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误区”“雾区”与“悟区”

2022-04-30 19:00刘文玉陶莉
重庆行政 2022年2期
关键词:误区人工智能政治

刘文玉 陶莉

近年来,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在语音图像识别和深度学习算法等新技术的驱动下,新一代人工智能已在教育领域崭露头角。不断推进人工智能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是高校培养新时代人才全面发展的助推器。2019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适合每个人的平等教育、终身教育。”

人工智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由单一教学模式到复合教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教学途径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从而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分配。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仍存在对人工智能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认识不深入、隐私安全无保障、责任界定不清晰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剖析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风险和挑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对于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初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误区”分析

人工智能虽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革新提供了新思路,但当下我国高校对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多维层面的认识仍然存在“误区”。所谓“误区”是指高校在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准确分析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展的特点,极易混淆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之间的定义界限。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仍处于发展不稳定、不成熟阶段,高校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盲目乐观,操之过急的现象。

(一)混淆“变”与“不变”的畛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极易陷入技术革新就是教育理念更新的误区。要深刻地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旨在促进和优化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和教学场景中进行革新,其改变的是教学的方式方法。毛泽东曾说:“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入普及,这种学科的内在矛盾性逐步凸显,并对如何正确分析其内在矛盾提出新要求。作为技术领域的一场变革,人工智能以减负增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里称之为“变”。同时,还应该认识到“不变”的深刻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和根本任务没有变;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导者这一历史事实没有变,人工智能化教育无论怎样发展,都不会也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基本属性和特殊功能。

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应以促进“人的发展和成长”为基本立场。高校和教师要准确把握这个“静态”与“动态”的深刻内涵,在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静态”发展的前提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不断促进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动态”互动,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为此,让学生在教师的常态化监督下进行学习活动,进一步顺应教学方式的发展变化,进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模糊“智能”与“智慧”的边界,误判人工智能的本质

近年来,随着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步探索,人们开始弱化对人工智能缺陷的认识,即它欠缺抽象性思考、常识运用以及知识迁移。为此,在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过程中极易将“智能”与“智慧”二者定义相混淆。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与智慧教育的关系界定是二者在双向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的误区。人工智能所体现的智能和人类的智慧具有实质性的差异,要看清“智能”与“智慧”之间的辩证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并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互為补充。智慧作为人类一种独有的思维能力,它具有在人类社会中所包含的道德和价值观的内在精神,并且具有智能所不具备的科学文化、社会认知和精神意志等知识精神储备。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通过学习分析技术系统中多情境数据,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需求、风格和活动轨迹,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决策。 

(三)错判“智能”与“智慧”的定位,扭曲智能化教育发展方向

当前人工智能功能和作用凸显,人们极易掉入乐观主义陷阱。就人工智能发展形势来看,金融、营销、客服等人工智能产业当中,人们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周期短,并且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条件优越,发展态势表现突出。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由于数字化技术发展水平尚显不足,数据信息互联互通表现困难,其发展进程相对曲折。要明确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对象具有规模大、密度高等特点,为此,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角色由教学的主导者逐步转变为合作者,思想政治教育者将同人工智能进行数字化结合,“人机协作”“人机共治”将成为一种教育新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新时代高校教师应在引领智能化教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人工智能赋能下重塑新时代高校教师的新形象、新角色,绝不能陷入人工智能化的误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化只有在思想领域不断革新、教育教学形式不断丰富、智能化教学体系不断优化、发展节奏上不急于求成的情况下,才能在不断探索中把握智能化教育的特殊规律,进一步实现线上与线下的立体化传授。

二、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雾区”分析

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群体性突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学科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因此,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雾区”。这里所说的“雾区”主要是指对于思想政治理论培育内容和方式缺乏统一的标准,并且人工智能中的虚拟现实技术、数据化交互技术等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够成熟,仍在进一步探索之中。面对人工智能教育新的发展机遇,高校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分析和预测仍不够完善,在新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未能做到有效衔接。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技艺尚显不足

我国目前已逐步开始探索人工智能技术新领域的开发研究,但必须指出的是,由于我国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智能化教育水平彰显不足,这是当下亟须突破的技术关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立德树人这一主要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新技术、新理念来提高教学技艺水平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该技艺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去丰富教学方式,深化教学理念,将智能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

为此,高校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是促进教育领域提高技术能力水平的重要一环。然而高校在新科技的运用方面相对较弱,使人工智能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创新能力不足,智能化教育的思维与技术未能有效结合。虽然人工智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突破性的发展思路,包括大数据思维、去中心化思维以及精准化思维。但是在这样一种多元化思维的庞大数据池推动下,通过提高技艺者本领才能使新技术发挥持续性作用,才能实现外围技术应用和内在思维理念升级的合二为一,使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使教育方式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使教学内容深入人心,融会贯通。

(二)智能机器人教师身份与责任界定模糊

一是身份界定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智能机器人教师将会通过发挥知识传递功能来逐步代替思想政治教师在这一领域的作用。在这样一种趋势下,人工智能机器人教师与高校教师之间的身份界定就变得尤为复杂。值得思考的是,它们与现实中人的权利是否等同?智能机器人教师能否被理解为当代的教师?是否能够直接享有教师的一切身份和所拥有的权利?当我们确定智能机器人教师同教师身份一样拥有“现实人权”的地位时,其是否也同样具有“道德主体”地位?那么,智能机器人教师的身份就不再是简单技术革新下的机械化设备,它也具有“现实的人”所具备的由法律道德赋予的权利和保障。

二是责任界定问题。教师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教师不仅在加强学生知识储备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而且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但智能机器人教师并不具备现实教师所拥有的情感意识和价值观的鉴别能力,设计者本身的局限性也造就了智能机器人教师的不可靠性,这是它区别于教师的鲜明特点,也是其现实缺陷。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具备同现实教师一样的政治敏锐性,能否在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水平上独当一面,都需要在实践中找寻答案。智能机器人教师具备的高效、便捷性优势固然重要,但也要深刻认识到智能化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形式,更是内容,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如若对智能机器人教师责任归属没有明确的界定,那么智能机器人教师的弊端亦会掩盖其独特的优点,成为智能化教育路上的绊脚石。

三、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悟区”分析

这里所说的“悟区”主要是指,一方面要清醒认识到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要动力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另一方面要清醒认识到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通过不断探索并更新培养目标,匹配课程目标,优化教学目标,使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挥新一轮的技术优势。

(一)人工智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在时间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推动“硬素养”培育向“软素养”培育转变

“人工智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人的替代,不仅是体力,更重要的是替代了脑力。”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教育的成功取决于对许多可变因素的精妙调整,这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人类的思想,那不是死物。学生的好奇心、判断力、对复杂环境的掌控力、在特殊情况下运用理论来洞察事态发展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是统一的教学规则所传授不了的。”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技术对思想教育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将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按照粗线条式划分为学生“硬素养”培育和“软素养”培育。硬素养指学生的阅读、写作以及运算能力等这些外显因素。与之相对应,软素养指价值观、个人品格、创造想象能力、道德观等这些内在因素。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发展,与传统工业社会的要求不同,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已经由简单的读写逐步转向个人情感表达、社会交往、家国情怀等“软素养”的培养。杜威曾说“学校为学生所能做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他们思维的能力”。人工智能精细化的信息处理方式远远超出了传统工作方式,它面对繁重复杂的事物能够发挥其强大的储存和信息协调的能力,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增加了弹性空间。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技术、语义分析技术、图像识别技术与AR技术,能够具备与学生进行语音、表情、动作互动、智能问答等活动。因而,知识讲授、组题、测试、批作业、阅卷等繁琐的工作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人工智能所呈现的数据全样本、全过程的优势为个性化教育的普及创造了条件。因此,教师将会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社会化实践引导和思维创新指引。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进一步深入,利用其更加精确、快速、稳定的技术手段,使人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发挥自身独一无二的情感教育能力,即“软素养”的培养。

2.在空间上: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情景创设,实现现实与虚拟相结合

人工智能的虚拟现实技术凭借多层次的智能化形式,长久性的智能化交互以及现实性的人机对话,为高校学生的学习课堂带来了奇妙的情景式体验,为激发学习好奇心提供了动力源。从哲学角度出发,这种境域、情境消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使得这种居间的情境成为一种第一性的存在。學生能够在线上观摩近代英雄人物事迹的应用场景,并通过情景化假设,将学生置身于历史故事情境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历史事件所带来的情感冲击,更全面地吸收课程所传递的价值观。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人工智能创造的情境性、灵活性教学模式为教育对象——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相较于传统单一的文字形式来说,增添了丰富多样的情景空间,从而使教育对象对教学内容更容易产生共鸣。在现实与虚拟结合的新教学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让学生体验更加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未来的情景化设想活跃了学生的大脑思维,让教学方式生动灵活,教学质量有效提升。

3.在结构上: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共建共享教育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不能因为家境、区域的不同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特别是我国东部和西部、城乡之间在资源配置上仍有很大的差距,二元化结构明显。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政府提出开发数字教育资源计划,旨在提高提供数字教育服务的能力,缩小地区间教育差距,以有限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平等。智能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重精准教学“一人一策”,重视个性化的需求满足和差异化的实践体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打破时空界限,重新整合并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例如调整师资力量,增加线上课堂等方式。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数据分析将其合理分配,并通过智能化学习平台使西部特别是农村不发达地区享有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此举既能丰富不发达地区学校的教育资源,又能使拥有优势资源的学校在共享资源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弥补不足。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倒逼了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教育的融合,线上教育在短时期内发展迅猛。共享教育打破了学习场地的局限性,通过共享教育使不同地域的学生获得丰富均衡的教育资源,促进高校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使教育更加公平。

(二)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發展路径

人工智能通过知识存储和信息储备功能来承担教师的部分职责,减轻了教师负担。但是人工智能信息机械化的局限性使不公平问题突显,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不断弱化,学生个人信息隐私受到威胁。为此,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公平教育理念。同时,要保障学生信息隐私,规范数据监管制度,并且要牢记人类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替代,只有促进师生之间双向互动,才能真正实现人工智能教育和谐长远发展。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避免教育偏见

由于人工智能技术仍处于发展的育苗期,技术应用尚未成熟,在促进教育革新的过程中,也将会影响教育的公正性、公平性,破坏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初衷。正如霍金指出的,人工智能有其便利性,但也有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毁灭。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负面影响还未突显,但我们仍然要不断保持警惕,居安思危。在人工智能这样一种大规模的信息化数据下,其深度算法和知识储存等人工智能技术,都是由现实的、具有主体性的人所赋予。因此,人工智能机器在运用的过程中通过赋予不具有普遍意义的个人意志,使个人情感不断放大,这将会影响教学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智能化思想政治教育从来都不是部分人独有的权利,而是受教育者共同享有的权利。从开发源头,到设计环节,再到应用领域都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做到源头可控,过程透明,领域广泛。为此,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应当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和监督,针对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和问题进行反馈式评估。避免和杜绝个人意识的普遍化、渗透化,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想和信念,不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从而确保智能化思想政治教育步入无性别歧视,无地域差异,无社会地位差距的正确轨道上来。

2.以规范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范围为依托,避免隐私侵犯

人脸识别技术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信息系统数据泄漏的风险。例如在思想政治教学的课堂中安装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使教室如同多了双“眼睛”来监管学生,但如果对学生信息数据保护处理不当便会造成严重后果。隐私权作为最基本的人权,无论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到何种阶段,都应当始终如一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杜绝信息数据滥用。在这样的情境下,学校应征得家长和学生同意再收集学生的数据,如此才具有合理性、合法性,其中的关键是在于如何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范围。

因此,相关监管部门要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进行有效的监督,应培育并扩大专业技术团队,通过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分析保障技术操作的科学性,从而根据实践要求制定合乎规范的应用领域。同时,教育部门应提高审核标准,监管部门应保障新技术应用的规范性,科技部门应给予必要的专业指导。只有通过科学和伦理两方面的全方位考验,才能确保人工智能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以师生双向交互为驱动,避免教育与学生相脱离

人工智能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将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与学生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从而削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人工智能下的第三媒介开始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学生面对的不仅是教师这类传统教学主体,而且还有人工智能教师这一新型媒介。要明确的是,交流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要素,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式交流才能真正实现。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好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交流沟通能力。学生面对机械化设备,模糊了这种交往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主动意识、自觉意识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学生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也变得尤为重要。

要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放在首要位置。学生需要通过与教师实现线下互动交往来强化自我认知,加强社会关系。虽然人工智能能够发挥其信息数据分析的优势来提高教学效率,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是立德树人过程中无法代替的重要桥梁,教师仍然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工程师。要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力,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生活中的倾听者,交往中的引路者,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避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成长成才相脱离,加强智能化培训,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个性化的学习模式。

综上所述,在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热度不断升温的过程中,既要识别和预防人工智能运用过程中的风险和挑战,又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作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技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为此,高校要厘清人工智能教育所带来的弊端,精准判断“误区”,认真区分“雾区”,正确分析“悟区”,同时还要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对于促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载体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的边界,优化遵循社会规则的人机互动模式,来实现智能化教育知识的普及与技术推广,使高校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接受和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教育新模式,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优秀研究生“创新之星”项目(项目编号:2021CXZX-729)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獻:

[1]习近平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9,16(03):247.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9.

[3]Luo T, Shah S J, et al. Using Twitter to Support Reflective Learning in an Asynchronous Online Course [J].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Vol.35, No.3,2019.

[4]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

[5]张云德,姚晓萍,王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7,18(04):42-45.

[6]习近平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领导科学,2017(02):4-5.

[7]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9.

[8]陈坤,李旖旎.人工智能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定位[J].思想教育研究,2018(09):31-34.

[9]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J].中国民族教育,2019(04):3-4.

[10]杨仁财.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05):54-59.

[11]邱柏生,董雅华.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33-292.

作  者:刘文玉,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陶莉,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粟 超

猜你喜欢
误区人工智能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冬季洗澡的误区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数读人工智能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