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语文课堂的教学立意

2022-05-05 05:20张永林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张永林

【关键词】教学立意;《三顾茅庐》;初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7-0071-02

好作文讲究立意,其实好教学也有立意之说。作文立意重在确立中心和意图,而教学立意重在内容选择与目标确定。所谓教学立意,是指教师根据课标,结合学情,在对教材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所確定的课堂教学主题,它统摄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堂评价的实施,是贯穿课堂教学的灵魂。没有立意在先,课堂教学往往是零散的。那么,怎么进行教学立意呢?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学立意的实践。

1.教学立意要合理。

所谓立意要合理,就是立意合规律性和科学性。对于一篇课文而言,就是要找到其在整个语文学习体系中的价值方位。这个价值方位的确立有一个过程,涉及文本价值、课文价值、教学价值。文本价值是对读者而言的,课文价值则面向学生,而教学价值则是基于教师和教师所教学生的。也就是说对于一篇课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首先要用不同的视角去解读,有作为读者的、有作为编者的、有作为教师的、有作为学生的,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教学内容才会显现其合理性。

《三顾茅庐》是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节选,在单元中是一篇自读课文。作为课文,它是以中国古典章回体长篇小说节选的形式出现,因此,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理应成为教学的重点。同时,“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应纳入我们的视野。再结合教材的单元提示,即编者意图,我们的教学立意应定在情节、人物和传统文化上。笔者在执教时就凸显了这一立意,由刘备的第三次拜访的经历,梳理出故事情节,并在故事情节的演绎中展示人物性格和优秀传统文化。

2.教学立意要集中。

所谓立意要集中,就是教学要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层层深入。《三顾茅庐》中人物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诸葛均和童子,虽然不多,但有主次之别。刘备三顾茅庐,凸显的是刘备,而非诸葛亮。笔者执教时就以刘备为主线,提出了四个问题:“刘备是怎样拜请诸葛亮的?刘备遇到了哪些挫折?刘备这样做值不值得?刘备凭什么打动了诸葛亮,使诸葛亮愿意辅佐、答应出山?”这四个问题紧紧围绕“刘备”这一人物展开。

第一个问题既梳理了情节,又从情节的演进、刘备的动作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这一人物的礼贤下士、诚心诚意;第二个问题通过对情节的再次梳理,让学生感受情节的曲折跌宕、刘备的坚持不懈,同时对关羽、张飞的性格及人物作用也有了了解;第三个问题由刘备带出对诸葛亮的分析,也暗合了刘备的执着与慧眼;第四个问题把刘备形象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对诸葛亮也有了新的认识。学生通过回答上述四问明确了刘备礼贤下士、诚心诚意、坚韧不拔、胸怀天下的形象。

3.教学立意要新颖。

所谓立意要新颖,就是要跳出固有思维,在文本的缝隙处探求独到而有价值的内容。如对于诸葛亮愿意出山的原因,不少学生将原因归结于感恩上,认为诸葛亮愿意出山是感念刘备的“三顾”之恩。

其实,走进文本仔细揣摩,我们不难发现,每每刘备说到“以天下苍生为念”“如苍生何”的时候,诸葛亮才动情“笑曰”,才答应“愿效犬马之劳”。诸葛亮有隐士之风,有功成之日即当归隐的想法,但也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入世念想。因此,诸葛亮被刘备打动的是刘备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自己可以凭此一展雄才,实现人生理想。当然,由此也看出诸葛亮心思的缜密、择主的慎重。所以说,“礼”是表面的,“诚”是内在的,“志”才是核心的。诸葛亮愿意出山绝不仅仅在“礼”上,而是对刘备的综合判断,其中“志”是核心因素。这些都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细细品读。

4.教学立意要深刻。

所谓立意要深刻,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课文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意蕴。学习《三顾茅庐》,我们要学习人物形象的刻画,要学习曲折情节的设计,也要学习这一故事背后传递的信息,不能在教给学生品味语言、感悟人物性格之后就戛然而止,还需深入一步,探究“三顾茅庐”故事千古流芳的意义。

“三顾茅庐”表现的是对人才的渴求与尊重,但中国古代尊重人才、礼贤下士的故事很多,为什么唯独“三顾茅庐”故事最为人们所喜爱,除了小说独特的艺术性以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

翻开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其中不乏怀才不遇之作,这正说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崇尚修身齐家平天下,渴望被赏识、被重用。而《三顾茅庐》中刘备的礼贤下士,对人才的无比尊重与信任恰恰表达了中国人的普遍愿望:有才华的知识分子被尊重、被重用,能够建功立业,青史留名。而诸葛亮也不负众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刘备的三顾之恩。再联系作者罗贯中的生平经历,我们发现,作品也自然地承载了作者自己的价值追求。通过上述深入剖析,课文的意义自然地浮现出来,应和了读者的审美期待。

当然,教学立意要做到合理、集中、新颖、深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有对文本多角度解读的能力和对语文课程本质特征的领悟能力,因为学语文,不仅要学语言、品语言,还要学文化、悟人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
探究性教学方法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探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法的运用策略之我见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