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志霞
(厦门长庚医院,福建 厦门 361028)
慢性乙型肝炎(CHB)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根据患者的个人差异以及患病时长存在不同的表现,疾病因乙肝病毒(HBV)的感染而存在[1-2],并具有垂直传播的特点,患有HBV的孕妇相比于其他孕妇群体发生妊娠风险的概率更高,可导致死胎、早产以及流产等妊娠结局。就当前的治疗思路明确CHB患者需接受抗病毒治疗方案,合并CHB的妊娠期患者则需要视孕妇的症状表现和妊娠周期给予针对性治疗方案。常规治疗结合干扰素(IFN)阻断HBV的进一步发展[4],但临床提示妊娠中晚期症状严重者为降低孕妇风险,需及时终止妊娠。本文结合我院104例确诊存在CHB感染的孕妇展开研究,资料与方法如下。
1.1 一般资料 研究将104例确诊存在CHB感染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样本选自我院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所有患者在妊娠期均肝炎发作,分析其临床症状,并给予抗感染治疗。根据治疗性质随机分组,其中52例基于常规抗病毒治疗(对照组),组中孕妇年龄21~36岁,均龄(31.80±4.30)岁,当中CHB抗感染过程中意外妊娠9例;剩余52例在妊娠不同时期给予抗病毒治疗(研究组),组中孕妇年龄20~37岁,均龄(32.90±4.60)岁,当中CHB抗感染过程中意外妊娠12例。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结合2005年修订的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3]修订的CHB肝炎诊断标准,已明确将两组患者诊断为CHB合并妊娠,研究前排除其他肝病和免疫系统障碍患者。排除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同时排除不能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治疗(国药准字:S10 980084;生产厂家:上海凯茂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规格:100万IU)使用时经肌内注射,每次300万IU,每日2次,连续使用1个月,1个月后观察疗效并降低使用频次,每周注射3次(900万UI),分娩后停药观察。研究组根据妊娠周期给药,妊娠前观察病情,已经检测HBV-DNA阳性,尚未存在肝硬化时首先展开抗病毒治疗,联合重组人干扰素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国药准字:H20 052237;生产厂家: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规格:0.50 mg×7片)口服,每次0.50 g,每日1次。妊娠中后期联合拉夫米定片[国药准字:H20 030581;生产厂家:葛兰素史克制药(苏州)有限公司;规格:14片/板/盒]口服,每次0.10 g,每日1次。所有患者成功分娩后,新生儿接受乙型肝炎E抗原检测,检测阳性后给予联合免疫预防,至出生3个月后再次行乙型肝炎E抗原检测,了解新生儿HBV控制效果。分娩结束后产妇抗病毒药物不可随意停止,需继续使用[5-6]。
1.3 评价指标 ①观察两组不同治疗方法下孕妇HBV-DNA以及HBeAg转阴率,转阴率高说明治疗效果好。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不适、流感样症状以及脱发三种常见,三种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说明治疗安全性越差。③对比两组终止妊娠前后的肝功能检测指标。以妊娠后2周的肝功能检查结果作为评估标准,有所改善说明治疗显著。④观察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纳入死胎、胎儿窒息、早产、流产四项,观察四项不良妊娠结局的总发生率,概率越高说明治疗效果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5.0统计学计算器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HBV-DNA以及HBeAg转阴率对比 研究组中HBV-DNA以及HBeAg转阴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详细如下:①研究组52例:HBVDNA转阴率22例(42.31%),HBeAg转阴率25例(48.07%)。②对照组52例:HBV-DNA转阴率13例(25.00%),HBeAg转阴率14例(26.92%);χ2=4.3697、4.9641,P=0.0365、0.0258。
2.2 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对比 研究组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5%,对照组不良反应(9.62%),研究组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明显,P>0.05。详细数据如下:①研究组52例:消化道不适1例、流感样症状0例,脱发1例,合计2例(3.85%)。②对照组52例:消化道不适3例、流感样症状1例,脱发1例,合计5例(9.62%);χ2=1.3785,P=0.2403。
2.3 两组妊娠前后肝功能对比 两组妊娠前两项肝功能指标无差异,P>0.05。研究组终止妊娠后2周肝功能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妊娠前后肝功能对比(分,)
表1 两组妊娠前后肝功能对比(分,)
2.4 两组不良妊娠结局对比 研究组中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23.08%),低于对照组(44.23%),P<0.05,详细数据如下。①研究组52例:死胎2例,胎儿窒息0例,早产8例,流产2例,合计12例(23.08%)。②对照组52例:死胎4例,胎儿窒息3例,早产10例,流产6例,合计23例(44.23%);χ2=5.2108,P=0.0224。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目前已经明确的一种具有传染性且能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的疾病类型,隐匿性极高,早期症状不明显,并且传播后存在一定的潜伏期[7-8]。潜伏期的长短受被传染者的免疫力以及传播途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每年检出HBV感染的新发病例可达到50万~100万,随着当前国内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检出HBV-DNA阳性的患者大多拥有较好的预后效果。我国现已明确的HBV传染多以母婴传播为主,母婴传播作为垂直性传播通常在妊娠后通过胎盘(宫内感染)和血液(分娩感染)两种途径完成对胎儿的传播。母体被检出病毒复制活跃时传染率会增加,HBeAg检出阳性时婴儿感染率极高,出生后可自带HBV,因此在妊娠期CHB孕妇应积极配合医师完成抗病毒治疗,尤其是存在明显症状的孕妇,更应该及时根据临床症状来及时发现疾病并展开抗病毒治疗,以期待能够阻断母婴传播,提高HBV-DNA和HBeAg转阴率。
妊娠期CHB患者可出现的临床典型症状主要集中于消化道不适以及明显肝掌,此外有肝功能明显下降,白蛋白以及胆碱酯酶参数下降,而碱性磷酸酶异常升高[9-10]。妊娠早期可通过触诊发现有肝脏肿大和腹水。因孕早期孕妇受激素影响会产生消化道反应,最常见的是恶心和呕吐,感染HBV后因肝脏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消化系统因肝炎而加重,此时多不能够引起患者的注意,但正常孕妇在妊娠12周后孕吐反应会逐渐消失。
有关妊娠期HBV的抗病毒治疗具有重要性,在妊娠期发现母体感染有HBV需要及时明确感染的严重程度[7-8],针对妊娠周期以及孕妇的个人差异合理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除此外,现已明确我国HBV感染病例中有将近8.2%的病例来自于母婴传播,母婴传播分别有三种途径,其一是宫内感染,此时母体HBV复制活跃性较高可增加感染概率[11-13]。其二是分娩过程中的感染,主要与分娩过程中母体出现出血症状并通过血液接触而感染。其三与产后母婴亲密接触有关,产后通过母乳喂养也可造成感染。因此要首先阻断上述三种传播途径,并在妊娠前期、妊娠中后期和分娩后分别给予抗病毒感染,产后要检测婴儿体内HBV-DNA阳性情况[14-16],同时要尽快母婴隔离,给予婴儿联合免疫治疗。重组人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有着一定的疗效,但单纯结合干扰素治疗妊娠CHB患者效果欠缺,联合恩替卡韦以及拉米夫定可以大大提高疗效。本文结合我院104例妊娠CHB患者展开研究后发现:对比两组HBV-DNA以及HBeAg转阴率、肝功能指标以及治疗后妊娠结局,发现研究组各指标均比对照组好,P<0.05,对比两组不良反应,研究组略低于对照组,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明显,P>0.05。
综上所述,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的孕妇在妊娠期肝炎发作后通常会加重孕早期反应,同时有明显肝掌,同时伴随白蛋白与胆碱酯酶指标下降,碱性磷酸酶异常升高等症状。分不同妊娠期针对性给予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