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思考

2022-05-06 12:32四川胡启华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批判性试题草原

四川 胡启华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批判质疑”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和缜密思维,能针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进而做出恰当的选择与决定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批判性思维高度契合,教师将批判性思维引入地理教学过程中,必将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促使教师对地理问题进行更深刻的反思;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也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场域。2019年12月19日发布的《考试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0)》指出:为实现学生“知识”考核转向“能力”考核,打破多年来应试教育的顽疾,突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批判性思维将成为高考考查的重心。因此,笔者认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批判性思维相融合的命题趋势在未来高考试题中会得到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体现。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阶思维,其包含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两方面:一是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通过推理论证正确认识地理问题并做出合理判断(思维过程);二是批判性思维强调学生应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从而得出更加准确、科学的个人观点(思维结果)。地理学科作为自然与人文的交叉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与综合性,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载体。批判性思维作为科学的思维方法之一,与高考地理试题融合,必将催生大量高质量试题,增加试题的信度与效度,更有利于高校对创新人才的选拔。国际经验证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也是学生未来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基于此,本文以部分高考地理试题为案例,从不良结构情境与思维定势的冲突、地理客观事实与教材观点的背离、高频考点变式与学术成果的引领、开放问题设置与核心素养的达成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谈谈自己的浅见与思考,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基于不良结构情境与思维定势的冲突

近年来,高考地理在保持试题稳定的基础上,从情境选择、问题设置等方面不断创新,加大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考查,着力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高考地理试题为突出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常提供一些不良结构情境,着意刻画新的角度和层次,引导学生根据试题提供的信息对地理过程进行推理论证、对问题结果进行合理评价,并表达个人的观点和立场。

【例1】(2018年全国卷Ⅲ,36题)1991年博茨瓦纳在索瓦(图1)建立纯碱厂,采盐沼地下卤水,入蒸发池,再用蒸发后的浓缩卤水生产纯碱。纯碱产品主要销往南非。近年来,由于采取环保新工艺和来自美国产品的竞争,纯碱厂常处于亏损状态。

图1

分析在索瓦建纯碱厂有利和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区位分析是高考地理试题中的高频考点,该类试题常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师生对该题型都非常熟悉。然而,在实际考试过程中,考生作答情况并不理想。该题以索瓦盐卤资源的开发为背景,分析其建设纯碱厂的社会经济条件。这道题看似简单(图中有铁路布局,容易解读为交通便利),其实不然(图中比勒陀利亚、哈博罗内有铁路线直接穿过,而索瓦离铁路线有一定距离,根据经纬网推算出索瓦距离铁路线至少有100千米,显然交通不便),当脱离问题的实际情境而直接套用答题“经验”时,往往会陷入到思维定势中。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问题的分析要领,习惯于归纳各种地理问题的答题要点,提供更多的答题“规律”让学生记忆,以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不但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会造成学生思维僵化,静止地、片面地、孤立地分析问题,形成思维定势,无法解决新情境下的地理问题;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喜欢机械地刷题,通过练习大量的试题来获得答题的经验,这种学习方式容易使学生忽略试题本身的意义和答题要点的适用前提,学生的答题结果往往与高考试题答案南辕北辙,而且还容易导致学生的认知比较模糊,思维比较混乱,学生面对不良结构试题情境时不会灵活变通,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很难正确建立与所学知识的关联,对试题的认识不深入,理解不深刻,剖析不到位。

高考地理试题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考查,既符合地理学科特点,又契合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站在一定高度细致构思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实际,适时引入具有非常规性、典型性与代表性的区域或地理现象为试题素材(如2016年全国卷Ⅱ:长白山高原苔原带矮小灌木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冻害加剧、2020年全国卷Ⅰ:湿润气候区顺坡垄种植葡萄等),构建不良结构情境,为学生制造强烈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感知材料—信息解读—加工转化—综合分析”的解题思路,避免学生脱离问题的实际而主观臆断或凭空想象,培养学生根据事实依据进行有逻辑性、严密性思考,避免回到套用答题规律的窠臼中。

二、基于地理客观事实与教材观点的背离

高中教育是衔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思维品质培养与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高考地理试题加强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力度,对基础教育的导向产生重要影响,有利于高等院校选拔高素质人才。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而是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学习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高考地理试题是复习备考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是教师研究高考的第一手资料,有些试题呈现的客观事实与教材的观点相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导向价值。教师选取该类试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探究与思考,大胆质疑教科书中的观点,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全面且深入地分析地理问题。以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2“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节为例,书中讲到工业集聚时,着重强调了“工业集聚既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运费和能耗,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又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两大方面。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2019年全国卷Ⅱ第5题,使学生摆脱教材的束缚,深入认识地理问题,同时也起到补教材之遗缺、导教材之未达的作用。

【例2】(2019年全国卷Ⅱ,5题)美国某快递公司最大的空运枢纽设在路易斯维尔机场。该机场是美国主要的货运机场之一。在机场周边聚集了诸如美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援中心、汽车配件中心,以及乳制品、珠宝、手机制造等100多家企业。据此完成第2题。

2.多家企业在路易斯维尔机场附近集聚,主要是为了

( )

A.利用机场的基础设施

B.降低交通运输成本

C.方便企业间产品交换

D.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解析】该题答案为D选项,如果学生脱离试题客观事实而仅仅依据教材陈述的观点,极有可能直接排除D选项。试题题干表明:机场周边集聚的100多家企业间并没有生产协作联系,企业间自然就不存在产品交换;乳制品等采用航空运输,其交通运输成本也比较高,不利于降低运费;企业集聚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但不都是为了利用机场的基础设施,多家企业之所以在机场周边集聚,主要是为了利用机场便捷的空运条件,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将客户需要的货物及时送达。该题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对工业集聚的认识更加客观和全面,从侧面也说明地理教学应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2017年全国卷Ⅰ第4题与该题有异曲同工的手法。

教材是学生课堂学习中最重要的载体,受众面广,影响的范围大,如果教材中的观点在表述过程中不全面或不完整,容易导致师生出现认知偏差。以鲁教版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节为例,书中讲到“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这样一个观点。当今,一些教师对该观点理解过于绝对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常根据油、气、水的密度差异,结合地质构造示意图把“油气资源在背斜找,地下水在向斜找”的观点直接传递给学生,造成学生认知比较狭隘,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基于高频考点变式与学术成果的引领

高考立足于必备知识,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查,高考试题与学术成果进行有机结合,变换角度设置问题,对学生感知地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地理学术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可以从不同视角观察、理解地理问题,使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认识更全面、更系统和更深刻。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气压带与风带形成以及季风环流的基础知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热力环流原理,经常会结合实例(海陆风、山谷风、湖陆风等),从地表物质的热力性质差异的角度分析空气环流形成过程,并总结出了海陆风、山谷风等风向具有日变化的特点。看似不可挑剔的教学过程,却反映了教师对地面冷热不均的原因的理解比较狭隘,仅从物质的热力性质差异思考地表温度的高低变化则与现实情况不完全相符,当学生面对新问题、新情境时往往不知所措。

【例3】(2020年全国卷Ⅱ,7,8题)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图2)。据此完成3,4题。

图2

3.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 )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学生如果仅从物质热力性质差异的角度回答该题,则很难对上述现象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而来自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潘林林、陈家宜于1997年发表在《大气科学》上的学术成果《绿洲夜间“冷岛效应”的模拟研究》对此作出了科学的论断,该文指出:绿洲沙漠地区白天的“冷岛效应”与两者间热力性质的差异及白天绿洲存在较强的蒸发有关;而夏季夜间“冷岛效应”的原因在于其风速较小(大气相对稳定)和夜间蒸发(吸热),从而很好地诠释了该现象的成因。为进一步说明此类考题特点,本文再对2021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地理试题做一些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常表现为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历年来,高考地理试题对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关注较多,重点从“规律”的角度进行考查,因此一线教师的教学重心常聚焦于山地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会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即在垂直分异规律的支配下,具有一定高度的山体由下而上因水热条件的差异出现随等高线延伸的不同垂直自然带,但这种规律在垂直方向上尺度一般也比较大,主要考虑海拔高度引起的地域分异,而忽视了在更小尺度下,自然带也会随坡向、地貌部位、地面组成物质等因素而产生的地域分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当学生面对的小区域在垂直方向上重复出现某一自然带时,则显得特别困惑与不解,解题的思路跳不出“规律”窠臼。

【例4】(2021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5,6题)图3示意大兴安岭中段东坡自山顶到山麓洪积扇的植被垂直分布,图中三类草原水分状况不同,据此完成5,6题。

图3

5.图中三类草原的水分条件由好到差依次为

( )

A.草原Ⅱ、草原Ⅰ、草原Ⅲ

B.草原Ⅱ、草原Ⅲ、草原Ⅰ

C.草原Ⅲ、草原Ⅰ、草原Ⅱ

D.草原Ⅲ、草原Ⅱ、草原Ⅰ

6.平台到察尔森出现草原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东南季风 B.局地环流

C.山地坡度 D.土壤肥力

学生运用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相关知识解答该组试题时,易陷入到思维定势中,很难得出正确的答案。因为该题是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分析相邻小区域内重复出现的自然带,已经不能使用“规律”来作答。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张利的硕士学位论文《大兴安岭中部地区东坡垂直带谱研究》对此作了深入研究和详细分析。该文指出:草原Ⅱ水分条件差是由地形和焚风作用引起的。冬春季节盛行较强的西—西北风大体与大兴安岭山地垂直,西风顺着东坡山脊线下沉而增温,造成整个东坡气候干燥,加之察尔森与平台之间(草原Ⅱ)地势低平,夷平面面积广大,加剧了土壤干旱;而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长白山等山脉的阻挡,到达本地时产生的降雨量不大,最终导致土壤水分条件差,形成适合草原Ⅱ生长的栗钙土。而察尔森上部因地形抬升降水较多,平台下部因受地下水的影响而发育有适合草原Ⅰ生长的淋溶黑钙土,土壤水分条件较好。草原Ⅲ位于山麓洪积扇前缘,因有丰富的地下水而发育有非地带性的草甸土,土壤水分条件最好,从而科学地解释了草原Ⅰ、草原Ⅱ、草原Ⅲ土壤水分状况差异和察尔森与平台间出现草原Ⅱ的主要因素。因此,学生在面对新颖而复杂的地理问题时,要具备较强的批判意识和能力,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解读材料,深刻理解地理环境差异形成的因素,建构新的解题思路和方式,才能适应未来新高考的要求。

批判的实质,一方面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性分析地理客观事实(即批的过程);另一方面应加强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分析与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结论(即判的过程)。批判性思维作为学生未来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既符合地理学科特点,也是新课程改革理念所倡导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理性分析地理问题、辩证看待地理现象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与思维品质。如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2015年全国卷Ⅱ:圣劳伦斯河(冰冻之河)某一河段冬季可能不结冰;2013年全国卷Ⅱ:湿润、半湿润地区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等试题,该类问题看似有悖常理却符合地理原理,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

四、基于开放问题设置与核心素养的达成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因此,人类在施加影响的过程中应注意干预的方式、强度和后果,做出科学的判断,深刻理解地理事物的两面性,这对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应着重培养其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选择具有典型性、非常规性及代表性的素材创设高质量的开放型问题,鼓励学生从自己选择立场的对立面进行有理有据地阐述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

【例5】(2020年全国卷Ⅲ,37题(4))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图4)。图5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图4

图5

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越来越严峻,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对人类的影响广泛而深刻,荒漠化已然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是常见的生态问题,它们的形成大都与植被遭到破坏有密切关系,因而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俨然成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必备“良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生物措施解决该类问题的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而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修复也应遵循科学规律(植被蒸腾作用加剧干旱),从而弱化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相似的情境如2018年全国卷Ⅱ:黄土高原汾川河流域洪水泥沙的来源,该题揭示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命题。这些高质量试题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批判性试题草原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