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龙龙,陈家麟,刘晨,管国义
(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滁州医院脊柱外科,安徽 滁州 239000;2.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脊柱骨科,安徽 芜湖 241001)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TLBF)多发生于交通伤、高处坠落伤或重物砸伤,可导致椎体高度丢失或进入椎管内,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外伤[1-2]。通过手术恢复椎体高度及曲度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其中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以起到稳定椎体、维持矢状面形态的作用,是治疗无神经损伤TLBF的标准术式[3]。传统的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在伤椎上下相邻节段置入4枚螺钉)术后易出现“空壳现象”,影响患者远期预后;而经伤椎置入椎弓根螺钉,能够使机体部分屈区应力转移到置入的螺钉处,从而增强脊柱承载力与稳定性,更有利于骨折的愈合[4]。但部分研究[5]认为,相比于跨伤椎,经伤椎手术并发症较多,而且螺钉数量增多不仅会延长手术时间,还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目前对于经伤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TLBF未达到临床共识。为此,本研究对比这两种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对TLBF患者伤椎高度及后凸Cobb角、并发症的影响,为TLBF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选取2016年9月至2021年9月在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的TLBF患者100例,根据手术期间螺钉置入方法不同分为经伤椎组和跨伤椎组,每组各50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经影像学确诊为TLBF,且无神经损伤;(3)采取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4)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者;(2)病理性骨折或伴有骨质疏松者;(3)患有感染性疾病者;(4)患有严重精神疾病者。两组性别、年龄、椎体骨折节段、骨折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患者全麻后取俯卧位于手术床,在C臂机透视下定位伤椎及其上下相邻两个椎体的弓根部位,常规消毒铺巾,确认定位无误后做一纵行切口(长度约1.5~2.0 cm),逐层切口皮肤、皮下组织、筋膜,借助C臂机将穿刺套管刺入骨质,使穿刺针尖在正位、侧位透视下分别位于目标阶段椎弓根外上缘及下缘,然后用骨锤缓慢敲打穿刺针以继续进针,直至穿刺针尖在正位透视下处于椎弓根中央,同时在侧位透视下观察到超过椎弓根中央。之后,继续敲锤进针,在C臂机透视下确定穿刺针穿过椎弓根进入椎体后,退出穿刺针芯,先后置入克氏针及工作套管,确定工作套管完全置入后退出克氏针,根据需求进行攻丝并拧入椎弓根螺钉。
其中,经伤椎组在伤椎及伤椎上下相邻节段置入6枚螺钉,跨伤椎组在伤椎上下节段置入4枚螺钉。选择合适长度的连接棒,安装于椎弓根螺钉尾部金属槽内,微调后拧紧螺尾帽,然后纵向撑开,经C臂机透视确定伤椎复位后,逐层缝合手术切口。术后使用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1周在支具的保护下进行早期功能训练,术后两周视恢复情况拆线。此外,术后1、3、6、12个月定期到医院复查。
(1)一般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2)影像学指标: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12个月的伤椎高度及后凸Cobb角。(3)伤椎骨愈合程度: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采用骨密度仪测量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以T值表示,T≥-1.0 SD为正常,T<-1.0 SD为骨密度低下。(4)腰椎功能: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估患者腰椎功能,涉及疼痛程度、不行、站立、生活能力等10个方面,均采取Linker6级(0~5)法,指数越高表明腰椎功能障碍越严重。(5)并发症:随访期间发生的局部感染、皮下水肿、椎体高度丢失、后凸畸形、螺钉松动等情况。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伤椎组手术时间长于跨伤椎组,住院费用高于跨伤椎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一般手术情况比较
两组术后伤椎高度及后凸Cobb角较术前改善(P<0.05),其中两组术后即刻的伤椎高度及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伤椎高度及后凸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截至术后12个月,经伤椎组的伤椎高度及后凸Cobb角丢失均少于跨伤椎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伤椎高度及后凸Cobb角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伤椎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12个月,两组骨密度均高于术前(P<0.05),且经伤椎组高于跨伤椎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前术后伤椎骨密度(T值)比较
术前,两组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12个月,两组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经伤椎组明显低于跨伤椎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术前术后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比较
截至术后12个月,两组局部感染、皮下水肿、椎体高度丢失、后凸畸形、螺钉松动及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由于胸腰椎(T11~L2段)处于胸椎和腰椎移动处,生物力学较为薄弱,易发生爆裂性骨折[6]。对于TLBF,治疗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内固定,以恢复生物力学,减少脊柱损伤。后路四钉短节段固定(跨伤椎固定)是早期治疗TLBF的经典术式,但四螺钉会产生平行四边形效应,稳定性较低,易发生伤椎高度丢失、后凸Cobb 角丢失等情况,严重影响预后[7]。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临床尝试采取后路长节段固定,但由于手术创伤大,可行性较低[8]。吴冰等[9]指出,伤椎置钉可分散钉棒系统应力负荷,增加脊柱内固定稳定性,可能有助于解决内固定稳定性降低问题。目前,临床对于伤椎置钉与不置钉尚存争议,因为经伤椎置钉会增加手术风险及医疗成本。
本研究显示,经伤椎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较跨伤椎组增加,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跨伤椎组相比无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经伤椎固定需置入6枚螺钉,手术时需要寻找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最佳深度及方向,无形中增加了手术难度,另外螺钉为钛合金材质,费用较高[10]。无论是经伤椎还是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均属微创手术,对软组织损伤较小,术后恢复快。本研究中,术后即刻,两组伤椎高度及后凸Cobb 角无显著差异,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经伤椎组伤椎高度高度显著高于跨伤椎组,后凸Cobb 角显著低于跨伤椎组,且术后12个月经伤椎组伤椎高度、后凸Cobb 角丢失均少于跨伤椎组,表明两种手术方式对伤椎的矫正效果相当,但经伤椎能够减少伤椎高度、后凸Cobb 角丢失,对脊柱的保护作用更强。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伤椎置钉可借助连接棒向腹侧加压,从而减少后凸应力,促使伤椎往前凸复位,有效维持伤椎高度;(2)在伤椎及上下椎体置入三组螺钉可形成三角形,生物力学稳定性更强,螺钉承受的应力也相应减轻,因此可进一步减少伤椎高度及后凸Cobb 角的丢失[11-12]。这与吴毅等[13]分析结果一致,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可通过3点系统减少跨伤椎带来的四边形效应,有效控制伤椎高度,对胸腰椎骨折后椎体复位效果更明显。
骨密度不仅与后期螺钉拔出力有关,还与椎体相对移位关系密切,骨密度越高则螺钉-骨界面连接强度越强,椎体相对移位越小[14]。本研究发现,相比于跨伤椎,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TLBF患者骨密度恢复更好,这可能是由于伤椎置钉与上下相邻椎体的螺钉构成三角系统,稳定性及矫形功能更强,更有利于骨的生长。本研究还显示,经伤椎组术后3个月及12个月的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更低,说明该术式可以大幅度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此外,本研究通过术后12个月的随访发现,两组局部感染、皮下血肿、椎体高度丢失、后凸畸形及螺钉松动等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伤椎置钉不会增加TLBF手术并发症。但由于本研究纳入例数少、随访时间短,某些并发症问题可能尚为暴露,与其他研究结果[15-16]存在一定差异,后续仍需进行大样本量的多中心研究以验证试验结论。
综上所述,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对TLBF患者伤椎高度及后凸Cobb 角的复位效果更好,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经伤椎术式会增加医疗花费,在临床实际中应根据患者具体需求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