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林伟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调研考察、亲自谋划部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黄河流域近几年成为高考考查的热点和高频点,高中地理教学要紧跟时代步伐,永远跟党走,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实施立德树人。
文章旨在分析研究近三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高频考查区域——黄河流域,对考查试题进行归类研究,研究其考查的具体分区、分值占比、考查的地理内容。并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有关黄河流域的潜在考点进行深度挖掘,同时结合时事地理和科研成果命制有关黄河流域的地理创新试题,借以提升备考的精准性。
表1 近三年全国卷有关黄河流域的高考真题深度分析1
表2 近三年全国卷有关黄河流域的高考真题深度分析2
结合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教材内容,研究其可能的潜在考点。下表3为黄河流域潜在考点深度微专题整合。
表3 黄河流域潜在考点深度微专题整合
创新试题的设计,主要依托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选取合适的素材,恰当的考点,网络中搜索清晰的图像,经过反复试做和修改,形成最终的创新试题。创新试题的设置要有真实情境的地理图像,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渗透“一核四层四翼”的核心素养,最好能引入高考常考的形式,提升备考的针对性。
1.黄土高原地貌成因的创新试题设计
【试题设计】
有关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的形成,有学者认为他们的形成与黄土之下的原始地形有关。假如粉尘降落在平坦的高地上,会形成黄土塬;平缓的丘陵和斜面上只能形成黄土墚和黄土峁。图1为塬、墚、峁形成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图1
(1)有关黄土塬、墚、峁的形成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示地貌是风力沉积作用和重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B.图示地貌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C.图示岩层发生弯曲受内外力共同作用
D.图示岩层发生弯曲受内力作用发生褶皱形成的
【参考答案】A
【设计说明】此题目材料来源于《中国国家地理》,此处的地貌形成原因论述为“在风力的沉积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与教材的成因完全不同。可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读图识图能力,尤其是对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的考查,形成逆向思维考查。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对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三种地貌形成之前的地貌成因,没有深度探究,也没有材料和科研素材作为支撑,无法形成创新试题的选项。
2.渤海湾莲叶冰的创新试题设计
【试题设计】
莲叶冰又叫荷叶冰,边缘形成一圈凸起,形状近似圆形,犹如海上的万千莲叶,故而得名。渤海作为北半球纬度最低的大面积结冰海域,每年11月末到次年3月初,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图2为渤海湾莲叶冰景观图,图3为渤海及黄海北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图2
图3
(1)结合材料分析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渤海湾四处地点最容易结冰的位置,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推测莲叶冰形成的时间,并分析莲叶冰成圆形的原因。
【参考答案】
(1)最容易结冰的是辽东湾。
原因:纬度高,冬季获得的光热少;受冬季风影响大,气温低;多河流注入,海水的盐度低;海湾较封闭,海水的流动性差。
(2)初冬(或12月左右)。
原因:初冬(或12月左右),温度尚未达到最低,此时海冰比较零散,暂未全部结冰,碎冰块随着海风和海浪涌动,彼此间不断地碰撞、挤压、摩擦,棱角被磨掉,形成圆形。
【设计说明】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分析海水结冰的原因,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从大气圈和水圈的特征进行分析。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力。教材中有关海浪的作用主要是海浪对入海口泥沙的侵蚀作用,而本试题考查的是海浪等对海洋中海冰的影响,跳出日常训练的考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