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雪萱
日前梦里,我看见妈妈的身影驾着春风来了。妈妈一路欢歌笑语,说:“吃蒿菜粑粑,大家平平安安。”是的,儿时幸福的三月三,化作一缕清风,沿着故乡的山岗小溪飘来了。
儿时,每年三月三,妈妈就帶我去屋前不远的山间小溪畔采蒿菜。那时大家很讲究这个传统节日,山岗、山坡、田埂地边和池塘边,到处都是采野菜的人。
三月三的野外,温暖的空气中弥漫着一阵野草野花的清香。那时的野菜特别多,特别旺盛,我们一起采野菜的小伙伴比赛谁采得多。邻居玲玲眼疾手快,不一会儿竹篮里就装了大半篮清香的野菜,有碧绿的蒿菜、长长的野葱、开着小米粒儿白花的地荠菜。
我趁玲玲在高兴唱歌,伸手从她身后抓了一大把野菜。她没发现,却被妈妈看见了。妈妈没有骂我,只是叫我立刻退还,还要向玲玲道歉。那时我们都太小,玲玲也不在乎,我们都欢喜地笑了。现在蒿菜粑粑只有在农贸市场和超市里才有卖,可是往日三月三采摘野菜的欢愉已买不到了。
儿时的三月三,也是传统的“风筝节”。我和哥哥用竹篾编了两只“飞鹰”,用薄薄的牛皮纸贴糊,妈妈专为我们搓了麻线,用筷子缠得胀鼓鼓的。那天,妈妈也看我们去屋前放风筝。我们的两只“鹰”展开双翅,慢慢飞向了天空,我们的线球也慢慢松开放长,“鹰”愈飞愈高。手感到上空的风力大了,妈妈说不用担心,线球还很大。我长大了才知道,那是有妈妈的爱牵着飞向高空的“鹰”。
我们与小伙伴们放飞着三月三的欢欣,也放飞着春天的希望。
妈妈采回了满满一大篮蒿菜,带我去河畔,一根根地冲洗,然后枕在木排上,用棒槌反复捶打,捶去苦汁,妈妈还告诉我辨认野蒿菜和艾蒿菜的区别。
三月三那天,一路上,家家户户的屋顶上冒着炊烟,飘出蒿菜粑粑的清香,家家灶上热气腾腾,做出的蒿菜粑粑口味各有千秋。那时还没有电磨,也没有糯米粉卖,妈妈就拿着糯米,到别人家去借用大石臼舂米。那年经济状况好,粮食也比较充足,妈妈一次舂了很多糯米粉。妈妈做的蒿菜粑粑放了腊肉丁,口感脆香,味道鲜美。
妈妈说三月三是民间的“鬼节”,驱鬼平安,要吃蒿菜粑粑,只因为蒿菜是观音菩萨托梦送到人间的。妈妈从不信神鬼,后来我才知道,妈妈借着三月三吃蒿菜粑粑的故事教育我们:为了一生平安,做到“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害人的心不有”。
儿时的三月三,我常常与玩伴们摘野菜时追追打打,踩损了乡村的田园菜苗。有一次,屋近处一位菜农大伯找到我家,我吓得躲进门角里,谁知那位大伯是送一篮野葱和地荠菜来的,还大笑说:“你家孩子不认得野葱和家葱哩,我送点给你们。”那天,妈妈为感谢大伯,也送去了香喷喷的葱炒“社饭”和荠菜煮鸡蛋。
回忆儿时的三月三,在纯真的顽皮中,妈妈已为我写下了一首春天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