路。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巴蜀地区博物馆众多,但相关蜀文化负载词的研究很少且研究面窄。一些文章仅针对个别博物馆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了翻译策略的研究,很少有对成都历史类博物馆文化负载词的统筹分类梳理和翻译策略的对比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文化负载词是有着特殊文化含义的词或惯用语。是文化的精华所在,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向人们呈现出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精神生活。

文化负载词在中华独特地域文化的传播中起着关键作用。文化差异性赋予了其独特的语言和文化特性,同时也使其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各类文化负载词承载内容不一,各有其意。为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有关文化负载词的研究也进入大众视野。本研究以2021年成都历史文化类博物馆解说词为研究语料,所有语料均来自小组成员实地考察,各博物馆官网,以及相关论文文献查阅,探究各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二)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成都历史文化类博物馆内有哪些文化负载词?

(2)成都历史文化类博物馆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有哪些?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研究采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以及定性定量分析法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成都历史文化类博物馆的解说词(双语版)作为研究语料,以黄兰秭钰和孙熠琛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参考依据,以Excel作为统计工具和出图工具。首先在博物馆内实地考察搜集语料;其次通过对搜集语料的归纳总结,找出其中的文化负载词并进行大致分类;最后,探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并总结出翻译策略。

四、文化负载词梳理及翻译策略

(一)文化负载词梳理

通过对博物馆语料的整理研究,同时根据尤金·A·奈达提出的分类方法,本次收录到小型语料库中的132个文化负载词含47个物质文化负载词、37个社会文化负载词、30个宗教文化负载词、4个语言文化负载词和14个生态文化负载词;按照翻译策略分,直译法出现68次,音译及音译加注法33次,意译法23次,三类方法杂糅混用8次,合计132次。

这五类文化负载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巴蜀文化的唯一性与特殊性,描摹了古时巴蜀的特殊文化形态。准确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有利于外来游客及学者具现巴蜀人民的社会生活。这就要求译者不断提升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水平,提供高水准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二)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

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笔者研究发现,各文化负载词主要采用了直译法、音译及音译加注法、意译法三种翻译策略。直译是指将原文本所使用的语言通过逐字逐句的转换,由另一种目的语来呈现的翻译方法。音译指的是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外来语翻译过来,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3]。(华先发,杨元刚,2017)音译加注就是译者在翻译时在音译的基础上加入一系列的脚注,由此对晦涩且不易翻译的文化内容进行再次说明。意译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通常在翻译句子、词组或更大的意群时使用较多,主要在原语与译语体现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得以应用。译者可以通过对不同的文本受众、原文忠实度等考量后选择不同的策略。本次对于巴蜀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中,针对不同的文化负载词,译者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使用的频次也大有区别,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统计表

1.物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物质文化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技术和物质产品的显示存在与组合,主要囊括人们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物质生活需要,物质文化状况反映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4]。(陈宏付,2018)下面通过例子予以论述:

(1)灰坑

译文:Ash-pits

分析:灰坑是古代人们堆砌废弃物、倾倒垃圾的地方。灰坑中的土壤遭受腐蚀而变成灰色。通过研究灰坑,可以获取古代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相关讯息。该词在翻译上采用了直译。直接逐字翻译出灰坑的意义,而没有凸显蜀文化的特色,但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翻译成本,简洁明了。

(2)青铜尊

译文:Bronze-Zun

分析:制作青铜器不仅用来盛装和调剂牺牲等给祖先奉献的礼物,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象物”,也就是在铜器外表刻画“物”的图像。通常所说的铜器花纹实质就是图物象物。“物”也就是人们所崇拜的神灵,或者视为祖先所由来的神物,类似于西方所谓“图腾”[5]。(张坚,张坚,王建新,2016)由于青铜尊属于中华的独特传统宝藏,很难完整地翻译出其内在含义,采用直译或意译的方法还可能造成冗杂或者晦涩难懂的情况,所以此处译者采用音译的方法直接翻译为独有名词,让目标读者感受中国文化。

(3)铜牌饰

译文:Bronze Plaque

分析:铜牌饰是用于佩戴、独有特殊含义的装饰。其上的图腾直观地展示了当时人们的信仰和美好憧憬。而“plaque”本身不具有“饰”这一层含义,翻译是意译为“plaque”,采用了其“a memorial made of brass”这一含义,译为铜牌饰。

2.社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社会文化负载词是反映不同国家及地区历史背景、风俗习惯、教育系统等的词语,体现出深厚的文化沉淀。中西方有着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政治特色和风俗习惯等,因此巴蜀地区的社会文化负载词外译挑战巨大[6]。(杨军燕,何泠静,2021)

(1)玉璧

译文:Jade bi

分析:璧“圆形象天”,是“礼”天的重要法器,位居六种瑞器之首,金沙遗址出玉璧上百件,有两种类型,有领和无领。在翻译过程中采用音译“璧”保留了中国文化特征,游客参观博物馆时,能够通过形状区别玉璧,玉璋(音译Jade zhang),玉琮(音译Jade cong),更好地领略中国文化特色。

(2)手锣

译文:gong

分析:“手锣”指一种打击乐器,锣身呈一个圆形的弧面,四周以锣身边框固定,演奏者用槌击锣身正面中央部分,产生振动而发音。故手锣采用意译“gong”更好地传达出了该乐器演奏时的声音,具有更深的文化内涵。

(3)皮影

译文:Shadow Puppet

分析:“皮影”指一种附在细棍上的、薄薄的、以人或动物为原型的剪影。人们在灯光前操控皮影,将其影子投射到幕布上,通过这种方式来讲述故事。“Shadow”译出影子含义,“Puppet”在英语语境下解释为一种能够通过绳子和手指操控的玩偶。二者含义相通,故皮影采用意译,更能使外国游客理解“中国式”的木偶。

3.语言文字负载词的翻译

语言文化负载词是语音、语素、句法和语用在不同种类语言中的体现。

(1)上古先民天地不绝,天人感应,人天合一,人神互通之神话意识。

译 文:the myth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ancient people and heaven an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gods and mortal that never ends.

分析:原文为“三星堆神树是中国宇宙树伟大的实物标本,当可视作上古先民天地不绝,天人感应,人天合一,人神互通之神话意识的形象化写照。”汉语的句子重意合,多流水句,且多重复,经常用相似的句子或短语来表达同一意思。此句中“天地不绝”“天人感应”“人天合一”“人神互通”都表示神与人之间的交流,如果将这些短语直译,会造成原文拖沓与累赘。故译者在此考虑到译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采用了意译的方式,使译文清楚、明白。

(2)韵质双美

译 文:with a beautiful touch and high equality

分析:原文为“韵质双美的三星堆青铜器是……”,此短语以短小精悍的四字格句式阐述了三星堆青铜器韵味十足、质感上乘的特点。四字格是汉语独有的,因此在翻译时要特别考虑非汉语母语者是否能理解四字格词语的含义。“韵质双美”为较简单的四字格词语,其含义也能在英文中寻到对应表达,故此处译者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简洁明了。原文中“韵质双美”作为主语的定语,翻译时也遵从英语表达习惯,借用介词“with”来引导,使译文流畅。

(3)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译文:excellent examples

分析:原文中的“书”在现代汉语中是记录、书写的意思。这里的“大书特书”在该语料的语境中为褒义,是指郑重地记录下值得颂扬的大事,因此用“excellent”来表达“extremely good”这一含义。原文中的“一笔”并非字面意义“文字的一画”,而是表示一个范例,因此译为“examples”。故原文整体采用意译,而不可逐字逐句地直译,简化译文的同时,准确传达出中文的意思。

4.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某一语言群落中,能够体现这一语言群落的气候和自然地理环境的词就是生态文化负载词。

(1)大型树根遗迹

译 文:Large Tree Root Remains

分析:“大型树根遗迹”指祭祀区古河道边发现的一处3000年前的树根遗址,分布范围达100余万平方米,反映出当时成都平原温暖湿润的气候和环境状况。由于文化内涵相通,译文采取直译法,对读者来说直截了当,不晦涩难懂。

(2)新都马家大墓

译 文:Majia tomb of Xindu

分析:“新都马家大墓”指发现于新都马家乡的大型木椁墓,是古蜀文明中的一个重要蜀墓。它是相对于以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为代表的“早期蜀文化”,被学界统称为“晚期蜀文化”的青羊宫文化的重要遗址[7]。(施劲松,2020)译文结合直译与音译法,直译“大墓”为“tomb”,“tomb”在英语语境下的含义为大型墓地,尤指在地面或地下由石头修建而成的墓地。“tomb”与“大墓”在文化内涵上实现对等,有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译文音译“新都”“马家”为“Xindu”“Majia”,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根据玄奘法师佛经中的“五不翻”原则(即“音译”原则),我们可知“秘密故不翻,多含故不翻,此无故不翻,顺古故不翻,生善故不翻”。其含义为“具有神秘色彩的词语、多种含义的词语、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的词语、对以前已经存在并广泛使用的约定俗成的音译词语以及音译能够令人产生尊重之念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8]。(张鸿彦,2014)该词条中“新都”“马家”均为地名,遵从“顺古故不翻”,故采取音译法。

(3)中原

译文:Central Plains

分析: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后演变为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9]。(刘鹏丽,2018)此处译文采用直译法,“中”就是中央的意思,“central”与其含义相同,“plain”英文含义为“a large flat area of land”,与黄河中下游平原,乃至华北平原对应。此处采用直译法,简洁明了地传达了中原的位置信息与性质。

五、结语

通过对成都历史文化类博物馆解说词的研究发现,该语料中共出现了5种类型的文化负载词,展现了一个文化独特、多样包容的中华民族。而其中出现的直译、意译、音译及音译加注三种翻译策略为译者提供多种翻译角度的同时,呼吁译者对文化负载词加以关注。在翻译过程中,本文化的内涵需要被穷尽理解,以此达到充分输入之后的完全输出,让游客和其他文化接收者理解本国文化的内涵和相关外延,从而使中国特色文化更好地、真正地走出去,向国内外表明中国立场,传达中国声音,使文化软实力内化于国人精神之根,且外化于国际交流之本。

猜你喜欢
意译音译语料
基于归一化点向互信息的低资源平行语料过滤方法*
音译研究(2007年~2021年)回顾与反思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谈谈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词语的翻译(三)
濒危语言与汉语平行语料库动态构建技术研究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基于字形与语音的音译单元对齐方法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