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道山西段路线的形成与探讨

2022-11-01 03:55安微娜
农业考古 2022年2期
关键词:祁县茶道路线

安微娜

一、万里茶道的内涵

万里茶道始于17世纪中后期,是一条以茶叶为媒介,贯穿中国南北、融通亚欧大陆的重要国际商道,前后延续了两个多世纪。1929年,晋商对蒙贸易最大商号“大盛魁”歇业,标志着万里茶道使命终结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21世纪初,随着文化线路研究的深入以及一系列线性文化遗产的申遗成功,万里茶道再次回归到研究者视野。在使用“万里茶道”概念之前,这条重要的商道曾被学者称为“中俄茶马古道”“中俄茶叶之路”“茶叶之路”“万里茶路”。

万里茶道是一个时空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空间变化下,茶叶运销方式、运输路线有多种分布。其表面上是一条运销茶叶的商道,实则是一个复杂的茶贸易网络。在茶叶的运销过程中,既要考虑到茶源地的分布、变化,也要考虑沿途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安全因素、运输成本、商号布局等,同时还要顾及茶叶这种商品易于受潮,要注重采摘饮用时机等特殊性,因而,线路的选择并不是始终不变的,而是在选择中不断变迁、完善。茶叶运销常常综合江河运输、海运、陆运等多种形式。在西伯利亚铁路以及京汉铁路开通后,还才采取过江海铁路联运的方式,大大提高了茶叶运输的时效。以上多种运茶路线构成的线路网络就是广义上的万里茶道,特指跨越不同时期,经江河、陆地、海洋、铁路等多种运输方式将茶叶由中国茶源地运往俄国、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的长距离商业贸易网络。而目前学者研究较为集中的传统华茶输俄线路则理解为狭义的万里茶道,即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开通前通常使用的,从茶源地将茶叶运至汉口,再经由河南、山西、内蒙古,进而销往俄国、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的,纵贯中国南北、水陆交替的商业运输线路。本文所指万里茶道亦即狭义的万里茶道。

目前关于万里茶道商贸运输路线的研究更多集中在从不同茶源地出发,最终到达恰克图的整条运销路线的走向、线路演变与途经节点研究。区段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段、福建段、湖南段和湖北段,山西段研究相对有限。厘清万里茶道山西段具体运茶路线,探索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对万里茶道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万里茶道山西段茶叶运销路线

万里茶道山西段主要路线可分为三个部分,即晋豫间、山西境内以及由雁门关出晋入蒙茶叶运销路线。

(一)晋豫间茶叶运销路线

晋豫两省间有500多公里山水接壤,以太行山系、黄河水系自然分隔,因而沟通两省间的路线也分为两条:一条运茶路线是从河南翻越太行山,由山西东南方向的泽潞地区进入;另外一条则由河南渡过黄河,从山西南面的运城地区进入。地理位置的毗邻,决定了晋豫两地居民的交往频繁而紧密。特别是随着明清山西、河南商帮的繁荣发展,一些沟通晋豫两省的物资流通商路逐渐形成并稳定下来。

1.由太行陉入晋

据已有研究和相关史料,东南线由河南进入山西,通常经由白陉、轵关陉、太行陉三个著名的交通孔道。白陉由河南辉县进入山西陵川,是古代晋豫间重要商道。但万里茶道从其中转站“赊店镇”运茶至辉县,远不如由太行陉北上洛阳经沁阳常平村进入山西更为直接、方便,运茶路途明显更加遥远,且白陉道路崎岖,因而推断白陉作其他商品运输之用为多,或为少部分茶商采用的茶叶运输支线。轵关陉历来也是两省间著名的交通孔道,自古用作军事防范为多。另外,这条道路早期也是晋南矿产资源输入中原的主要运输通道。但是元后鲜有关于轵关陉的历史记载,晋豫之间往来更多东移太行陉。综上,晋豫间茶叶运销东南一线多指经太行陉由河南进入山西。

太行陉由河南沁阳进入山西晋城,此条通道是晋商重要办茶文献《行商遗要》手抄本中提及的晋商运茶重要路线。从考古材料看,远古时期太行陉及丹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在春秋战国时期,太行陉已成为联系晋豫两地诸侯国间的桥梁纽带。两汉时期的太行陉成为中原北通上党的战略通道,亦成为后来唐时“云中道”的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的驿道以及重要的贸易线路。当年在南方贩茶的晋商们,在抵达河南省赊店后将水运改为陆路,北上洛阳,而后再经白鹤古渡,把茶叶送到北岸的济源,由沁阳常平村登太行陉古道,进入山西省泽州府,即今天的晋城。太行陉上的天井关,春秋至汉唐一直是这条要道的重要关卡,清代亦是豫晋间驿道上的重要节点。此段路线中,仍有约两公里的碗子城古道及其周边环境保存尚好,再现了曾经艰辛的茶叶运输之路。

2.由茅津渡入晋

南线是自河南三门峡会兴镇茅津古渡越黄河至山西运城平陆、夏县及临汾高显的一条线路。这条线路在《行商遗要》中同样可以看到确凿的运茶记载,即书中“赊镇发货走大西路”一线。茅 津 渡 历 史 悠 久,从 秦 至 明 清 一 直 是黄河漕运的重要码头。清乾隆时期《平陆县志》曾记载茅津渡为沟通晋豫二省物资交流的交通要津,特别是山西运盐要道。作为当时非常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山西的粮食、棉花、茶叶等物资多由茅津渡口向中原甚至南方地区转运。另外,亦有一种设想,即部分盐商将盐由山西贩运至河南后,为避免空返,从茶商手中购入茶叶返回。这一部分茶叶数量较少,因而更多可能在返回晋南地区以当地销售为主。

(二)山西境内茶叶运销路线

《行商遗要》记载,茶叶在山西境内线路主要为两条。一条为西路,另一条为大西路,两条线路在万里茶道的“中枢”——祁县汇合,再向北运输,形成“人”字形商贸运输路线。

1.晋城-祁县段

西路即经太行陉入晋后由晋城北上路线,茶叶穿越太行山由河南入晋后,从当时的泽州府到潞安府、直隶沁州、太原府、直隶忻州、直隶代州,而后向北出雁门关。此段路至祁县运茶路线为:拦车-泽州府-乔村驿-长平驿-普头-鲍店-交川沟-虒亭-沁州-酉阳-土门-来远-子洪-祁县城。

2.运城-祁县段

大西路则是由茅津渡过黄河后由晋南入晋,由直隶解州平陆县、临汾县北上,经太原府、直隶忻州、直隶代州向北出雁门关。此段路至祁县运茶路线为:黄河平陆茅津渡-张店镇-夏县-闻喜-东镇-侯马-高县镇-蒙城镇-史村驿-赵曲镇-平阳府-洪洞-赵城-霍州-灵石-介休-平遥-祁县城。

3.祁县-黄花梁段

茶叶从西路及大西路运至祁县汇合后,从祁县城北出发,按照贾令镇-西罗城-尧城-高华-徐沟城-同戈-北格-(太原)东桥-小店镇-阴家堡-太原府-青龙镇-石岭关-忻州城-新口-原平镇-崞县城-阳明堡-南口-雁门关-广武城边墙-安应铺-黄花梁的线路运输,至黄花梁后,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运往恰克图。

(三)雁门关出晋入蒙茶叶运销路线

明时,汉蒙交界段的长城关口成为汉蒙物资交流的“互市”之地。至清时,这些关口进一步发展成为贸易重镇。其中,位于山西省代州城西北40里的雁门关,自古以来就是由中原地区出入草原地区的必经节点,也是清代晋商与俄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晋商过雁门关至黄花梁后,向西沿吴家窑-青架山-右玉县-杀虎口一线,达归化城或包头,北往乌里雅苏台达库伦,直至恰克图;向东经大同府山阴县岱岳镇-山阴-怀仁-大同-阳高-天镇一线,入直隶宣化府怀安县,抵达张家口,进一步沿张库大道往多伦、库伦,达恰克图。

三、万里茶道山西段形成的背景探讨

山西之所以能够成为万里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地处中原与北方游牧地区物资交换的要冲之地密不可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晋商的崛起,不仅推动了万里茶道的开拓形成,而且使南来的茶叶途经山西向北运销成为可能,而山西已有的驿路基础以及重要商贸城镇的形成,则为晋商万里茶道山西段路线的选择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

(一)“极临边地”的区位优势

山西北临内蒙古,南接河南,地形狭长,中部南北走向的盆地夹在吕梁、太行两座高大的山脉之中,平坦广袤的华北平原将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有机接合起来,形成天然的交通孔道。使得山西成为沟通中原腹地与北方草原,西至川陕以至西部边疆等地的重要通道。苏秉琦描述山西所处地理位置时,认为山西处于北人南下的主要通道上,恰好连接起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由于北部无高山阻隔,又处于农牧交错带,因而山西地区历代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南入中原的重要孔道,在汉民族政权巩固、民族文化交流、边贸交易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意义。据《清世宗实录》记载,“山西乃商贸之途,急宜招抚”,其对于国家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随着明清茶叶贸易的发展及辉煌,山西北临蒙古草原茶叶贸易消费区,南接水陆转运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中心的河南,进一步刺激和完善了山西道路格局的发展,作为茶叶运销商道的重要区位价值逐渐凸显出来,成为万里茶道商贸运输线路上的枢纽地区。

(二)商品经济发展及晋商的崛起

明清以前,山西商业气氛淡薄。而明代中后期,北方边境贸易格局发生变化,山西在游牧与农耕两种经济中互补贸易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与蒙古地区的商业交往日益频繁。到了清代,随着中俄关系的变迁,山西商人又逐渐打开了俄国市场。不仅将省内特产潞绸、烟叶作为边贸的重要商品运往俄,还在商品的长途贩运中大获利润,而茶叶就是其中最大宗的商品之一。山西虽不产茶,但晋商在整个茶叶贸易中担当了组织者、生产者、加工者和销售者多重角色,他们沿途设号设庄,扩大销售范围,同时也将商情牢牢掌控在手。特别是在晋商故乡的祁县、平遥、太谷等地多设有老号,由久走蒙区、富有经验但年事已高的老掌柜坐镇,及时掌握南来北往的信息资讯,远程控制着茶叶的集散、流通,指导茶叶以更加稳定、及时、科学的线路进行运销。可以说,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以及晋商的崛起和外贸商途的开拓,直接成就了万里茶道的产生。

(三)较为完备的驿路交通基础

道路的发展有一个历史承接的脉络。古时道路开辟尤为不易,已有驿路多经历朝历代人们选择、开拓、发展与修建,道路相对成熟,且驿站设置合理。因而一条道路开辟以后,多为后人沿用,变化相对较少。明时,山西全境已有重要驿道干线10条、驿站58处、递运所8处。清代,政局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山西道路交通也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这些道路在沟通、中转、集散、开拓省内外商品贸易渠道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建立永久性贸易网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通过晋商运茶路线与山西清代时期驿路的对比,可以发现,雁门关出晋入蒙茶叶运销路线与杀虎口路山西段部分重合,该路在当时是清王朝与蒙古地区往来的重要交通路线。而茶叶从太原运往大同至张家口路线与太原府至绥远城的北路驿路部分重合,从河南方 向经泽州通往祁县运茶路线与太原府临汾驿至凤台县入河南境内的东南路驿路高度重合。这些信息都表明了万里茶道山西段路线是在原有驿路基础之上形成的。

(四)商业型市镇的节点支撑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晋商在南北物资贸易中异军突起。据《汾阳县志》载,晋商在杭州贩运绸缎,而在汉口贩运茶叶,之后再销往新疆、内外蒙,并销往俄罗斯。特别在蒙汉贸易直接推动下,山西南北向物资贩运通道进一步形成。明清时期,大同逐渐由军事重镇向商业城镇转型,成为山西北部重要贸易管理设施和交易集散地,为万里茶道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地处豫晋蒙要塞与川陕晋蒙孔道的祁县(昭馀古城),处于晋商办茶路线在山西境内两条主线路的交汇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决定了其成为万里茶道的物流、信息、金融、决策中心,掌握着整条茶路的命脉。随着明清对俄茶叶贸易的兴盛,祁县各类商号、茶庄初现规模。据统计,清朝末期祁县城经考证的茶庄就有18家,茶、票庄12家,合计有30家,在当时堪称全国之最,使其成为山西腹地重要的商贸枢纽。晋城,古称泽州,地处太行要道,控扼晋豫咽喉,是南方货物北上,蒙古和北方货物南下之最短路线。古泽州曾是清朝前期“晋商驼道”的重要驿站,茶商在此将交通工具由马匹换为骆驼继续北上,驼队形成的物流链与茶道的开通相辅相成,使其成为万里茶道上由南至北最重要的一个中转站。另外,茶道上襄垣县的虒亭镇、长子县的鲍店镇等县城以下市镇也在茶叶商品流通、商旅往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余论

目前,学术界关于万里茶道路线的分级分类研究还相对较少。作为一条繁荣了两百多年的国际化商道,其形成并非一日之功,期间历经了晋商们辛勤的探索、尝试,改迂就直,避险趋易,最终形成一条相对成熟、为多数晋商所认可的路线。但受自然、安全等因素的影响,难免在运销途中发生一些适时的改变。或由于商人的逐利性,部分路段会刻意选择税卡较少的路线。这些现象在长途贩运茶叶的过程中存在是极为合理的。因而,万里茶道不仅存在主要的茶叶运销路线,应该还存在有一些支线。例如经太行陉由河南进入山西泽州,通常有东西两条道路可供选择,一是由河南怀庆府内乡县常平镇经“大口、油坊头”进入;还有一条路则是由河南内乡县爻头村经“小口、黑石岭”进入,两条道路可在车底铺会合,到达拦车镇。其中,经“大口”的道路为主要道路,而经“小口”的道路可以看作是一条支线。除此之外,在山西段路线上,应该还存在主要运销路线与分销路线之分。例如茶叶由茅津渡从河南运至山西后,一部分茶叶经今永济过黄河进入陕西,这部分茶叶通常由陕西茶商带入当地销售。同时,茶叶在万里茶道山西段的运销过程中,还有一部分分销于晋东南和晋南地区,这一部分茶叶并不运往祁县参与后来的国际贸易。这些研究都有待于更多史料的佐证,它们是研究万里茶道山西段路线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猜你喜欢
祁县茶道路线
山西省祁县G208公路某段深挖路堑边坡稳定性评价及防治对策
晋中市祁县:倾力打造中国茶文化旅游第一城
寻迹万里茶道
山西祁县贾令村狐神庙及其舞台题记考述
晋中祁县种植黄芪 开辟农民致富新路
画出路线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闻鸡起舞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茶道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