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茂华
钱载(1708—1793),字坤一,号萚石,浙江秀水(今嘉兴)人,进士出身,屡执文柄,官至礼部侍郎,诗文画兼善,著有《萚石斋诗集》五十卷、《萚石斋文集》二十六卷(合称《萚石斋诗文集》)等。钱载幼时聪慧,勤学业,有辞藻,曾学诗于钱陈群、桑调元,学画于陈书。雍正十年(1732)副榜贡生,两次举博学鸿词科,不遇,此后屡困场屋,家贫无以为生,游走京师,馆蒋恒轩家。乾隆十七年(1752),中顺天乡试,廷试成二甲第一名,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充功臣馆纂修、《续文献通考》纂修官和四库馆总阅等职。钱载是雍乾时期的诗歌大家,诗学取向于杜(甫)、韩(愈)、苏(轼)、黄(庭坚),是“学人、诗人合二为一”典型,“秀水派”诗坛领袖,道咸、同光时期“宋诗派”的先驱。钱载提倡“博览经史,卷轴古今”,重视学问;强调“文章以适于治道者为贵”,文以载道;注重文学创作的地域性。其诗文特点“远而望之幽修漏,熟而视之瘦透皱,不知者曰老学究”。其生硬奇崛、拗折多变的艺术风格多少令人难解。钱载性温和、善交游、好人脉、极清廉,有官场常青树之称。
钱载研究,前修与时贤都做了不少工作,更有许多出色的成就,涉及诗歌内容、风格、诗学思想、交游、诗坛地位和诗史影响、年谱以及绘画等,但钱载研究还有不少空白,如对其茶学研究给予关注不多。本文以丁小明整理的《萚石斋诗文集》为蓝本,参考潘中华的《钱载年谱》、钱世锡的《皇清诰授资政大夫上书房行走礼部左侍郎恩予原品休致显考萚石府君行述》等,对钱氏茶事茶学分别论述之,以期有裨于钱载研究。
钱载45岁中进士,虽为晚遇,深荷上知,屡获赏拔,充日讲起居注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任上书房行走,文学侍从20年,是天子身边的近臣。乾隆提倡“以文为诗”,钱载用心揣摩,制作大量歌功颂德、黼黻升平诗作,唱足了盛世元音。乾隆四十五年(1780)春,第5次南巡开始前,钱载奉旨赴陕西致祭西岳,祭奠轩辕,适值乾隆帝七十岁万寿节,73岁的钱载恭进数幅画作。乾隆晚年喜欢设茶宴招待近臣,四十六年(1781)正月初十,上茶宴大学士及内廷翰林,宴会中以快雪堂帖联句,钱载恭和御制《茶宴内廷诸臣翰林等题 快 雪 堂 帖 联 句 并 成 二 律》元 韵。二 月 初六,文华殿行仲春经筵,礼成后赐茶文渊阁,钱载受命恭和御制《经筵毕文渊阁赐茶作》元韵:
早春阁外雪花集,初日殿头砖影移。茗叶静香恩始入,樗材荣渥老应迟。近加圣诲中宵感,常切官箴末路私。校理秘文深湛露,成编敢后十年期。
翌年正月初九,上茶宴大学士及内廷翰林于重华宫,钱载侍宴,皇上龙颜大悦,赐玉如意一柄,并为钱载《墨梅图》题诗。二月初二,四库全书第一部告成,上茶宴翰林院众人于文渊阁,钱载奉旨恭和御制诗元韵,其后又和御制茶诗《冬至上御太和殿受朝贺》《上御太和殿受朝》等多首。四十七年,木兰秋狩,钱载扈从乾隆至避暑山庄,恭和御制诗多首,据统计钱载任文学侍从期间创作恭和御制诗46首之多。上对钱载有“异数之恩”并屡赐茶瓯、贡茶、药锭、鼻烟壶、笔墨等物件,乾隆看重的正是钱载的丰厚学识与立身惟谨。钱载感激上恩,勤于职守,不敢萌私,不因宠而免罚:钱载因官员例行考试列三等罚俸1年;因工作失职,革职留任1年;担任《四库全书》总阅,因抽阅书籍讹错罚俸6个月3次,甚至,其子钱世锡,也因抽阅讹错罚俸3个月1次,由此不难理解钱载致仕后生活清贫的原因。
乾隆四十年夏,钱载入直上书房,简侍皇子讲习,教授《五朝圣训》和君臣礼仪及绘画等,闲暇与众皇子诗词唱和、相与题写,收录在《塞上同征小集卷》。讲习期间为皇十五子颙琰(后来的嘉庆皇帝)《奉题皇十五子〈翠岩清响图〉》题诗;为履郡王皇四子永珹作春朝图,写茶诗《奉和履郡王〈最上乘雪兴〉》:“茶铛熟后炉香静,邻刹幡飘未报钟。”《奉酬履郡王见赠之作,谨次韵》:“茶香书味中边彻,玉色金声耳目谋”;为质郡王皇六子永瑢绘墨花四时卷,并题梅竹小幅。在众皇子交往中,“学诣并美,为有清一代朱邸之冠”的皇十一子永瑆与钱载关系最为融洽,师徒俩是京师文人雅集圈子里的重要成员,“进德频消息,论文互浅深”。时而品茗赏花,“丹棱携布被,瓦灶饶茶枪”。时而饮酒绘画,“长安米不贱,且醉三千场”。在避暑山庄期间,钱载亲做野羹汤让永瑆品尝,“菜花烹两簋, 殷勤劝我尝”。钱载为永瑆作《奉和皇十一子〈晚秋池上四首〉》《题〈游昭秋林醉归图〉》《四时花卷》作画并词,永瑆为钱载寓所题写“花坞书堂”匾额。四十八年春,钱载致仕,永瑆赋诗《送萚石先生南归》。次年春,乾隆第6次南巡,皇十五子颙琰、皇十七子永璘和皇十一子永瑆随驾,钱载远赴常州迎驾,献画5轴,蒙恩赏缎一端,永瑆为老师书写“九丰堂”匾额。钱载卒后,永瑆有挽诗云:“一握谓无期,宛在水一方。平生切衷曲,悲哉九丰堂。”足见师生情深。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地知县。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卜居随园,著有《小仓山房诗集》《随园诗话》等。钱载与袁枚分属“秀水派”和“性灵派”,他们相识于博学鸿儒科考试,视为同征,既是浙江同乡,又同致力于诗文,彼此多有交往。
钱载曾两访随园,袁枚也两次回访钱载,前后间隔25年。乾隆三十年(1765)秋,58岁钱载一访随园。其时“奉命江南,试事竣,至随园谒简斋前辈。”因袁枚外出,不得见。15年后,四十五年重阳节,钱载又奉命江南乡试正考官,放榜出闱,二访随园,“始得谒见前辈于随园……此为清福,此为真境,盖乐此者三十年矣……而简斋先生岿然杖履,著作成家”。随赠《墨松图》一幅,并为不擅长绘画的袁枚《随园雅集图》补画兰梅,作题识;嗣后,同游随园:眺望清凉山,船游秋水上。芙蓉千树下,谭茶论诗画。钱载年长袁枚8岁,因晚袁枚13年中进士,出于尊重,以“前辈”“先生”称呼之。从袁枚《钱坤一少宗伯典试江南榜后过访随园即事有赠》:“爱我山庄处处幽,一丘一壑总勾留。卿云气暖花争迎,老鹤情深语未休。难得相逢刚九日,自怜此会亦千秋。知公写赠孤松意,朝野于今两白头。”一诗也印证这次聚首随园、论诗赠画、啜茗倾谈的事实。
袁枚曾到嘉兴两访钱载,乾隆五十二年冬,袁枚一访钱载不遇,钱载《茶舫歌八首》序曰:“先生与载同征,又翰林前辈。金陵别后,丁未(1787)冬见访不值。”钱载诗中反复致谢袁枚7年前的那次盛情款待:“莫沽萧九娘家酒,时出煮茶亭子烟”,“难得随园秋水上,芙蓉千树两瓯香”。期盼袁枚再来秀水,定以茶舫相随,游十里澉湖,同茶共饮,“可待明年三月来,且试端明给事茶”。意欲一起寻幽探胜,相扶上山采茶,“山杜鹃开谷雨新,笋皮鞋踏采茶人”。因为“百家澉上茗花多,青山影里唱茶歌”。但这些都是畅想,只能“今日却成茶舫曲,旧情须不付东风”。可见八旬老人渴望会见老友的拳拳深情。乾隆五十五年(1790)初夏,袁枚乘船来嘉兴二访钱载,此时钱载已中风2年,仍坚持坐板舆相迎,原本巨觥连饮、不惧酩酊的钱载,只能用清茶款待老友了。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感慨道: “庚戌五月,相访嘉禾,则已中风,半身不遂。年八十有三,犹能醰醰清谈。家徒壁立,卖画为生。官至二品,屡掌文衡,而清贫如此,真古人哉。”钱载去世后,袁枚赋《哭钱萚石先生》诗:“前岁扁舟访病身,病中能坐板舆迎”,“岂料别来成永诀,但留诗在即长生。临风一奠君知否,彼此都应老泪倾。”岁月成蹉跎,友谊却长存。
乾隆四十四年(1779)春,钱载奉旨充江西乡试正考官,遴选出解元陈上理、刘凤诰(乙酉年探花)、蒋知节(蒋士铨之子)等一批士子。入闱恰逢旧识陈洛书知府,出闱同游庐山,临别陈知府赠送云雾茶,钱载有《陈太守饷庐山茶笋石耳》诗纪其事:
云雾茶性寒,摘焙始端阳。又有阒林茶,泛若豆花香。修静植苦竹,出笋味乃甜。石耳生绝壁,五老峰则多。烧笋配石耳,啜茗休尘谈。以思太守廉,如对庐山岚。
钱载与任震远共事多年,过从甚密,乾隆三十七年任震远从家乡寄来阳羡茶,钱载用雪水煎茶,清香无比,写下《任明府震远饷阳羡茶,赋谢》诗:“采惟真笋上,品与襄州等”,“自将雪水煎,甘露超超并”。
入仕前,钱载久困场屋,读书求仕、课徒养家是其主要职业,为排遣失意,他寄情山水,专注山水诗写作;入仕后,他五典乡试,三同会试,一任学政,足迹踏遍江西、江南、广西、山东、陕西等地,饱览名山秀水,留下大量极具特色的山水诗,确立其诗坛地位。宦游同时,钱载还关注当地茶的生长与制作工艺,注重茶品和水质,留下许多饮茶篇什,《茶》便是其早期作品,乾隆八年(1743)秋,钱载独自游览苏州虎丘,写下《虎丘诗十七首》之《茶》:
沈瓯色微白,香甚幽兰开。夙闻茶叶好,今值茶花来。摘花山左右,香色如寒梅。松阴及泉上,乱草披苍霾。为语住山僧,春风须遍栽。遍栽不须剃,悬帖久停催。
该茶名曰“白云茶”,又名“雨前茶”,相传陆羽晚年寓居虎丘,掘井汲水,遍栽茶树,制成白云茶。据《虎丘山志》载:“(后)僧房皆植,名闻天下。谷雨前摘细芽,焙而烹之,名曰‘雨前茶’。”至明万历年间,白云茶“为官司所据,僧人剃除殆尽”。钱载游览至此,旷然兴咏,作《茶》以伤之。钱载以丰富的茶学知识和农学经验,用题诗方式阐释清初画家王褮(字石谷)的山水画《洞山图》,画面中王褮将茶事活动集中于顾渚山罗岕山区、桃溪山庄一带,描绘出江南春天,村妇养蚕、村姑采茶、茶农制茶、商人买茶的热闹场面,钱载临图观摩,感慨万千,题写《王石谷洞山图》诗:
万绿低迷烟气软,吴天是月蚕出茧。村深谁与问陶坑,涧浅遥知来白岘。赭黄一座洞山明,风俗艺茶茶遍生。园开立夏到嘉客,煎水写山何限情。邻州茶事无过此,纱帽棋盘各清美。诸岕虽矜罗岕先,向阳风露兹山专。石寒土沃三百尺,不见新柯点葱碧。茶天正好晴无云,上山采摘朝露纷。翁行呼儿黄篾篓,妇笑挈女青布裙。断芽用指弗如甲,茶树层层没腰恰。早应先摘晚须留,大叶粗枝别方法。山根箭箬夹涧兴,涧石人过也有僧。涧南老树阴连亩,遮隔小秦王庙后。庙前树下买茶人,箬笼分将坐成偶。日光已照山后山,大家停采知来还。要渠檐际速蒸焙,著我椀面开襟颜。蕙花香处游难遂,秋采仍闻更风致。凝思比岁涧东西,竹里何人听松吹。颠崖辛苦今代无,住山当不忧茶粗。
陈书曾受教于王褮,得其真传,她的写意画深受乾隆喜爱,多被题字收藏,成为清宫收藏画作最多的女画家。钱载作为陈书的弟子,也十分推崇王褮的绘画技艺,《王石谷洞山图》所展示的茶事引起他关注,准备适时考察一番。钱载喜欢品茗又钟情于绘画、鉴画,他将收藏的《宋无名氏斗茶图》题诗,以茶诗展现“村姑扎笼、茶农叫伴、自制茶品、官焙私焙、斗茶决胜、输赢均售”的场景,凸显他的独到见解。
乾隆四十八年(1783)春,76岁的钱载获准原品休致,荣归故里。起初,幽居百福巷,深巷闭门,粗茶淡饭,或洒然独坐,阅书忆文,或课诸孙作文,教曾孙识字,含饴弄重孙,承欢膝下。钱载仰慕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归隐生活,退休后在九曲里选择一块“宅临流水,门对青山,花鸟追随,烟云供养”的墓地,自建丙舍五间,名曰“九丰堂”。亲率儿孙上山砍竹,扎篱笆,做柴门,屋前栽梅,房后植桑,中间杂桃李,周边养竹菊,墓穴周围广植松柏,“北浜顾老船载三株老紫藤,桥南朱老车送梧桐小黄杨”。此后十年,钱载把丙舍建成百花园,并写诗十赞九丰堂。偶尔命子孙棹渡南湖,送他来九丰堂小住,半日静坐,半日著书,“无人来启齿,小雨自烧茶”。不喜不悲,心如止水。
有时布衣草履,阡陌独行,进田夫村老,煮葵剪韭,酌酒话桑麻,村邻求字画,挥洒不倦;有时竹杖芒鞋随农夫上山挖笋、摘蕈、采茶,五十二年(1787)春,年越八旬的钱载拄杖上澉山,跟随茶农采茶,写下《摘茶》诗:
萝葛澉山边,分明谷雨前。满篮云气馥,两指露光鲜。东麓花浦娶井,西崖雪窦泉。总来初焙后,已听竹炉煎。
竹炉烹泉水,品茗话农桑,陶然以乐;有时穿蓑衣戴斗笠,随渔夫到湖里撒网捉鱼,收获颇丰,卖鱼换米茶。是年夏,钱载有诗《南山》:“丙舍关门任风雨,焙茶烧笋一春过”。先生在京为官时,文人雅集,品茗赏梅,不亦乐乎,现在赋闲在家,又到梅开时节,落日黄昏,独自一人,沿着九曲溪寻找梅花,几树野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沁人心脾,此时花香、茶香远胜酒香,于是写下了《寻野梅》诗:“山空到此知茶味,香远从之谢酒杯。”
致仕后的十年,钱载不失老农身份,活出了真正的自己:在物质上,卖字画解决生活困难,使生活变得安定,有了“自足”;在精神上,安贫乐道,让心灵安顿,有了“自由”;在境界上,实现“追苏(苏东坡)近陶(陶渊明)”的归隐夙愿,达到理想上的诗意栖居,有了“自适”;在实践中,经营丙舍墓地,积累了生产经验,有了“自信”,钱载实现了追随苏轼经历“上可陪皇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别样人生。
钱载文笔一生,著述颇丰,仅《萚石斋诗文集》收录诗2628篇,文270篇,其中有关茶的诗赋71篇,林林总总体现钱载的茶学知识、茶艺水平和茶学思想。
钱载一生品茶无数,据统计《萚石斋诗文集》中茶品有20种(见表1)。除解读绘画,题写茶诗中不曾品尝过苏家汤、龙焙茶、龙脑茶外,其他茶大都品尝过,在众多茶品中最令他感动的莫过于任明府寄的阳羡茶,“甘露超超并”,让他不顾天寒地冻,要乘船去会老友。令他再三致谢的是陈太守赠送的云雾茶,“泛若豆花香”,令他齿颊留香,念念不忘。最为畅想的是苏家汤,“六人且逾山谷品,得一岂滥苏家汤”,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最为高贵的当属皇帝赐茶,虽不知名,确是贡茶,须跪接茶盏,高声称颂。“小臣柱右瞻长履,跪捧茶瓯浃袂馨”。如若赐座,更是无上荣光,“赐茶还坐饮,臣亦后群仙”。钱载侍从乾隆多年,谨言慎行,勤恳做事,“啜茗领清言,更筹莫频问”。最苦的茶为苦茗茶,钱载奉旨出陕西,过玉泉院,他一心入世,无心向佛,长老却用心招待佛茶,自然最苦,“盘陀设苦茗,岂不如癯仙”。最接地气的茶为农家茶,钱载与同事出差,半路掉队,天晚遇雨,道路泥泞,只能取径农舍,避雨歇息,“农人自田返,唤妇出茶汤”。晚餐以“馎饦”充饥,睡布衾土炕,入乡随俗。最为亲切的莫过于家乡秀水的澉上茗,生长澉山之上,亲手采摘,亲自制作,喝起来自然“香甚幽兰开”,是打发时光,排遣寂寞的“口粮茶”。同样亲切的还有下湖捕鱼,以鱼换茶得来的“他家茶”,在细雨朦胧的江南,杏梅青黄季节,黄昏落幕时,丙舍柴门闭,折脚铛烧叶,穿心罐泛花,品茶品诗品人生。
表1 《萚石斋诗文集》茶品种类统计表
水为茶之母,用水讲究清、甜、甘、冽、活,“品茗须好水,精品厌凡泉”。钱载借奉旨办差空闲,勠力勘测水质,用“试茗分山泉”方法,确认谷帘泉为第一,“斗香斗味功论水,谷帘南零斯可矣”。“此去闻于老桑苎,谷帘泉不上廉泉”与陆羽《茶经》:“其水,用山水上,谷帘为第一”相印证;天泉的水质也不差,堪比谷帘泉,“名之曰天泉,谷帘不过是”。只是“茶经复水经,寂寞千秋拟”。乾隆十九年(1754)秋,钱载回乡过扬州,受汪棣之邀,游无锡惠山,考察惠山泉,水质轻而味甘,写下《酌第二泉》:“圆洼谁所甼,灵液此焉托。碧玉浸静深,青铜照依约。”与苏轼“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以及南宋刘宰“汲取人间第二泉,酿成天上酌神仙”相辉映。钱载《虎丘诗十七首》之五记述游览苏州虎丘,品茶论水后,留下《陆羽石井是天下第三泉》诗。至明清朝流行用雪水烹茶,雪水煨茶,茶汤清澈明亮,滋味纯正甘爽,不输山泉。在北方,每到大雪纷飞时节,文人雅士或直接取雪煮水,或收集梅花上的雪,以坛盛装,贮存地下,以备不时之需。《萚石斋诗文集》中就有2首雪水烹茶诗,其一《煮雪》:
可待消为水,旋教试以茶。山泉应不后,风味殆无加。折脚铛烧叶,穿心罐泛花。一瓯春自暖,帘外又蜂衙。
据统计,钱载考察的水质有22处(见次页表2)。 各种泉水比较一番后感慨还是故乡水更有家的味道:“东麓花浦娶井,西崖雪窦泉。总来初焙后,已听竹炉煎。”
表2 《萚石斋诗文集》水源种类统计表
《萚石斋诗文集》中对于茶具的描述较为简略,所展示的精美茶具有:茗椀、雪椀、金瓯、金壶、玉杯、宝鼎、泛瓯、沈瓯;也有普通的茶具:茶瓯、茶灶、竹炉、铜炉、瓷罐;还有折脚铛、穿心罐等。乾隆爱竹炉,在玉泉山依据惠山听松庵旧藏《竹炉图》仿造竹炉山房,其《御制诗集》中有关茶诗近200首,以竹炉题诗的有26篇,如《竹炉山房烹茶作》等。上有所好,下必效焉。钱载茶诗中多次出现竹炉烹茶、折脚铛煮水,亦属自然。茶具特色的多样,亦反映出康乾时期经济、社会和文化繁荣状况,增添了有清一代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内涵。
要之,钱载以他渊博的文学知识、高深的茶学修养和丰富的生活经历,特别是解读《王石谷洞山图》后引发好奇,决定对画面中的原型——顾渚山白岘乡罗岕村洞山一带实地考察茶事,有感而发,撰写了《顾渚山茶芽赋》,全赋445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顾渚山茶前世今生:浙西长兴有山顾渚,又名茶山,因陆羽来此考察,结庐而居,著《茶经》、制茶紫笋、泉发金沙、观水品茶、始为贡茶。“天无茶星,此有茶山”,“作经品第,以冠浙西”。自唐宋始,顾渚紫笋贡茶每岁进京,附金沙泉水2瓶,称为“二贡”。唐宋设贡茶院,置木瓜堂,工匠千余人,引金沙泉水,烹蒸涤濯,以制此茶。顾诸低山丘陵,砾石遍地,阳崖阴林下,南方嘉木得天地之灵秀,受雨露滋润,“爰发真笋,最号灵芽”。第二部分依据《茶经》制茶过程展开,采摘时间:惊蛰后谷雨前,太阳出而露未干。采摘标准:“爱一枪一旗而二旗兮,孕先春之露华”,“白于齿兮,紫者上邪;绿垂脚兮,陋彼蛤蟆”。采摘技巧:“忌手渍以指揉,妙用甲而断爪。”制作方法:“值轻寒兮何鲜,设暴暄兮则老。”因此“丁宁带湿将归,午景旁檐催造”。并注意“戒过火过宿兮尘昏”。而今制作工艺革新:“作团饼则俗,惟散则存真,盖不蒸而就燥矣”。第三部分则讲,时过境迁,历经数百年至本朝,顾渚茶已浮沉兴衰。考察唐朝“修贡”刺史二十八人题名,只有袁高、于頔、杜牧等三位刺史的崖刻尚存,颜真卿所题“蚕头鼠尾碑”已碎于明月峡。遥想当年,在竹林下,茶宴境会亭,品茗紫笋茶,争论为何“顾渚茶芽兰花香”“他山性寒兹独温”。躬身监督,催促采茶,“早摘味甘晚多苦”。随着朝代更替,顾渚茶也免不了被冷落的境遇,还是蔡君谟说得好:“处之得地,则能尽其材。”顾渚茶之所以有名,令社会贤达趋之若鹜,自唐代湖州就有陆羽、皎然、颜真卿等一批茶人云集于此,他们采茶制茶、鉴茶品茶、吟诗酬唱、啜茶联句,制造了许多茶学名篇,为中国茶文化做出巨大贡献。钱载注重考据,善用典故,《顾渚山茶芽赋》中“南方嘉木、金沙泉、明月峡、贡茶院、木瓜堂、希范园、蜡茶草茶、龙团凤饼”等典故多来自唐宋诗词,从侧面反映出钱载学人加诗人的老学究特点,茶赋中“生硬奇崛、拗折多变”的艺术风格可窥一斑。
钱载生活中积累丰富的茶学知识:鉴别茶品,识别水质,试茗分山泉;掌握高超的制茶工艺:采茶制茶方法独特,与时俱进;具有高深的茶学修养:品茶论诗,鉴赏绘画,题写茶诗,达到“不悲不喜,心如止水”的茶学境界。他的人生经历完美阐释“勤俭朴素、清正廉明、和衷共济、宁静致远”的中国茶文化内涵,也是他茶学思想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