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路径研究

2022-04-30 08:23郑正真张萌
重庆行政 2022年2期
关键词:巴蜀成渝走廊

郑正真 张萌

202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成渝地区要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通过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讲好巴蜀故事,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新形势下必须坚持抱团发展、共建共享、区域共进,着力建设以成都、重庆为极核,串联两地陆路、水系间的城市与地区为核心区,以四川、重庆其他区域为辐射区的文化旅游带,促进成渝地区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演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重要意义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是充分彰显中国优秀文化独特魅力的重大工程。基于巴蜀地区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将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通过加强深度交流合作,统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宣传地区形象、展示中华特色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做好国际传播,进一步提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国际影响力。

(一)战略性意义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对于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促进西部地区文化旅游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家赋予了成渝地区新的时代使命,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旨在以构筑全国文化高地为担当,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机制,打造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展示区,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在深度合作方面,从政策互通互惠、产业统一规划、产品统一研发、市场统一营销、交通统一建设等方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促进产品、线路、公共服务等方面创新和突破,形成成渝地区交流合作的常态化。在资本、创意和科技的驱动下,文旅新业态也将加快迭代,重塑文旅市场新格局,不仅有助于培育形成更多、更富有活力的经济发展增长点和动力源,也有助于全链条促进产业提档升级,进而更好地带动文化旅游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以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共同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

(二)区域性意义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对于成渝地区的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在资源、技术、人才、投资、信息等方面加强合作,加强区域间的深度合作,发挥文旅优势带动西部地区发展,促使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和空间一体化。一方面,突破区域之间的行政制约,理顺管理体制,探索跨区域文旅产业转移合作、产品联合创新的可行手段,建立区域文旅产业发展新模式,带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另一方面,突破区域之间的交通制约,以强化龙头产品,培育龙头企业,打造新型业态,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业服务品质。在成渝地区形成区域产业链经济助推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文化旅游与会展、科技、文创、金融等行业的融合发展,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小镇、文化体验园、运动度假综合体等,实现文化旅游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泛文旅”产业整合,构建有价值、有效率的联盟体,建立产业链企业的协作共享机制。

(三)现实性意义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建设将有助于打造成渝地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提供更多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从实践层面,可以依托文化旅游业绿色低碳的产业属性,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生态低碳旅游、智慧旅游,有效促进对生态文化的合理开发与科学利用。此外,大力发展原生态地域文化旅游,可以通过举办系列重大文化旅游活动、展览展示、组建产业联盟等助力推动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创新。当然,在推动城市公共空间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本地市民生活需求和城市发展需要,叠加外来游客深度体验参与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升打造一批彰显市民休闲、生活品位和城市文化内涵的博物馆、美术馆、演艺、节庆等产品。

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发展条件与现实基础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自然景观独特,人文多姿多彩,是世界文化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可以发挥文化旅游先行示范、融通促进的独特功能,通过政策引导、客流跟进、资金促进、服务共建,联合打造具有巴蜀文化地域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旅游产品和全域旅游目的地,塑造全球知名旅游大品牌。从近年的发展现状来看,随着成渝地区城市能级加速提升,区域门户交通优势日益凸显,文化旅游发展势头持续强劲,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提供了坚实且强有力的基础。

(一)成渝地区城市能级加速提升

从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到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被国家列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的第四大城市群,成渝地区的战略定位一步步升级,两城相向发展,共建世界级成渝城市群,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同时,成都、重庆拥有两大国家级新区、两大自贸区,皆为“国家中心城市”“国家新一线城市”,在最新的城市排名之中,成都位于新一线城市的榜首。在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最新公布的“全球发展最快十大旅游城市”名册中,重庆位居榜首,成都位居第五。在全球城市竞争力榜单中,重庆、成都入围“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百强”,在《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中成都入选为“世界城市”,荣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米尔肯学会发布的“中国表现最好的城市”。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金融、科创、航运和商贸物流中心, 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支点。2021年,在全面落实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背景下,召开了两次川渝党政联席会议,设立了300亿元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共同实施85项年度重点任务,推进67个重大合作项目,先后组建了成渝地区高新区联盟、技术转移联盟和协同创新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

(二)区域门户交通优势日益凸显

成渝地区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会地带,是“一带一路”的开放窗口、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交通体系健全,综合承载力强。成都作为中西部地区拥有国际(地区)航线最多的城市,目前已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21条,与106个国家、地区城市实现通航,开通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的文旅航线多达25条,已成为全国第4个、中西部唯一一个出入境人员流量突破700万的一类航空口岸,构建了以成都为枢纽、联系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新亚欧大陆桥。重庆地处中国内陆交通枢纽的“十字路口”,是國家一类口岸城市、长江三大航运中心之一,是唯一一座能在长江上游地区汇集成完整的高速公路网、航空、铁路等多方位为一体的综合性交通枢纽。“一干两支”、通江达海的航道体系基本建成,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重庆)、长江黄金水道等构建起重庆多个方向的大通道,持续优化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现代物流体系、政策创新体系,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实现了对内辐射、对外开放,联通世界。2021年,成都市与重庆市签署“1+5”合作协议,成渝中线高铁启动建设,成达万高铁加快建设,共同开行中欧班列(成渝)超4800列,联合开行中老铁路国际货运班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四极”之一进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成功获批。

(三)文化旅游发展势头持续强劲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资源以成都、重庆两个极核城市为代表,近年来文旅市场呈现国内快速增长、入境平稳增长的特征,文旅产业正成为两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中,成都以天府文化为特色,拥有1个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青城山—都江堰景区,拥有金沙遗址博物馆、杜甫草堂等47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 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37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连续举办了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国际非遗节、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成都创意设计周、IGS博览会、“全球旅行买家聚成都”大型入境游营销系列活动。全球旅游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和城市美誉度日益增强。 2021年,成功創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获得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全市全年接待游客2.0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085亿元。重庆以巴渝文化为特色,享有 “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全球十大最具发展潜力的旅行地”等称号,拥有3大世界遗产,有大足石刻、巫山小三峡、武隆喀斯特旅游区等10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与13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 63个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11个博物馆,41个文化馆,43个公共图书馆,20个公有制艺术表演团体。2021年,重庆全市旅游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076.09亿元,较上年增长9.9%,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9%。

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系列重要战略部署,深入推动公共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作协同、生态环保联建联治、改革开放共促共进、城乡建设走深走实、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此外,要充分发挥文化旅游先行示范、融通促进的独特功能,通过政策引导、客流跟进、资金促进、服务共建,共同推进巴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持续完善巴蜀文化旅游共建共享机制,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文旅经济布局,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

(一)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区域合作

建立与国际组织、国内相关部委、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区域内各市、区之间的工作交流、衔接渠道,强化行政管理对旅游工作的统筹力度。一是加强部门合作。持续加强与交通运输部、中国民用航空局、铁路总公司等部门和单位共同协商与合作。加强成渝地区各市区、各文旅主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世界遗产申报、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以及文旅融合、体旅融合方面的发展。制定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旅游合作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制定各市、区的实施工作计划,全面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协同发展。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办公室,制定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市级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组织市级文旅局长办公会,由各市文旅局轮流主办,解决文化旅游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从政府层面积极推动区域旅游协同化发展。通过旅游联席会议召开,督促相关部门落实各项旅游政策及旅游活动的实施,更加高效地打通上通下达,形成内联外通的传达体系。三是组建文化旅游联盟。整合资源优势,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旅游联盟,加快推动旅游饭店协会、品牌酒店协会、旅行社协会、景区协会等专业行业组织发展,同时深化拓展旅游交通集团、旅游教育分会、温泉旅游分会、民航旅游分会等行业组织分会,促进各类旅游行业组织发挥带动作用,促进旅游市场互通互助。

(二)构建综合立体旅游交通网络

依托水、陆、空及重要节点城市打造便捷高效的综合立体旅游交通体系,按照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和一体化服务的要求,构建国家立体风景道体系。一是强化铁路运输网络。依托区域间的主要铁路大通道,打造主题旅游专列,构建高效便捷的铁路大通道,持续完善成渝1小时交通圈。二是优化公路运输网络。完善成渝区域内便捷通畅公路交通网,打造特色自驾风景道,打通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 大力发展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着力解决跨区域国省干线的“瓶颈路段”。三是拓展航空运输网络。加快形成以成都、重庆航空枢纽为核心的民用航空网,全面提高主要城市间航班密度,增加国际运输航线,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大力发展通用航空,打造西部最大的低空旅游带。打造巴蜀精品航道,加快形成以长江干线为骨干,岷江、嘉陵江等干支流网络衔接、集疏运体系完善的巴蜀水上主题风景道。

(三)打造文旅智慧综合服务平台

依托成都、重庆打造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围绕资源开发、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等各个环节,加快建设智慧旅游城市,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为以高品质服务游客为核心的国际智慧旅游目的地。一是构建巴蜀文旅大数据库。加快实现文旅信息公开化、经营管理透明化、用户体验智能化,打破传统信息孤岛模式,研究开发 “欢快游巴蜀”APP,实现区域文旅信息互联互通,实现省市县三级与各大景区联动。搭建大数据分析研究平台,为区域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和数据支持。二是构建智慧旅游云服务体系。重点建设景区集疏运监测预警服务及旅游交通精准信息服务,包括景区与周边路网动态运行监测数据跨部门共享,加强重点时段、重点景区的客流预测,景区周边路网客流监测预警,防止景区游客滞留或客流积压,联合开展应急救援服务。三是加快推进智慧技术应用场景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推进新技术在文物保护利用、文化内容创作、文化产品研发、影视后期制作、艺术展演展陈、智慧景区管理、新闻媒体传播等方面的应用,重点引导和培育网络消费、智能消费等消费服务新模式,大力培育云直播、云看展、云端旅游、现场演艺等新业态,打造“网上畅游文旅走廊、体验千年巴蜀文化”的虚拟旅游空间。

(四)深化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模式

以整合营销、面向全球市场为思路,加快搭建市、景区(点)和旅游企业三个层级旅游营销互通的“巴蜀文化旅游宣传联盟”,构建营销管理、公共服务、互动交流平台,实现资源与客流相互融合共享。一是加快提升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发挥成渝地区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和引领带动作用,适时发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机会清单,瞄准世界500强等领军企业,发展文旅总部经济,吸引国际知名文旅企业总部、文化科技研发中心等机构在成渝发展,共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文化旅游走廊。实施文旅产业集群发展、产业提质、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加快布局一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深度融合的重大项目,形成多个文旅优势产业集群,实施抓龙头、建集群、铸链条、促协作,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产业协同合作、联动发展,着力构建支撑川渝、辐射周边、联系海内外的大旅游圈,全面提升巴蜀文化旅游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二是塑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巴蜀文旅”品牌。以重庆、成都国际旅游都市为引领,在“巴蜀文旅”大品牌的统领下延伸出旅游城市、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等子品牌,包括整合大足-安岳石刻、长江三峡、九寨-黄龙、都江堰-青城山、乐山大佛-峨眉山等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环线。整合小平故里、红岩文化、华蓥山游击队等红色文化资源,共建大华蓥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实现由个体品牌向区域性综合品牌的转化。三是策划开展系列重大活动。坚持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高水平持续办好成都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重庆)国际投资暨全球采购会等重大活动,拓展国际友城务实合作,持续提升国际交往能力和水平。组建巴蜀文化旅游推介联盟,举办成渝地区文化旅游产品联合推介会,开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自由行”活动,推广自驾游、“一程多站”等营销活动,推出成渝地区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策划开展城市互动营销活动,整合媒介、渠道、内容和服务内容,在品牌联播、市场营销、产品互推和游客导流等领域开启深度合作,推动信息流、人才流、市场流、产品流等多要素流通共享,助力推动巴蜀文化走廊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郑正真,中共四川省成都市委宣传部

张 萌,中共四川省成都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巴蜀成渝走廊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走廊上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在走廊行走
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