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嘉宜
摘要:一名初三女生因新学期考试成绩的大幅下降而深受打击,同时还产生了各种适应不良,一度产生悲观的想法和出现轻生行为的心理危机事件。针对学生的情况,心理教师及时介入进行危机干预,后续通过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冥想、雕塑)、沙盘、投射、CBT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辅导技术,帮助学生调整认知偏差,改变家庭系统的情感表达模式,并围绕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协助其整合内外部资源,走出心理困境,重新树立生活、学习、交友的信心,经过辅导改善效果明显。在此基础上,心理老师对学生校园心理危机防治提出四点建议。
关键词:心理危机;危机干预;家庭系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2)13-55-04
某天中午放学后,初三某班女生小芳(化名),趁着班上的同学都去了食堂用餐时,独自爬到窗台边沿上坐着,双腿悬空,一个人望着外面的风景发呆。不一会儿,小芳被人发现了,通知学校保安。学校立即启动危机干预方案。在班主任和心理教师的劝导下,小芳爬返回教室。经短暂安抚使其稳定情绪后,心理教师将小芳带至学校心理咨询室进行干预和辅导,学校、班主任则通知小芳家长到学校进行沟通,商量下一步事宜。
一、个案概况
(一)基本资料
小芳一家三口,家庭完整。她三年都在我校就读,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上中上水平。身体健康,未患有过严重疾病。体型微胖,动作迟缓,性格内向敏感。要好朋友不多,常独来独往,平时表现并不自信。据班主任反映,小芳最近并没有与他人发生明显冲突矛盾,小芳曾向班主任和同学反映过新学期学习进度快,学习压力大。上初三后的第一次考试,成绩的大幅下降对其打击很大,自我评价低,萎靡不振,感觉看不到希望,很不想上学。为了使她成绩提上来,父母花了很多钱请培辅导老师补课,她上课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常常发呆看向窗外。
(二)家庭成长背景
小芳从小家教甚严。爸爸工作较忙,每天往返香港深圳两地,陪伴女儿时间较少,但仍坚持每天开车接送女儿上下学。妈妈是在家做网店生意的,故与女儿相处时间较多,但妈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有时会打骂掌掴女儿:一次妈妈得知小芳在辅导班上偷偷玩手机,赶到辅导班上扇了小芳一耳光;另一次班主任反映小芳在学校的公共洗手台处与班上男生玩水打闹,妈妈来到学校后什么都没说,在办公室当着许多老师的面,扇了小芳一耳光,并警告那个与小芳打闹的男生离小芳远一些。妈妈认为孩子还小,需要惩罚才记得住教训,否则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对于孩子的学习,其父母都有较高期望,为女儿报了英语数学等多科课外辅导班。相比妈妈,小芳与爸爸的关系要好一些。
二、个案分析
(一)个人方面
学习适应不良是造成小芳此次危机事件的主要原因。上初三后由于学习任务多、难度大、进度快,小芳学习压力随之剧增,自身应对方式单一,学习自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认知上存在着明显偏差,如认为学习成绩不好自己的一切都完了;社会支持系统匮乏是造成小芳此次危机事件的次要原因,小芳找不到可以求助的对象。
初三上课学习加之多科的课外辅导班占据了小芳绝大多数时间,她少有喘息的时间,在家里不仅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反而还被父母对成绩的高焦虑进一步影响。处于青春期的小芳产生强烈的与人交往的愿望,但因缺乏有效的交友技巧和妈妈对其异性交往的强烈阻挠,使其在学校缺少好友倾诉,又不敢向老师请教,消极情绪没有合适的途径宣泄。小芳倍感孤独,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从而产生自己“可有可无”的悲观念头。
(二)家庭方面
在家庭教育中,小芳期待着父母能以朋友的姿态对待她、尊重她,以开放的教育方式进行交流沟通,尤其是遇到困难挫折时,她更是希望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有效的社会经验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而不是单一的打骂责备批评,更不是事无巨细的约束,限制其青春期正常交友的心理需求。小芳这么大,父母从未让她独自一人或与其他同学出去玩过。父母的教育没有跟上小芳成长变化的脚步。专制、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小芳产生抵触、不理解和失望的情感。另一方面,父母不考虑小芳的实际情况,提出过高的学习期望,造成小芳思想包袱重,压力大,自我价值感和存在感受损,从而产生自卑,性格压抑,极端想法和冲动行为。
(三)学校方面
小芳性格内向,较少參与集体活动。尤其是听说了办公室发生的事情后,同学们都知道小芳有个厉害的妈妈,纷纷与小芳保持距离,小芳在班上很难得到同学的支持和信任,在班上更觉得被冷落。另一方面,小芳的学习挫败情绪没有得到老师的注意和关心,班主任还未能识别出小芳的危机求助信号,如常常发呆,兴趣、希望感的减退,悲观厌世等。
(四)分析总结与干预思路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小芳的知情意是统一的,有自知力,无逻辑思维混乱等情况,可以排除精神病。初步判断小芳为严重心理问题,加上小芳伴有自杀行为的倾向,需立即进行危机干预,干预的目标是稳定小芳的情绪,降低自杀的风险。
针对小芳的情况,后续辅导目标是协助小芳整合内外部资源,走出心理困境,重新树立生活、学习、交友的信心。整个辅导过程综合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冥想、雕塑)、沙盘、投射、CBT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辅导技术。
三、辅导干预过程
(一)冥想点亮生命 觉醒内在能量
在辅导的初始阶段,小芳像一个做错事的小孩蜷缩在沙发上,不敢看我,一直保持着沉默。有些问题问了四五遍才回答,甚至拒绝回答某些问题。小芳说话声音很小,当我凑前倾听时,小芳会本能地后缩,表现出很强的阻抗,不利于辅导信任关系的建立,更不利于心理辅导的开展。
为消除小芳的不安情绪,我运用萨提亚的冥想技术,帮助小芳激活开放负责情感的右半球,将注意力转移到自身的呼吸、感觉上,使其逐渐放松焦虑紧张的情绪。接着通过言语的暗示,不断肯定强化小芳进入初中后的努力与付出(之前从班主任处获得的资料),在冥想中找到内在成长的能量,提高自尊感,接纳现在的自己。然后再通过积极的知觉暗示,帮她打开感官通道,挖掘自身的资源去应对遇到的困境,并相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周遭。
(二)沙盘打开心扉 揭开危机面纱
冥想结束后,小芳紧绷的肌体、复杂的表情、不安的情绪都得到了放松,此时的她精神状态还不错。小芳是第一次来咨询室,很好奇咨询室的各种摆件,于是,我邀请她到沙盘区,告诉她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物件,在沙盘上创造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她很高兴地选择沙具物件,整个创作的过程以及后来的交谈都进行得很顺利。
小芳给她的沙盘作品命名为“一只没有翅膀的小鸟”。在父母的管教下,自己这不能干,那不能去,加上学习压力那么大,也没有朋友跟自己玩,感觉孤独和无助,感觉很辛苦。特别是教室刚装了防盗网,自己就更像困在笼子里的小鸟,于是就爬到窗户外面。沙盘里最中间打电话的灰头发女生,就是小芳自己,左右两边是她最好的朋友,后边两排是她的小伙伴们,小芳很想有一个自己的手机,周末可以跟她们联系,很希望自己能与班上的同学建立起友好的亲密关系。
灰头发女生的对面就是小芳的“爸爸妈妈”,对她既严格,又严厉。爸爸妈妈的后面是三个具有“黑暗”属性的人物沙具,在小芳心中分别象征“不能有自己手机”“不能独自出去玩”和“禁止跟男生玩耍”。小芳指出那个吊着的耶稣沙具就是自己,当时坐在窗外的自己,就像飞不起来的小鸟那样,如果自己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时,就会像最后面的“火箭炮弹”沙具那样爆炸,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问小芳,如果可以你希望将“爸爸妈妈”这两个沙具放在哪里呢?你希望这个沙盘里是个什么样子?小芳将“爸爸妈妈”放在了灰头发女生的背后,小芳表示希望爸爸妈妈理解、关心和支持她,不要再像管小孩子那样管着自己,同时,小芳也把“黑暗”属性的人物沙具、耶稣和火箭炮弹都拿走了,找了个神秘盒子放在面前,她表示不喜欢现在的日子,希望有个愿望盒子,能变出她想要的场景,就是能有自己的好朋友、爸爸妈妈爱着她和老师能关心她。
(三)投射触动回忆 成长需要空间
第二天,我邀约了小芳的爸妈来到咨询室进行家庭辅导,协助改变家庭内在系统的情感表达模式。首先,向家长了解到小芳接回家后情绪比较稳定,对于小芳的危机事件深表同情和关心,也肯定家长对于小芳的关爱。接着,我将小芳创造的沙盘世界重现在家长面前,同时将小芳的创作过程、对每个沙具的独特解释、沙盘调整后的变化以及我的理解与分析与家长详细交流。然后,我运用萨提亚的雕塑技术,让妈妈扮演小芳的角色,爸爸扮演妈妈的角色,重现了小芳在辦公室被妈妈掌掴的情形,帮助小芳的爸妈换位思考,体恤小芳,加深自身对小芳的理解。家长这时才意识到平时的管教对小芳造成了这么大的伤害与影响,深感自责。
随后我运用投射技术展示了两张图片:一张是两棵大树挨得很近,两棵树的中间夹着一棵小树苗,小树苗照不到阳光;另一张图片是两棵大树和小树苗相互间保持一定距离,小树苗可以照到阳光。我问小芳的爸妈:“如果这两棵大树代表的是你们夫妻俩,小树苗是小芳。现在小芳已经初三了,你们觉得这两张图里,哪一个状态更有利于小芳成长,为什么呢?”小芳爸妈都说第二张图里的小树苗能生长更好。我接着引导和铺垫:“小芳就像这棵树苗一样,她需要阳光雨露才能生长,她需要家庭里肯定的情感表达方式,还有对同伴交往的需要,她要的不是手机,更多的是他人的接纳、认同和陪伴,需要的是家庭里、班集体里的归属感。小芳小的时候,你们跟她的相处可以是第一张图的情形,对她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免受伤害。但她现在已经成大了,她的成长需要更大的空间,我第一次听说这么大的孩子,还从未独自与同学外出去玩,你们有什么苦衷吗?”
听到这里,小芳的爸爸忍不住全盘托出这个家庭的心病(小芳自己也不知道):“在小芳两岁的时候,妈妈独自一人在家照看着小芳和邻居家的小孩,她把两个小孩照顾好睡着午觉后,下楼去买东西了,想着可以很快回来,就没锁门。回到家后发现两个小孩都不见了,我们特别着急,各处找,同时也报了警,晚上快10点多的时候,两个小孩突然间出现在家门口。我们感谢老天,心想以后决不能让小芳受伤害。直到小芳在校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才发现自己错了,我们不仅没能保护好她,还变相害了她。”小芳爸妈内心的担忧说开了,家庭的心结也就打开了,小芳需要成长,小芳的家庭也同样需要成长和改变。
(四)家校中找到归属 折线中绘出希望
对小芳的家庭进行辅导后,我和小芳约定每周在咨询室进行一次交流。小芳每次都带着新的变化来到咨询室。在第二次辅导中,小芳说爸妈与她商量了关于补习的事情,适当减轻了小芳的压力,尽管周末的辅导班要继续上,但是科目减少了,且上的科目都是自己最需要上的,她有些时间能跟小伙伴一同外出逛街玩乐。在第三次辅导中,小芳开心地说,每天自己回到家后,爸妈都会做自己喜欢吃的饭菜,陪自己聊天,说一些学习生活上的烦心事,爸妈还给了一些钱,让自己买些好吃的东西回班上与老师、同学们的分享。在班上,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关心我,辅导我学习,感觉自己就是班上的一员,这种归属感特别幸福。在第四次辅导中,我运用成长曲线绘图技术,协助小芳分别找到自己过去成长中三个“最黑暗”的人生时刻(一次篮球比赛失利而难过;第一次回老家人生地不熟,感到孤独;初三考试考砸,失去希望)和三个“最高光”的人生时刻(带领班级夺得篮球比赛胜利;数学从不及格到及格,再提高到80分;体育自选项目接近满分),着重引导小芳回忆每次成功的体验以及去总结每一次自己是如何从低谷走向高峰的经验,察觉自己身边的资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然后再运用CBT认知疗法,进一步纠正小芳“我是个一事无成的人”“自己一样不行,则样样不行”等过往的认知偏差,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同时还让小芳在自己未来的曲线中,找到自己奋斗的目标、前进的方向和努力的希望,共同制定具体的学习和活动计划。在第五次辅导中,与小芳一起探讨与同学建立良好关系的方法与技巧,并对她进行行为方面的指导,她表示愿意尝试在节日里将自己过往习得的音乐才艺,在班会上进行展示,让更多的同学认识和了解她。
四、辅导效果及危机干预建议
随着辅导的一次次推进,小芳的心理问题逐渐减轻,辅导周期逐渐拉长,而辅导关系一直持续到小芳初中毕业,小芳各种适应都还不错,她对自己的生活也很满意。期间她还向同学们普及了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当发现其他同学状态不对劲的时候,她也会推荐同学寻找心理教师帮助。最后,小芳如愿考上了一所不错的高中。
本次危机干预總体还算顺利,结合此次成功的经验,对校园心理危机防治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建立完善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在收到学生危机信号时,学校迅速启动级别最高的行动预案,各部门和相关人员迅速到岗到位,对危机当事人进行紧急劝导和心理援助,避免进一步的恶性事件发生。值得反思和注意的是要加强校园安全防护设施的建设,正因为安装工人在教室防盗网安装好后疏忽上锁,小芳才有机会爬到窗外边。
第二,在辅导之初小芳表现出来的阻抗(沉默)不利于信任关系的建立,因此,不能使用常规的辅导策略,心理辅导老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利用冥想和放松技术,帮助当事人降低紧张焦虑的情绪和减少相应的戒备心理,同时还要寻找辅导的“突破口”,如察觉到小芳的视线停留在沙盘沙具上。
第三,没有一种心理咨询技术可以贯穿整个辅导的始末和各阶段,心理辅导老师需要根据当事人的情况、所处的阶段和能接受的程度,灵活选取、综合运用各心理流派的辅导技术,对当事人进行帮助。
第四,每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小芳家庭问题的症结正是这个隐藏多年的小芳走失的懊悔往事,自责和后悔让这个家庭产生了病态的爱——要保护好小芳,替小芳扫除成长道路上的阻碍,不让小芳受到任何伤害和委屈。这份沉甸甸的“爱”不仅没能让小芳过得更轻松更幸福,反而是更沉重更压抑,限制了小芳成长的空间和方向。因此,危机干预的对象除了当事人,其实还应当包括当事人的家庭,危机干预有两个重要着力点,一个是当事人的内在认知系统和信念系统,另一个则是当事人的家庭微生态系统和社会支持网络。
参考文献
[1]萨提亚.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M].第2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
[2]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浙江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4.
编辑/卫 虹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