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强 卜湘君
(1 辽源市中医院,吉林 辽源 136200;2 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吉林 辽源 136200)
肩手综合征属于中风偏瘫患者的常见疾病类型,从临床症状上看,主要有手腕、肩部的疼痛活动受限,如果不采取治疗则会造成肩部手部的永久性功能障碍。该疾病的治疗方案也有很多,但如果使用常规治疗,容易产生药物的依赖性,且远期效果不佳[1]。故而,有学者从中医角度进行了调研[2],通过中医针灸和推拿方案,更好的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病症,恢复肢体活动的能力,由此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基于此,本文研究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研究筛选出对照组和观察组一共116例肩手综合征患者为对象,都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进入本院治疗,所有患者均符合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用平行对照法分成各58例的两组。对照组年龄区间49~76岁,中间值(62.17±5.01)岁,男女之比24∶34,病程1~10年,中间值(5.07±0.65)年。观察组年龄区间48~77岁,中间值(63.51±5.17)岁,男女之比29∶29,病程1~9年,中间值(4.95±0.59)年。客观比较上述每组资料,达到研究标准,P>0.05,无统计学意义。
1.1.1 纳入标准 中风病情处于稳定期;无本研究药物与治疗措施禁忌证;征得患者和家属同意,自愿加入研究。
1.1.2 排除标准 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合并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合并肝肾功能障碍不全者;表达障碍或精神疾病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治疗模式,以药物方案为主缓解疼痛,同时开展必要的康复治疗,如主动训练,即患者可将患肢举于头顶,双手与抓握的方式,再放下患肢。在被动训练上则有康复师对患者进行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按摩,并通过屈伸训练加强治疗。
观察组患者结合针灸联合推拿方案,为仰卧位,则对应的穴位进行施针,如关外穴,曲池穴、尺泽穴等,随后可以连接电疗仪,将频率调到20 Hz及患者的肌肉微微颤动并疼痛耐受为宜,进行每日治疗,每次30 min。在推拿方案上,则通过按、点、揉的手法对患者的穴位进行推拿治疗,包括曲池穴、外关穴、手三里、肩三针等。在具体的方法上包括了捻法滚法、揉法。针对不同穴位所采用的方法略微差异,每日可进行两次,每次20~30 min。
所有患者以5 d为1个疗程,在3个疗程后对比临床疗效。
1.3 评价标准 本次试验需要进行治疗效果的分析,将从上肢功能、肩关节活动以及疼痛感三个方面进行评估,整体疗效好则为显效,有所改善为有效,无明显变化为无效。同时将进一步分析患者的上肢功能情况,利用FMA量表进行评估,得分在85分以上为正常,65~85分为较好,不足65分则水平较差。此外将结合患者的将关节活动情况进行评估。这就包括了肩关节的活动正常情况以及疼痛感。最后则调研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涉及生理健康、身体健康、生命活力及社会功能四个方面评分,得分越高,生活状态越好。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24.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治疗效果看,观察组改善总有效率为93.10%(54/58),对照组为84.48%(49/58),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对比分析[n(%)]
与此同时,在上肢功能FMA评分中,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在肩关节的活动范围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对比情况(分,)
表2 两组患者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对比情况(分,)
最后,在生活质量的对比中,观察组患者各维度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情况()
表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情况()
当下,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导致部分疾病的发生率上升,肩手综合征作为中风常见的并发症也有所上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在调研中显示脑卒中患者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达到35%以上,且伴有突发性的关节痛,手功能受限[3]。采取有效的干预缓解患者的上肢功能和肩关节活动情况,能够有助于提升整体疗效。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脑血管急性发作,引起血管运动中枢受影响,并导致血管痉挛,疼痛刺激也会进一步传递造成血管运动恶性循环[4]。此外,由于中枢神经损伤,会导致肢体互动障碍,患侧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也会诱发血管痉挛。在中医理论中,认为该疾病的重点在于气滞血瘀,阻滞经脉[5]。而康复治疗可以增强患者本体感觉控制,有助于缓解肌肉张力,促使静脉血液回流,缓解疼痛[6]。
在中医的学科领域中,将肩部和手部出现的症状整体归结为“麻痹”的范畴,在中医的古籍《灵柩》中对于肩手综合征就有对应的描述,可见在很久之前,我国古代的医师就对于肩手综合征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并且在《灵柩》中指出,肩手综合征病症的出现主要是气滞血瘀,从而导致人体经脉遭到阻滞,同时也对患者的感受进行了描述即“不通则痛”,所以古代医师的主要治疗手法以“通”为主,主要旨在疏通患者的经脉,使得患者的气血运行得到恢复。由此治疗宗旨衍生出了针灸的治疗手法,通过在患者的曲池、外关、合谷、尺泽等穴位进行针灸取位,直抵患者病症的根源位置,从而起到疏通患者经脉,活血化瘀的疗效。现代的中医疗法是建立在古代医疗所发展而来的,取古医针灸中的优势部分为患者进行治疗,针灸在实际治疗中具有阵痛、抗炎性、并且达到疏通经脉的效果,通过对患者相应穴位进行施针,起到对大脑皮质相关生物活动的刺激作用,从而起到改善大脑供血的基本功能,从而恢复人体的正常肌肉张力,而后通过医疗设备电疗仪对患者进行治疗,通过电疗仪将电流通过脊髓传至患者的大脑,从而起到调节大脑兴奋性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疼痛阈值,从而起到患者因为病症而疼痛的情况,同时通过电疗仪的电流治疗,对人体的肌肉进行调节,使得原本萎缩的肌肉能够有节律性的收缩,进而起到恢复患者肌肉组织供血情况,加快炎性物质的代谢速度,使得患者的上肢功能能够得到正常的使用。推拿也是有古代延续到今天的一种肩手部病症的治疗手法,推拿手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肢体局部的肌肉组织恢复正常的血液运输,不仅能够降低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局部肌肉组织萎缩的风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炎性物质破坏,从而缓解患者肢环体肿痛,还能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
针灸治疗措施则作为主要的中医治疗方案,可以改善患肢的麻木、疼痛问题,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改善局部组织循环,并有助于促使受伤组织恢复,缓解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增加患者的被动关节活动,最终的目标在于改善、解决肩手综合征问题[7-9]。无论是电针灸还是传统针灸,均可以通过各自的方式调节大脑兴奋性,提高痛阈,最终缓解疼痛。此外,电针刺激可改善肌肉组织供血,加快炎症物质代谢[10]。在结合针灸下,可调整机体应激反应和免疫力,达到消肿、镇痛的目的[11]。此外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中医针灸方案的效果,包括镇痛抗炎以及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通过对应位置的施针治疗,可以针对大脑皮质生物活性进行刺激[12],促使人们的正常肌张力得到恢复,在结合电疗仪治疗下,能够通过脊髓神经将电流传入人体大脑,大脑兴奋性得到调节,并由此提升了痛阈,还能够有助于萎缩肌肉节律性收缩,从而改善肌肉供血情况,这对于上肢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13]。
此外,推拿手法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案,能够防止软组织萎缩,同时还有助于关节处炎性物质的吸收[14]。在缓解关节肿胀的同时,有助于关节活动度的恢复。对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其原发病多为中风,在传统医学中,中风的产生与饮食不节,忧思过度等均有关系[15],而推拿治疗能够在中风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后进行改善。对于恢复期的患者主要是防止并发症和遗留病症[16]。对于痉挛期的患者,其存在上下肢肌屈痉挛问题,需要通过功能锻炼、手法锻炼等方式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发展,加强关节之间的和谐性[17]。通过对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中医方案治疗,能够有机地结合针灸、推拿方案。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中观察组的效果更好,且在上肢功能FMA评分中,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在肩关节的活动范围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治疗效果看,观察组改善总有效率为93.10%(54/58),对照组为84.48%(49/58),组间对比差异显著。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明显较对照组80.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医针灸结合推拿手法治疗肩手综合征效果满意,也能改善患者上肢功能。综上所述,采用结合针灸联合推拿方案治疗肩手综合征,对于缓解临床病痛,改善上肢活动情况与活动范围,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