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会兵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期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湖北教育作为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大力作为。2021年11月,《湖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湖北规划》)已由省人民政府印发,明确了未来五年湖北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蓝图和顶层设计,為全省教育改革发展制定了“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湖北规划》着眼于“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教育强省”,明确了“到2025年,高质量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教育现代化取得突破性进展,走在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前列”的总体要求,并从立德树人、教育发展、教育公平、教育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高质量发展是贯穿规划全文的一条主线,“健全优质均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成为“十四五”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结合规划文本的学习,笔者就“十四五”期间湖北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谈点思考和看法。
一、以高质量发展统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就“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高质量发展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更不是局限于经济领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显然,高质量发展既是一个管总要求,也是一个长期要求,已经成为统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应贯彻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也要体现到教育改革发展上来。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成为各地谋划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湖北基础教育已经进入后普及时代,“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成了人民群众的普遍需求。《湖北规划》显示,2020年,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了89.0%、98.3%、92.3%。但我们也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我省基础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供给跟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上好学”的期盼。学前教育依然是基础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普惠性资源是短板中的短板,科学保教水平有待提升;义务教育县域基本均衡尽管在2017年就已全面通过国家评估,但城乡、区域、校际和群体差距依然明显,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表明,我省义务教育应试色彩依然浓厚,素质教育实施情况不容乐观;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有待深化,部分县域普通高中发展面临困境。
“十四五”时期,湖北基础教育整体进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既要做好巩固普及文章,更要在提高质量上下大力气,做好巩固提升工作,把重心转到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上来,补短板、强弱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校教育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发展破冰需要思想突围,在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大背景下,高质量发展自然就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主导思想。
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
基础教育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部分,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主要由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构成。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基本属性,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公益性和高质量就成了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在教育发展上,《湖北规划》明确“全面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协调多样化发展”;在教育公平上,《湖北规划》提出“基本建成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学前教育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以上;义务教育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70%以上”。这些目标的设立凸显了鲜明的公益性价值取向,同时也观照到各自不同的发展实际。
坚持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一直以来,义务教育都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通过“普九”攻坚和均衡发展工程,从实现“两基”到“有保障”,县域基本均衡全部实现,资源总量能够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但“城镇挤”“乡村弱”的问题依然突出。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有小学5386所,招生数为62.71万人,城区、镇区、乡村学校比为1.2∶1.6∶2.6,乡镇学校占了77.7%;全省有初中2114所,招生数为58.11万人,城区、镇区、乡村学校比为6.4∶9.9∶4.8,乡镇学校占了69.7%。不难看出,乡村学校和镇区学校是我省义务教育学校的主体。“十四五”期间,优化布局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提高整体质量是义务教育工作的重心,需要大力推进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
坚持普及普惠发展学前教育。在我国,学前教育是在2010年以后才被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国家三期行动计划的引领和推动下,我省学前教育资源得到了快速扩大,“入园难”问题得到缓解,但普惠性资源不足,“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成为主要矛盾。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有幼儿园9265所,招生数为60.88万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为89%,实现了基本普及。但从发展基础看,学前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民办园是学前教育的主要提供者,仍然有部分适龄幼儿无法接受学前三年教育。普惠性资源供给不足、教师数量短缺且工资待遇偏低、幼儿园运转困难、保教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随着“三孩”政策的实施,普惠性资源的区域性、结构性短缺矛盾将会持续。“十四五”期间,完善普惠性保障机制,大力发展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持续提高普及普惠水平是我省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工作。
坚持协调多样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顶端,一方面要为高等院校选送人才,另一方面也要为社会输出合格劳动者。通过普及攻坚计划,在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支撑下,我省目前也实现了普及,工作重心已转移到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上来。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有普通高中536所,招生数为31.32万人,镇区和乡村学校占到了60%,其中有19所普通高中设在乡村;有中职学校263所,招生数为15.23万人,校均招生仅为579人。从普通高中看,一些“县中”发展受生源和教师流失、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等因素的影响,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进育人方式改革面临困境;从中职学校看,办学质量和社会认同均有待提高,普职融通依然存在制度瓶颈。“十四五”期间,提高县域普通高中保障和发展水平、深化育人方式改革、统筹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发展便成了重中之重。
三、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策略
从《湖北规划》可以看到,高质量发展思想贯穿“十四五”教育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在健全优质均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重点方向在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方向和任务明确之后,路径和策略就成了尤为重要的因素。
健全保障机制,加强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供给。《湖北规划》提出:“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从资源供给看,普惠性资源不足是我省学前教育的短板,同时还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和结构性矛盾,必须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在普惠,基础在保障,关键在机制。优化普惠性资源空间布局。以县域为单位,基于当地出生人口变化、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发展趋势,紧盯农村、新增人口集中区域和城镇小区,科学测算学位需求,以此为依据,调整幼儿园空间布局。健全普惠性资源发展责任体系。从现行管理体制看,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在县(市、区)一级政府,市(州)和省一级政府主要承担统筹责任,按照财权事权与支出责任大体匹配的原则,一方面应合理划分并强化落实省以下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市(州)和省级政府的统筹责任。完善普惠性资源保障机制。切实落实政府投入为主、家庭合理分担、其他多渠道筹措的经费投入与成本分担机制,加大普惠性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财政经费投入等方面的保障力度,健全幼儿园教师配备补充、工资待遇保障制度,提升教师实施科学保教能力和水平。
推进优质均衡,提高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优质均衡是在基本均衡基础上的全面提升,新发展阶段应更加重视内涵建设、质量效果和群众满意。开展县域优质均衡创建是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治本之策。《湖北规划》明确了学校建设、学校管理和质量提高的主要举措,凸显了更加均衡和更有质量的价值导向。在学校建设上,实施更加全面的标准化建设。在县域内科学合理布局城乡学校,严格落实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四统一”的要求,统筹建好县城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学校管理上,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化管理不能停留在形式上,不能仅仅落实在学校名称上,关键在于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现校际师资均衡配置和教师队伍能力素质的整体提升,把“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从口号变成现实。在质量提高上,深入实施“三全”育人,落实“五育”并举。立德树人,学校是主阵地,评价是指挥棒。全面改革教育评价,政府对学校的评价应从升学导向转变到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应从考试分数转变为综合素质评价,把学校、教师和学生彻底从“唯分数”中解脱出来。坚持课堂教学、作业管理、课后服务三管齐下,引导学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实施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教学;助力教师提升作业管理能力,科学调控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水平,实行分层分类作业;推动学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在健全保障机制的前提下,统筹用好校内外资源,从基础托管延伸到素质拓展,让托管服务实现“从有到优”。
强化特色多样,着力“县中”发展,提高普通高中整体水平。近年来,我省县域高中与城区高中的发展差距日渐拉大,部分县域高中面临发展困境,促进县域高中健康发展对于提高普通高中整体水平显得尤为迫切。《湖北规划》强调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提出了加强标准化建设、推动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和深化育人方式改革等重点任务,找准了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以标准化建设补强办学条件短板,应综合考虑高考综合改革、育人方式改革和实施选课走班教学需要,完善现有中小学建设标准,单独出台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标准;应提升标准化建设标准,建立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学费标准定期动态调整机制,强化省、市两级政府的统筹责任,适时提高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水平;坚持问题导向提升“县中”发展水平,针对生源流失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改革招生管理,稳住优质生源;针对条件短板问题,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提高经费投入水平,通过实施托管帮扶和标准化建设,持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针对教师队伍招聘难、留不住的问题,做好及时补充,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培训提升,引导合理流动,确保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以高考综合改革为牵引,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把新时代教育评价总体改革精神落实到高考综合改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统筹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十四五”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第一个五年,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基础教育不可缺席。没有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就不可能有教育体系的高质量,没有基础教育的强就不可能有湖北教育的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基础教育重任在肩,期待我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结出整体育人质量提高的累累硕果。
责任编辑/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