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熙 殷桂金
[摘 要]初高中一体化培养是相对于分段培养而言的,通过对初高中两个学段进行整合,实现贯通培养。北京市“1+3”试验项目是指一部分在人文、科技、艺术、航空等方面学有所长的学生,在初二年级结束后进入与其专业发展意向相适应的试验学校,在试验学校完成初三及高中三年的学习,实现特色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围绕“1+3”试验学校在办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学生指导、管理机制等关键领域的探索情况,可从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两个层面分析“1+3”试验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效、应注意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初高中一体化;贯通培养;“1+3”试验项目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为适应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发展体系,保证特色人才、创新人才的连贯性培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北京市教委)于2016年推出了初高中贯通培养的“1+3”试验项目。
一、“1+3”试验项目的内涵
贯通培养是相对于分段培养而言的,是对处于一定年龄段的受教育者进行连续不间断培养的学校组织与制度,通过整合不同学段,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施以整体性教育,从而增强教育的稳定性、连续性、灵活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影响,提升教育的效率效能。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分离的学制,且以“六三三”制为主。但在实际办学中,大部分地区和学校实行中小学分段办学,即小学阶段单独设立,中学阶段分为初中学段和高中学段。由于不同学段的师资、课程教学等界限分明、各自为政,致使各学段之间的教育教学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等热点问题也随之出现。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实施贯通培养。而“1+3”试验项目就是一种贯通培养模式,它是北京市教委推进高中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彰显教育公平的重大改革举措。
具体来说,“1+3”试验项目是指一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在初二年级结束后进入与其专业发展意向相适应的试验学校,在试验学校连续完成初三及高中三年的学习,期间不需要参加中考;具有普通高中升学资格,且在同一学校具有连续两年学籍等条件的初二学生可报名参加本试验。“1+3”试验学校分为两类:一是市级统筹类学校,主要面向北京“城六区”(东城、西城、海淀、朝阳、石景山、丰台)一般公办初中,将招生计划分配到校,目前北京市有7所学校;二是区级普通类学校,招生计划面向本区,目前有32所学校。
“1+3”试验项目旨在推行初高中贯通培养,突破了传统的学制壁垒和体制机制的限制,加速了特色人才的成长。对于特色鲜明的高中学校而言,此试验项目能够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优势,将学生的培养周期前移,吸引学有所长的初中学生提前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所钟爱的课程,为其未来专业发展奠基。如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华夏女子中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简称工美附中)、北京市徐悲鸿中学分别与北京舞蹈学院、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联合培养艺术特长生,经艺术素养测试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在考入有“外培计划”或“双培计划”的市属高校后,可申请转入这类学校的“外培计划”或“双培计划”。至于特色不够鲜明的普通学校,也可以结合本校的办学优势和育人目标,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同时进一步发展学校特色。
二、“1+3”试验项目的实践探索
人才培养是一场“接力赛”,需要各个学段的有机衔接。“1+3”试验项目高度关注学生成长的连续性与系统性,重视学段间的相互联系,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进行整体设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适合个性发展需要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和实践活动,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实现初高中学段的一体化培养。
1.以先进办学理念为引领,为学生发展指明方向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生只有在德、行、才、智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才能更好地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为例,在贯通培养的理念设计上,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个性育人才”有机统一,旨在培养“全面发展而又特长鲜明的学生”。在美德培养上,强调“有原则、敢担当”;在品行培养上,注重“讲规则、知进退”;在才能培养上,重视“融贯中外、会通古今”;在智识培养上,重视“兴趣广泛、思维灵活”。如此,“德”与“行”互为表里,“才”与“智”互为表里;以德、行“立德”,以才、智“树人”。该校还把这些理念融入贯通班班级文化建设及课程设计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2.以分类课程体系为核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更好地满足“1+3”试验学生的学习需求,大部分学校遵循可选择性、丰富性、前瞻性和贯通性的原则,构建起分类分层课程体系,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永定分校构建的“1+3”试验班课程体系包括基础学科和幸福发展两类课程,其中,基础学科类课程以国家必修课程为基础;幸福发展类课程为学校特色课程,包括自主课程、山水课程、人文课程、创新课程、国际课程等。北京一零一中学怀柔校区构建了凸显“人文·科技”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学校的人文书院每天开展一节“阅读课”“时政课”,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国际视野;每周开展一次“欣赏课”“非遗课”“形体课”,每天三节“运动课”,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优美仪态和优雅气质,锻造强健体魄,锤炼坚毅品质。该校还通过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大课堂活动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北京中学则构建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与潜能课程相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体系,其中,拓展课程分设学院系列课程、阅历系列课程、雅趣系列课程、服务系列课程和健身系列课程,潜能课程分设领导力课程、创造力课程和特殊才能课程,既实现了学生学段上的縱向贯通,又实现了学科课程内容的横向贯通。
3.以教学方式改进为重点,满足学生选择需求
“1+3”试验项目为学校提供了创新试验的沃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例如,北京中学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针对“1+3”试验学生的学情特点,实施了“研修、导修、讲修、自修”的分类分层课堂教学模式。“研修”是指学生自己制定研究性学习任务并开展学习;“导修”是指教师安排一定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己开展学习;“讲修”是指以教师讲授为主;“自修”是指学生根据学习情况开展自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选择适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教师采取“资源+支架”的方式,通过多种信息化渠道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推行“自主式学习+自适应、线上+线下、同步+异步、个性+集体”等混合式教学方式,并且鼓励支持学生运用联系性学习、个性化学习、项目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服务式学习以及情景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可视化学习和融通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能感,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4.以学生发展指导为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3”试验项目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适宜的教学方式和有效的指导与帮助,同时也非常注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北京市密云区第二中学为例,在选课走班的背景下,更加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依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实施全员走班,全面落实学生导师制。学校坚持“学生自我管理、自主规划与设计”的原则,积极引导与推进学生自组织建设,支持学生自主成立了管理委员会、社团组织、活动展示交流策划部、学科竞赛兴趣小组等。此举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另一方面构筑了共同发展、共同激励、共同影响的伙伴式团队,促进了整体发展。
5.以管理机制优化为保障,构建新型育人模式
“1+3”试验项目打通了初高中的学段壁垒,从育人目标到管理机制上构建起一种新型育人模式。如北京中学提出了构建“1个目标、2个机制、4个贯通”的育人模式,其中,“1个目标”是指通过“1+3”新型育人模式,培养符合国家需要,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爱国情怀和创新品质的创新拔尖人才;“2个机制”是指初高中一体化的纵向贯通培养育人机制和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协作的横向协同育人机制;“4个贯通”是指要把“1+3”育人模式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实现目标贯通、课程贯通、教学贯通和评价贯通。
三、“1+3”试验项目的初步成效
初高中贯通培养试验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一项具体举措,适应了新时代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学有余力、学有所长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平台,为学生的潜能发展及个性成长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发展,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从宏观上看,它既是对现有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也是对基础教育发展潜在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从中观上看,它既是学校组织形态的变革,也是学校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从微观上看,它既是不同利益主体博弈规则的重构,也是利益相关者之间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1]。受教育跨度之大、时间之长,使得学校可以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计划,对学生的品格及个性进行科学、持续的影响,从而保证培养目标的同一性和连续性,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育人质量[2]。实施“1+3”试验项目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学生的规划意识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1+3”试验项目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有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延续性发展。从本质上来说,“1+3”试验项目是对传统分段培养模式的一种超越。由于参与该试验的学生相对不受高中入学考试的影响,拥有更为轻松稳定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有利于其尽早明确未来专业发展目标,进行合理的学业及生涯规划,为专业定向和特长发展奠定基础。如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的“1+3”项目试验班,以培养工程素养见长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开设四年贯通的人生规划课程,聘请北科大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学生成长导师,并引进大学资源和教研资源,对学生四年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做好贯通培养。
2.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1+3”试验项目有利于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一致性与连贯性,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更加清晰,并有助于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以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中学为例,在工美附中的支持下,学校“以美育人”的办学特色得以凸显,形成了以“人文与社会、自然与科学、技术与生活、体育与健康”四个类别为模块,以“基础性课程、发展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为层次的课程体系,满足了不同层类学生的发展需求。
3.学校的管理机制和治理效能得以优化
“1+3”试验项目是人才培养方式的积极探索,有利于学校树立“一盘棋”思想,在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例如,北京中学创新管理方式,建构“分权共责”体系,实施去中心化的扁平式管理和项目闭环式管理以及主体性管理,建立年级与学科共同对教育教学质量负责的机制;学部、年级负责制与中层处室管理构成矩阵结构,年级和各部门依据不同任务的特点和成员能力,确定不同岗位的领导职责,并根据实际需求和实施效果动态更替,同时将部分教育决策权下放至教学一线,逐步由管理走向治理。
4.有效发挥了试验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
北京市部分完全中学借鉴“1+3”贯通试验项目培养思路,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学校特色定位,自觉开展了初高中贯通培养,在课程及活动等方面注重一体化设计。如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的心理健康课程、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的故宫课程群等,都非常注重初高中统筹兼顾和整体设计;北京市八一学校开设了十二年一贯制的科技特色课程与项目式学习课程,在初中阶段设置科学、创新和工程直升班,开设初高中一体化直通课程。
四、对初高中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思考
“1+3”试验项目作为中小学乃至大学一体化培养的一种有益探索,为学有所长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也是推动普通高中分类培养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新高考政策的实施,探讨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方向的高中教育分类培养体系,形成与“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相匹配的分类发展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课题组通过调研“1+3”试验学校的实施情况发现: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各试验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及生源基础不同,各学校之间在整体设计、推进力度和实施效果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注重引导学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摒弃功利主义,避免将“1+3”试验项目作为获取优质生源的一种手段,以致产生新一轮生源大战。在实施“1+3”试验项目,推进初高中一体化培养的过程中,还需要处理好贯通培养与学段独立的关系、试验探索与研究跟进的关系、因材施教与分类培养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胡仁东.十五年一贯制学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3(12):11-15.
[2]于会祥.“唯一的母校”:一贯制学校的一贯性探索[J].中小学管理,2016(7):46-49.
(責任编辑 姚力宁 校对 郭向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