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珺榆
[摘 要]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闽南地区是一个音乐文化极为丰富的地区,具有民族音乐文化的交融性。为使本土音乐作用得以发挥,必须在中职教材内容中融入相关的音乐文化,并注重音乐文化特色展现,只有这样才能融入文化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融合目前闽南特色音乐的传承特点,在中职教学实践以及认识过程中,更应该对泉州南音教材教学、音乐欣赏课程设置、学生审美教育内容进行完善,将中职音乐教学进行融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思维,传承闽南乡土音乐,使音乐课堂更具多样化,也为学生的审美教育提供素材,给音乐教育带来新的契机。
[关 键 词] 闽南乡土音乐;中职;音乐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3-0025-03
泉州南音有着深厚、丰富的汉族文化积淀。它是从中原传到福建闽南来的,这些中原音乐同闽南地方音乐互相渗透融合,孕育出泉州南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教育融合更具多元性,融合多元文化特征,将泉州南音艺术特点、欣赏课程以及艺术特色作出分析,融合学生的思维进行自发构建。建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数据库,将其更好地发展,这也是泉州南音于现代化背景下传承的重点。结合泉州南音功能,在新的构思视角下融合泉州南音本身的魅力,认识音乐教学的核心环节,并逐步助力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思维特性发展,真正将音乐的民族特色与审美特色发散出来,用最真实的音乐内容去感染学生,让特色民族音乐融入校园发展。
一、泉州南音的文化价值
(一)蕴含故乡悠久的音乐文化
泉州南音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汉族古乐。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闽南戏曲文化在我国悠久的戏剧、戏曲、歌词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它都是音乐内容的构成核心。流行于闽南和台湾的梨园戏、高甲戏、大城戏以及闽南布袋戏都是其构成的核心。泉州南音历史悠久,同安是闽南戏曲表演十分活跃的地区,当地群众仍然保持着每月初一、十五邀请戏班子进行音乐表演的习俗,他们是临近泉州晋江市、漳州市的主要戏曲表演团体。他们把歌仔戏、高甲戏等代表性的闽南戏曲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闽南戏曲的创作特色,并激发对闽南戏曲的兴趣,让泉州南音文化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并注重泉州南音文化思维的突破,真正实现其育人功能的体现。在当今信息网络背景下,如何正确保留本土文化是中华子孙应该思考的一大问题。针对民族音乐的传承,发扬南音价值,将其与音乐课程教学进行融合,能够体现出音乐教学发展的意义。
(二)闽南精神纽带的作用
泉州南音以其优雅、古典以及柔畅的风格享誉海内外,自古以来,它就拥有重要的象征,联系着海外萬千游子。《思乡起》《雨花夜》《爱拼才会赢》等闽南歌曲满怀乡土人情,闽南地区独特的音乐也蕴含于这些歌曲之中。以闽南方言演唱为中心,强调传统戏曲发展的多元性,在戏曲演唱方面,也有着其极为深刻的意义。比如思乡歌曲由随心的调子构成,歌曲雄浑宽广。在演奏时,演奏者随自身的喜好对其进行演奏。思乡曲等闽南民歌深受人们的喜爱,其独到之处也在于浓厚的乡音变化。强调泉州南音的共同认识,在流行音乐的创编以及发展情况下,南音作为中国史上的活化石,成为后续民族音乐发展的主体。构建南音教学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新的认识思维,也让泉州南音课程真正扎根于中职音乐土壤进行发展。
(三)海峡两岸童稚情结
闽南与台湾自古以来同根同祖,血缘相亲,同时也体现出泉州南音发展的创新性。泉州南音融合地势进行发扬,以闽南和台湾同根同祖,两者相连一体,共同融合。在泉州南音的创作以及传承过程中,以相同的闽南方言进行传递。两岸人民在乡音中共同成长,一同走向未来。而闽南民间乐曲的表演也与其融为一体,海峡两岸童稚情结深刻。在闽南特色乐曲的演奏过程中,其极具个性特色。有的边歌边舞,有的时而踢腿,有的赤裸上身。这些民歌民舞为泉州南音创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是现代泉州南音传承的核心。
(四)拥有悠久历史渊源
泉州南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千百年间,传承于闽南语系中,以泉州为盛行中心,被广大人民所喜爱,南音被称作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它也是中国音乐进程中的“活化石”。泉州南音所使用的乐器古朴典雅,向人们展示出了闽南地区的音乐渊源以及深厚的历史韵味。近些年来,泉州教育局也在推进泉州南音进课堂等创举,在这片神奇的土壤上,出现了一大批演唱泉州南音、传承闽南文化的学生。在泉州南音的传承以及发展过程中,有效地弘扬了地方文化,同时,也使南音的神韵真正传承下去。
二、闽南特色音乐在中职校园中的传播现状
(一)本土音乐的传承性以及发展交融性
本土音乐传承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学校的音乐教育对其进行发扬,在音乐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感受本土音乐,还可以融合音乐教育、美育教育进行发展。例如闽南人经常开展相关的民族音乐活动,每逢节假日,邀请人员对其进行演奏。这样集歌舞、演奏为一体的活动深受好评,它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心灵的共同认同[1]。在中职校园里交融与融合发展模式,将改变原有的音乐课堂教学结构。结合音乐教学内容的发展机遇,课堂将呈现新的发展空间,为审美教育提供素材基础,也丰富了课外教学形式,促进了本土音乐与其他乐理课程的融合发展,将带来音乐教育新的契机。
(二)音乐欣赏课程应用
欣赏闽南本土音乐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其对民族音乐的自我想象力以及认识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感受以及欣赏意识,发挥其本土音乐能力。按照本土音乐的欣赏内容,对其进行分析。从闽南本土音乐的传承模式来看,具备一定的交融特点,能够在音乐发展角度内更好地实现音乐文化与音乐内容传承。而本土音乐的交融内容也将在闽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发挥其重要作用,这种闽南人民共同创造的绚丽多彩的音乐文化的传递过程中极具正能量,也融合了音乐过程、教学思维,让学生的意识得以发展。通过数字化音乐库的构建,将泉州南音内容进行开发,建立一套各方面共用的音乐教学思维,联系渠道,实现发展。师生间有了这样的渠道,能够及时做出反馈认识,也能够针对不同音乐之间的音色特点、代表曲目、演奏家、演奏音乐,结合互联网资源对其进行研究。这实现了泉州南音欣赏课程的研发,也在中职校园内做出了重要探索,让音乐课堂更具可靠性。
三、泉州南音进入中职音乐课堂的实践探索
(一)本土音乐选材融合建设
针对泉州南音进入中职音乐课堂,增加泉州南音选材内容,让其更具针对性,使泉州南音的特色能够得以发挥。必须要求其适合中职生注意力发展,适应学生形象思维和自我能力的发展,让闽南本土音乐发展状态更具可靠性。比如十二木卡姆式闽南民间说唱音乐,具备歌、舞、说等成分。在类似泉州南音传承过程中,应结合不同历史时段的泉州南音特色进行发展。认识泉州南音的传承特点,对其做出分析,其乐器演奏也有其规矩,琵琶是先生,起指挥乐队的作用;三弦和之,犹如“琴瑟和鸣”;而洞箫与二弦的关系,洞箫为主,二弦为辅,“箫咬弦,弦入箫”,即所谓“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它本身的音乐文化相对其他民族音乐而言,对应性更强,同时也有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融合。另外,泉州南音的价值能够得以发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泉州南音本身所融入的文化,也使学生以多种方式去认识泉州南音的现代传承意义,对音乐乐色、乐曲、演奏等内容进行认识。泉州南音本身的范围较广,将对应的民族音乐融入课堂上,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启发。民族音乐更体现现代意义,注重泉州南音现代化发展特点,并逐步融合音乐内容进行发展,让人们认识到闽南本土音乐文化,大力发扬泉州南音文化内容。
(二)做好泉州南音文化传播
教师要积极践行泉州南音的传播认识,用本土音乐去感动学生的心灵。对于泉州南音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融合舞蹈、节奏、多媒体等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民歌了解泉州南音特点。对音乐文化和音乐习俗做出一定的认识,这也是本土音乐传播最为有效的途径。在泉州南音的传承过程中,理解本土音乐的发展内容[2]。同时,注重学生音乐思维的启发,教师要注意用最为活跃的音乐教学手段,给学生带来引导。注重言行举止的魅力,强化音乐内容、音乐课堂的发展。将音乐课堂进行发展,让学生的音乐思维得以激发,同样要用本土音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美育思维为核心,注重音乐、音色、节奏和声、韵、乐的融合。将其构建成新的美学内容,在音乐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注重学生的音乐节奏发展,设定相关的场景,让学生进行音乐知识学习。构建统一的音乐形象,在民族音乐知识竞赛、演讲活动开展过程中,让闽南民族音乐真正得以传承。
(三)科学选择曲目,适时融入泉州南音资源
泉州南音还吸收佛曲、道情的东西,吸收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音乐,并吸收弋阳腔、青阳腔、昆腔的元素。在中职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合理选择民歌曲目,以此来丰富民歌教学内容。适时融入某些泉州南音资源,使学生能够在民歌演唱过程中不自觉地感受到泉州南音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民歌的引入时间。毕竟大多数时候学生所学习的歌曲还是仅限于课堂上的歌曲,加之某些民歌曲目内容是不适合中职阶段学生学习的,这还会影响到中职的传统古乐教学。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在泉州南音资源引入的同时,也必须选择传统古乐曲目,选择一些艺术性较强的民歌歌曲,结合某些历史故事、歌曲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在教学《清平乐》这一首歌曲时,教师就可以先用多媒体工具展示20世纪无数共产党员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将相应的历史背景应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历史演变过程。在泉州南音资源的融入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也都被教师吸引住了。教师可将民歌曲目与学生的年龄实际结合起来,用《清平乐》这一首歌曲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被《清平乐》深深地吸引,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在中职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科学选择民歌曲目,适时融入某些泉州南音资源,做好德育熏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开设专题研讨,强化认识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谱是唐大曲遗存,内容多与戏文相关,曲的结构形式与元曲有直接联系。在中职音乐课堂上,针对泉州南音的专题课题研讨,是目前对泉州南音课堂教学融合的关键,也是课题研讨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课题组持续深入研究,将如何做好科学化的泉州南音教学作为其中心[4]。先反复论证,后反复思考,开设了专题报告、家乡的音乐——布袋戏、关于闽南乐曲歌曲赏析、车鼓弄、宋江阵等。泉州南音文化进课堂将流传在乡野和市集中的民族音乐进行有效的包装整合,既能够对接学生思维,又能够将艺术性和开放性进行发展。在艺术与文化的统一过程中,针对地方课程开发进行分析,保证泉州南音课程教学的整合性,实现学生的学习认识,让學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剖析,开展多样化的泉州南音文化创编活动。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实施泉州南音课题研究内容时,要注重泉州南音发展的创新以及多样性。营造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注重泉州南音价值的展现。同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意识,让学生在泉州南音的专题研讨过程中对泉州南音的创新价值以及融合内容进行传承,这也是激发学生思维活性的一种新教学方案,有助于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探索泉州南音文化体系,实现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
(五)确定泉州南音本体价值,提高教育者素养
南音不管是表演形式还是音乐内容,始终都保持着古代中原的古风古味,研究价值高,欣赏价值也高,代表曲有《八骏马》《梅花操》等。在政策上,给予泉州南音一定的推力。针对目前校本环境下的泉州南音课程设定做出及时分析,在本土音乐文化内容的强调过程中,看到南音的社会价值以及历史价值。也呼吁中职课堂做好后续泉州南音专题课程教学的发散,要想把本土音乐真正引入课堂,一定要提升教育者的素养。因此,作为音乐教师,一定要领会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民族文化内涵,并将这样一种民族文化内涵应用于音乐课程教学之中,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以及發展。针对泉州南音知识体系做出分析,强调思维渗透的完整性,并且在本土音乐文化认同方面增强学生的自我认识。音乐教师应对本土音乐做出及时理解、辨别,并且具备一定的即兴表演能力,能够表演本土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师在音乐课堂上要自我发展,明确音乐课程的教学育人功能,应用创新性的手法,正确认识本土音乐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以及主要特色,调整音乐课程教学方向,使学生在本土音乐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创编认识,实现其整体思维的发展,这也真正为南音的中职校园渗透铺垫了道路。
四、结语
闽南地区是一个本土音乐文化极为丰富的地区,应该正确把握闽南本土音乐选材特征,将其融入中职校园之内。以美育文化作为其核心,注重学生音乐思维的启发。传承音乐文化,注重泉州南音资源库的建设,并创新音乐教学手段,在音乐教育内容中注重多元性以及教育内容的有效性帮助泉州南音文化融入中职校园,让闽南特色音乐文化能够真正发挥出来。同时给学生新的发展契机,最大限度地传承泉州南音文化。
参考文献:
[1]周淑真,魏琳.关于声乐教学民族化的探索:以运用闽南音乐元素为例[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4):106-110.
[2]张梅芬.中小学开设南音课程的可行性思考与探究[J].新课程导学,2020(26):2.
[3]郑于湄.闽南乡土音乐课程在高职艺术类专业的开发微探:以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儿童发展研究,2019(1):4.
[4]石萍.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音乐文化的初步思考:以民俗文化、乡土文化为例[J].学苑教育,2019(6):2.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