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花悦
涟水县人民医院儿科,江苏涟水 223400
手足口病,临床又称之为发疹性口腔炎[1],多发于5 岁以下的儿童。近年来,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一直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 给患儿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安稳都带来很大的影响[2]。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特征主要为患儿持续性的高热,及手部、足部和口腔处均存在斑丘疹、疱疹及溃疡。 手足口病较为严重者,甚至有可能会并发出现无菌性的脑膜炎、 心肌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影响患儿健康,甚至会直接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安全[3-5]。 该疾病的致死率较高且传染速度非常快,对学龄前儿童的生命健康及生命安全均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6-7]。 为提高该疾病的治疗效果, 该文特选取2019年3月—2021年6月该院收治的78 例儿童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利巴韦林、炎琥宁治疗,分析和评价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78 例儿童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 例。对照组中,男21 例,女18 例;年龄8 个月~5 岁,平均(2.63±0.52)岁;病程3~6 d,平均(4.94±1.33)d;其中有6 例患儿伴有肢体无力,7 例患儿脑脊液检查显示白细胞数升高,5 例患儿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异常。 观察组中,男24 例,女15 例;年龄8 个月~6岁,平均(2.75±0.68)岁;病程3~7 d,平 均(5.05±1.23)d; 其中有7 例患儿伴有肢体无力、6 例患儿脑脊液检查显示白细胞数升高,5 例患儿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异常。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儿童手足口病的相关诊断标准;②均为一般资料齐全的患儿;③均意识清晰。 排除标准:①一般资料不全者;②意识不清晰患儿;③无法配合、依从度较差者。 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注射液 (国药准字H20044608,规格:2 mL:0.25 g×10 支)治疗,将利巴韦林按照10~15 mg/kg 的剂量混合100 mL 的葡萄糖溶液,给予患儿静脉滴注进行治疗,分两次进行滴注,治疗周期为7 d[8]。
观察组应用注射用炎琥宁 ( 国药准字H20046052,规格:0.2 g×10 瓶)进行治疗,将炎琥宁以5~10 mg/kg 为剂量混合50~100 mL 的葡萄糖溶液,给予患儿进行静脉滴注治疗,1 次/d,治疗周期为7 d[9]。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的康复时间、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治疗72 h 后的临床数据及治疗的安全性。
临床疗效: 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恢复情况将患儿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指患儿在经过治疗后,体温恢复至正常状态,且疱疹、溃疡等临床症状消失,处于一个干燥且不存在渗液的状态;有效指患儿在经过治疗后,体温≤37℃,而且大多数的疱疹和溃疡处于结痂和干燥的状态, 但是有少许的疱疹依然存在, 处于一种并未结痂或仍存在渗液现象的状态;无效指患儿在经过治疗后,均未达到上述的判定标准。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安全性:在患儿进行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患儿有无不良事件或并发症的发生, 发生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00%,发生率越低,则证明该治疗方式的治疗安全性越高。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和疱疹、 溃疡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患儿更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的精神好转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对比[(±s),d]
表1 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对比[(±s),d]
组别退热疱疹消失溃疡消失精神好转 住院时间观察组(n=39)对照组(n=39)t 值P 值3.40±1.02 4.39±1.15 4.022<0.001 2.70±0.94 3.76±1.10 4.575<0.001 3.61±1.14 4.54±1.53 3.044 0.003 3.12±0.87 3.17±1.42 0.188 0.852 5.62±1.03 6.31±1.24 2.673 0.009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儿治疗72 h 后的谷丙转氨酶、血尿素氮和肌酸酐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72 h 后临床指标对比(±s)
表3 两组患儿治疗72 h 后临床指标对比(±s)
组别 谷丙转氨酶(μ/L)血尿素氮(mmol/L)肌酸酐(mmol/L)观察组(n=39)对照组(n=39)t 值P 值35.64±9.03 45.83±13.72 3.874<0.001 6.11±1.74 8.50±2.68 4.671<0.001 118.76±12.53 140.35±14.60 7.008<0.001
在治疗期间, 对照组有4 例患儿发生轻微腹泻症状,发生率10.26%(4/39);观察组有2 例患儿发生轻微腹泻症状,发生率5.13%(2/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1,P>0.05)。 分别给予两组患儿相同方式对症治疗后症状均好转。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患儿肠道内的病毒感染所引起的、 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 具有高度的嗜神经性,若手足口病发生病变,主要累及的器官为患儿的脑干和脊髓[10-12]。手足口病患儿的神经系统会受到该疾病的影响, 所以在早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萎靡、肢体抖动和嗜睡等症状,且患儿会出现脾气暴躁易怒、易被激惹的情况,少部分患儿会同时存在抽搐和急性迟缓性麻痹的表现症状[13]。 利巴韦林是临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 该药物进入人体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会发生迅速的磷酸化,来抑制病毒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引起细胞内鸟苷三磷酸的减少,损伤病毒核蛋白的合成,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达到抗病毒的作用, 但是该药物对病毒腺苷酶的依赖性较强,所以容易产生耐药性[14-17]。 炎琥宁是一种中药提取物,该药具有清热解毒、化湿消炎等功效,能促进患儿肾上腺皮质功能,达到镇静和镇痛的作用,增强体液的免疫功能,促进机体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应用于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治疗中, 可以增加早期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对于患儿机体炎性的渗出和水肿症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疗效确切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18-23]。
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为(3.40±1.02)d、疱疹消失时间为(2.70±0.94)d、溃疡消失时间为(3.61±1.14)d、住院时间为(5.62±1.03)d,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4.84%高于对照组的74.36%(P<0.05)。 与张青龙[24]的研究数据对比,基本一致,其研究发现,观察组退热时间(3.61±1.13)d、疱疹消失时间(2.86±0.98)d、溃疡消失时间(3.87±1.32)d、住院时间(5.79±1.26)d,均优于对照组的相关指标数据;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的86.05%(P<0.05)。 再次说明炎琥宁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炎琥宁作为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脂钾钠盐, 其主要是通过抗炎和解热等功效来达到促进患儿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所以在应用过程中,不仅镇痛的效果较为显著, 而且能有效促进小儿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 从而有效达到增强患儿体液免疫功能的目的[25];不仅如此,炎琥宁还能够有效促进患儿免疫球蛋白的合成, 对于提高患儿血清中的溶菌酶含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能够有效抑制患儿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炎性渗出等症状; 有效促进部分激素的生物合成,例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垂体前叶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26];总而言之,将炎琥宁应用于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中, 能够有效起到灭活腺病毒和抑制流感病毒的功效, 所以临床中治疗效果十分显著,且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性[27]。
综上所述,在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炎琥宁进行治疗能有效促进患儿的康复, 缩短患儿的康复时间,有利于患儿临床指标的恢复,具有更高的疗效, 且在治疗的过程中并不增加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