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娟
江苏省泗洪县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江苏泗洪 223900
手足口病是临床常见急性传染病, 该病主要诱因是肠道病毒感染。 据调查显示,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 岁以下儿童由于体抗力较差, 各器官组织发育不完全,是该病的高发群体[1]。 手足口病患儿临床可见口腔、足部、手部的疱疹和丘疹,随着病情加重还会引发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及机体循环功能障碍[2-3]。 手足口病患儿的致死原因主要由神经源性肺水肿和脑干脑炎等导致, 高热不退且病程不断延长。目前,临床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时尚无特效药物,主要以抗病毒作为治疗原则[4-5]。 故该院特以2019年5月—2021年7月该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治疗的168 例患儿作为对象, 开展评估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该症效果和安全性的专项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行手足口病治疗的168 例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差异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4 例。 对照组,男43 例,女41 例;年龄1~5 岁,平均(3.12±0.45)岁。 观察组,男44 例,女40 例;年龄1~5岁,平均(3.11±0.47)岁。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及病原学确诊为手足口病;②临床病历清楚完整,依从性较高;③无先天性疾病及心、肝、肾、肺等脏器功能缺损。排除标准:①意识模糊,精神障碍者;②研究涉及治疗手段不耐受者。两组患儿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获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通过院内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两组对象均行酸碱平衡、抗炎症、抗病毒、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 对照组均予以利巴韦林注射液(国药准字H19993919,规格:1 mL∶0.1 g)治疗,10 mg/kg,1 次/d,治疗5~7 d。 观察组则予以热毒宁注射液(国药准字Z20050217,规格:10 mL/支)联合干扰素α2b(国药准字S20030030,规格:300 万IU/0.3 mL)雾化吸入治疗,2 次/d。 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应注意观察对象疱疹、发热消退情况,并记录症状好转时间。
评估对比两组对象治疗效果、症状消失时间及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情况。 ①依据两组对象治疗时间、体征评价临床治疗效果情况,疗效细分为3 个等级:显效(经治疗1~3 d 体温趋于正常,食欲好转且未见溃疡形成,疱疹体积变小)、有效(经治疗4~6 d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且未见溃疡形成,疱疹体积变小直至消失)、无效(治疗7 d 以上对象体温仍未恢复正常,疱疹融合成溃疡,体积数量增多)。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②精确记录两组症状恢复时间。 ③治疗前后均于清晨时采集对象静脉血液,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炎症因子涉及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C 反应蛋白水平、白细胞介素6。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43%)较大程度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发热消失时间与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均较大程度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比较[(±s),d]
表2 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比较[(±s),d]
组别发热消失时间 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对照组(n=84)观察组(n=84)t 值P 值3.35±1.67 2.23±1.18 5.020<0.001 3.93±0.95 3.01±0.85 6.615<0.001
治疗前,两组对象各项炎症因子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C 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 水平均较大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组别 时间 肿瘤坏死因子-α(μg/L)C 反应蛋白(mg/L)白细胞介素6(ng/L)对照组(n=84)观察组(n=84)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t 组间治疗前值P 组间治疗前值t 组间治疗后值P 组间治疗后值4.71±1.21 2.32±0.75 4.70±1.22 1.05±0.36 0.053 0.958 13.991<0.001 4.41±1.37 2.69±0.68 4.38±1.38 1.26±0.37 0.141 0.888 16.930<0.001 5.68±2.83 3.74±0.94 5.73±2.85 2.24±0.76-0.114 0.909 11.373<0.001
手足口病是临床常见传染性疾病,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 型是最为常见的两种致病病毒。 5 岁以下儿童由于身体机能发育不全,抵抗力较低,是手足口病的高发群体。手足口病患儿发病后临床可见食欲缺乏、口部疼痛、持续性发热、手足口出现疱疹等症状[6]。 随着疾病的加重,部分患儿的扁桃体、咽喉后部及牙龈部位也可见疱疹。疱疹周围可见淡淡红晕,内部有少量液体。 据调查显示,少部分手足口病患儿会依靠自身抵抗力在1 周内痊愈, 疱疹也会随之消失[7]。 而其他患儿随着病情加重,会在1~5 d 内出现更为严重的肺水肿、脑膜炎、脑炎等疾病,这不仅会损伤患儿的脑部神经功能, 给患儿带来不可逆得损伤,还会危及患儿生命健康,造成不可逆的后遗症,给患儿家庭带来沉重负担[8]。 手足口病后遗症主要包括呼吸系统后遗症、神经系统后遗症、机体功能后遗症3 个部分。其中,患儿有较大风险出现嗜睡、失眠、呕吐、头痛、精神状况差等神经系统后遗症。 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咳嗽及唇齿发白等呼吸系统后遗症[9]。 手脚冰凉、面色泛白、心律不齐、血压异常波动等机体功能后遗症。 这些严重的后遗症不仅会降低治疗效果,还会降低患儿未来的生活水平,不利于患儿日常生活[10]。
干扰素是临床常见抗病毒、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能有效改善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效果。干扰素应用于手足口病患儿后, 能与人体细胞表面受体相结合,极大发挥RNA 和DNA 的作用,诱导人体细胞产生大量抗病毒蛋白, 抑制细胞内病毒的复制和繁殖,达到良好的抗病毒效果[11]。 同时,干扰素能有效阻止病毒感染的细胞中病毒的繁殖和复制。此外,干扰素作用于人体后能调节人体免疫功能, 从而实现增强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对靶细胞的毒作用,降低病毒感染风险,遏制病毒入侵,可作为辅助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有效途径[12]。 在治疗手足口病时,应用干扰素α1b 能直接作用于患儿的口腔病灶部位,确保药效直达患处[13]。 研究证实,在治疗手足口病时应用干扰素治疗的起效较快、药效较好,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肌内注射的痛苦,更易被患者接受,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干扰素使用剂量较小,能缓解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安全性更高。热毒宁注射液是国家二类新药,其主要成分包括栀子、金银花和青蒿[14]。研究表明,青蒿属于菊科植物,性寒,应用于人体后具有抗炎、抗病毒、解燥热等效果。 而金银花有良好的清热解毒效果, 在抗击病原微生物时具有显著效果。栀子性味苦寒,内含栀子甘、熊果酸等,具有良好的抗感染效果。 3 种药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达到了良好的协同作用[15]。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热毒宁注射液具有抗炎症、抗毒素、解热抗菌等优良效果。 在治疗手足口病时, 给患儿应用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能有效缓解患儿不适感, 缩短治疗进程,提高患儿体抗力[16]。
依据王凯等[17]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溃疡愈合(3.21±1.59)d 及发热消退(2.45±1.62)d 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4.93±1.87)、(3.67±1.93)d(P<0.05);血清CPR(1.29±0.55)mg/L、IL-6(2.28±0.88)ng/L、TNF-α(1.07±0.41)μg/L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73±0.75)mg/L、(3.82±1.02)ng/L、(2.38±0.86)μg/L(P<0.05);临床总有效率(95.9%)则显著高于对照组(82.9%)(P<0.05)。该次研究中, 经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的观察组对象治疗总有效率(96.43%)较大程度高于对照组(83.33%)(P<0.05);观察组发热消失时间(2.23±1.18)d 与口腔溃疡愈合时间(3.01±0.85)d均较大程度短于对照组 (3.35±1.67)、(3.93±0.95)d(P<0.05);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1.05±0.36)μg/L、C 反应蛋白(1.26±0.37)mg/L 及白细胞介素6(2.24±0.76)ng/L 水平均较大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两药联用能改善手足口患儿症状,明显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了患儿症状消失时间。且两药联合能理想地发挥抗菌、抗炎效果,就改善患儿机体炎症因子水平方面效果显著[18]。 该次结果也与王凯等研究结果保持基本一致, 充分印证了研究的真实有效性。
综上所述, 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手足口病的效果显著,能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儿发热、发炎等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