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顺
摘要:新闻记者应争当“专家”,这是新闻业一直以来的默认标准。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逐步加快,新闻业内所涉猎的信息资源越发丰富,其中包括政治体系、经济建设、国计民生以及文化生活等。为此,新闻记者要重塑自身在行业内的社会角色,让自己可以从“杂家”逐步过渡为“专家”。新闻记者自出现以来,其社会角色不仅局限于基本的新闻传播者,同时还具有传播信息、收集信息、反馈信息以及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各项职责。为此,本文通过分析新闻记者社会角色实现的基础条件,基于新闻记者目前的角色误区,提出了几点强化社会角色塑造的措施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新闻;新闻记者;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所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身份相一致的权利义务以及所应履行的行为规范。新闻记者的主要社会角色是对新闻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传播,从自身专业角度入手,为公众提供多元化的新闻信息服务。事实上,新闻记者就相当于是社会各部分群体之间关联纽带,并对于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新闻记者是社会环境中的信息传播者和活动家,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所需要涉猎的知识信息十分复杂。为了能够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新闻记者要牢牢把握融媒体时代中的崭新发展机遇。不断转变思维模式,创新工作方式,在此基础上充实自身社会形象的内在资质,让自己可以既当“杂家”,又做“专家”。
一、新闻记者社会角色实现的基础条件
(一)自身素质
新闻记者是我国新闻业的形象代表,社会角色的展示同自身素养密不可分。素质水平较高的记者在诠释社会角色的过程中会表现出更多的优势,其中所包含的素质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政治素质。新闻记者要具备坚定的政治方向。积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与国家政策,主动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喉舌与吹哨人。尤其是在日常的采访与编辑工作中,新闻记者应严格遵守职业规范,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到第一位,从客观的层面入手来真实还原新闻事件。
第二,文化素质。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同时还要拥有广博的知识面,可以同时配得上“杂家”与“专家”的称号。其中,“杂家”所指的是记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对各个领域的知识信息有粗浅的掌握,同时要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磨砺自身的观察能力与理解能力,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与采访内容和采访对象有关的知识信息;“专家”所指的是新闻记者需要从更高层次入手来掌控采访节奏,在开展采访工作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精准锁定新闻事件中的关键事物。[1]
第三,专业素质。新闻记者要熟练掌握基本的业务技能,如新闻采访、稿件写作以及新闻报道等。此外,还要虚心学习其他新媒体的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来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观察能力及节奏掌控能力。
第四,身体素质。由于新闻记者的日常工作十分琐碎且繁忙,如果不具备优秀的身体素质,任何社会角色的实现都是空谈。新闻记者务必要平衡好日常的工作与休息时间,不仅要做到只争朝夕,同时还要将自己的身心健康放到首位,必要时应适当放缓工作节奏。
(二)传播体系
一直以来,新闻业是新闻记者展示个人才能、塑造社会角色的核心领域。但随着时代更迭速度的持续加快,融媒体技术的出现正在悄然改变着新闻记者的职能与工作模式。在这一前提下,国家政府应当从法律层面上给予支持,细化各项法律制度,以此来维护新闻记者的采访权与发稿权。通过深入了解可知,针对那些经从业时间较长的新闻记者而言,由于已经习惯传统模式下的新闻传播形式,因此在面对融媒体时代中的诸多创新性要求时经常会表现得力不从心。这就需要从外界角度入手来塑造新的新闻传播体系,为新闻记者的社会职能发挥创造机遇,避免新闻价值受到影响[2]。
(三)运行机制
新闻业内部运行机制的创新,同样对于记者社会角色的塑造起到了决定性的意义。“机制”一词中包括了结构、功能、原理这三大类别,在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塑造领域中,运行机制的创新任务,需要围绕融媒体时代下新闻栏目的运营模式、新闻信息的采访方式以及新闻从业人员需要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等。唯有将上述元素进行高效组合,才能够在相互作用下促进新闻传播效应的有效扩大。运行机制的创新与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牢牢把握融媒体时代中的各项发展机遇,让记者在实践活动中重塑自身,细化岗位职责。
二、新闻记者的角色误区
(一)“越位”现象
部分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同程度上的“越位”现象。新闻记者在实施采访活动时所呈现出的工作状态、所选择的采访语言、肢体动作以及面部表情等存在不妥帖之处,甚至超越了职业本身的要求规范。
新闻记者的日常工作十分复杂,往往需要涉猎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如果在开展采访工作前未做好全面的准备工作,不仅会影响问题内容的全面性,甚至还会给受访者带来不必要的压力。此外,还有一些新闻记者会在采访内容和新闻报道中加入个人看法,并没有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来完整还原事件全貌,与新闻采访的初衷背道而驰。例如,广大受众已经习惯于在各路新媒体平台中发表自己对于新闻事件的看法和意见。尤其是在更加开放化的网络空间中,新闻媒体的传播渠道也更加多样,这让新闻记者的工作空间得到进一步扩大。部分新闻记者会将群众所提供的各类信息转化为书面力量,在社会环境中产生巨大且深远的社会舆论[3]。但要提高警惕的是,权力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恰当,势必能够将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但如果存在权力滥用,甚至在新闻报道中出现夸大其词或虚假宣传的内容,将会威胁到新闻媒体的公正形象,为我国媒体行业的稳定发展设下重重阻力。不难看出,新闻记者在塑造社会角色的过程中,务必要明确自身在行业乃至社会领域中的正确定位,切记不可放任“越位”现象的存在。
(二)“错位”现象
“错位”现象指新闻记者在开展采访活动时,并没有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客观记录整个新闻事件,而是将自己的个人想法与思想情感掺杂其中,甚至会对受访者的态度和立场带来直接影响。由于新闻记者身份的特殊性,如果无法把控好采访中的言行举止,势必会对新闻事件的亲历者和旁观者带来干扰,使得判断天平出现倾斜。
“错位”现象的出现频率较高,尤其是在传统媒体形式中,电视台内的职位安排相对固定,新闻记者也会长时间地出现在某一类别的新闻报道中。例如,部分记者专注于企业报道,部分记者则专攻民生报道。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由于新闻内容与受访者的相似度较高,久而久之将会对新闻记者的思想观念与工作习惯带来固化影响。在接触崭新的新闻事件时,会不自知地加入以往的采访经验,对新闻事件的走向以及处理结果带来负面干扰。如果想要切实解决上述问题,在融媒体时代下,应当对新闻记者的工作安排做出灵活调整,让他们可以接触各种类型的新闻事件,明确自身所应肩负的工作职责,对新闻采访工作时刻保持新鲜感和期待感[4]。
企业报道与专访报道是“错位”现象的高发点。部分记者在对企业进行报道时,如果目标企业在当前的行业环境中已经取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采访过程中为了维护企业的品牌形象,部分企业会选择将企业目前存在的负面问题忽略掉,甚至会不实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经营水平。此种行为事实上是对广大受众的一种“无声”欺骗,如果不能彻底纠正,将会对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塑造带来难以弥补的负面影响,使媒体的公信度大幅度下滑。
三、新闻记者社会角色塑造的措施建议
(一)创新角色定位,成为全媒体新闻工作者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并非是对传统媒体的打压,而是从大环境着手促进新旧媒体之间的高效融合,打造出协作共赢的合作关系。为此,新闻记者需要对原有的社会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从之前的新闻流编辑,逐步朝向多元化、复合式的全媒体工作者方向所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应分别从采访、写作、摄影、录音以及播出这几个方面着手,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受众群体对于新的信息的获取需求,将精细化理念逐步渗透到新闻信息的生产、制造以及传播等关键节点中。此外,融媒体时代中各媒介之间的边界正在逐步消除,如果想要保证新闻信息集约化的生产效率,则必须要从自身出发,逐步增强协调能力与沟通能力[5]。主动学习数字化新闻传播技术,并熟知融媒体时代中新闻信息的网络传播机制,将传统媒体在行业内的影响力长久地持续下去。在完成媒体融合任务的同时,需保留传统媒体在行业内的主导地位,提升核心竞争力。例如,央广网地方站的新闻记者是名副其实的“杂家”,他们不仅要负责日常采访,同时还要兼顾到摄像与录音等其他工作,整个新闻采写流程一气呵成。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工作时间,使新闻信息可以被快速传播至不同的媒体终端,扩大影响力。
(二)内化记者的职业理念与公德意识
有关社会控制过程的理解,社会学家给出了两个方面的解读:其中,内部社会控制所指的是,人们可以自发遵守社会制度中的各项规范;而外部社会控制所指的是,从现实情况出发,灵活运用正式或非正式的引导方式,通过外力施压来增加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制度的约束力。很显然,如果想要彻底减少或杜绝违规行为的出现,则要进一步平衡内外部社会控制机制,强化参与者的身份认同,将自我约束深植于思想和行为当中。如果能够达到这一标准,即使在没有外界约束的前提下,从业者也会主动遵守社会规范。尤其是对于新闻记者而言,除去要展开系统化的专项能力训练,还要着重培养他们的职业理念与公德意识,从内外环境着手提高融媒体环境下各路媒介的成熟度。目前,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较强,其中混杂着一些不良媒体,这些组织或个人因利益至上,缺乏职业道德感与责任心,不仅为给新闻媒体行业的和谐氛围带来干扰,同时也不利于新闻从业者社会角色的塑造。
由此可以看出,鉴于新闻业的特殊性,有关于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教育应积极朝向内在化的方向落实。一方面,要让新闻记者接受丰富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要观察他们在当前时代背景中的职业表现,将职业理念与专业信念进行高度融合,帮助新闻记者形成更强大的精神力量,坚定职业信念的同时,自觉承担社会道义与公众服务职责。此外,还要尽快打造出功能完善且行之有效的传媒行业自律机制,发挥出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使新闻记者可以在自律与他律的约束下达到自洽状态。
(三)改革新闻媒介的运行机制,净化社会环境
在融媒体时代中,新闻媒介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应以广大受众群体的实际需求作为基础,打造出符合新闻栏目运行规律的管理制度,引导新闻记者逐步落实角色塑造与角色完善任务。利用运行机制的约束力量,让新闻记者可以获得明确的执行规范。例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新闻记者对《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相关内容的认可度。并在网络环境中以匿名的方式了解新闻记者对道德准则制度的执行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来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监管方案[6]。每一个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个体都具有社会性特点。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由于新闻记者处于不同的文化氛围内,因此或多或少会受到成长经历、价值观念、社会风气等不同因素的干扰。虽然绝大多数的新闻记者都能够秉承客观的态度来了解新闻事件,但经常会在不自知的状态下产生从众心理,并对后续的思想和行动带来干扰。为此,各个地方的政府部门与相关职能单位应当加强对社会风气的管控,通过多种渠道来落实精神文明建设任务。持续加大反腐倡廉的工作力度,从外界环境着手来增强新闻记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从“杂家”过渡为“专家”
记者需要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掌握渊博的知识,让自己成为行业内的“杂家”,这是新闻工作赋予记者的职位要求。正如威尔伯·施拉姆所言:“一个好记者必须同时具有政治家的大脑、哲学家的思辨、文学家的语言和外交家的口才。”事实上,在我国的新闻业发展历程中,各个时期都有着优秀“杂家”记者的出现,如我国著名的报人王韬,则针对记者这一职位专门提出了“杂家”思想。在王韬看来,报馆需要有“博古通今之士”,才能谋求发展,并对新闻记者的入职门槛制定出了“不可不慎加遴选”的高标准。事实上,记者之所以要达到“杂家”的层次,不仅是为了保证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降低出错率,同时也是要让他们对周遭事物时刻保持探索欲望和新鲜感,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新闻敏感度,避免与新闻事件擦肩而过。
而“专家”记者的培养,同“杂家”记者并不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专家”是从“杂家”过渡而来的。当记者已经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后,则需要根据工作需求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关注领域。以此作为前进目标,拿出更多的精力去钻研,以求厚积薄发。例如,经常关注法律类新闻的记者,要尽量全面地掌握各方面的法律制度,并懂得法律官司的流程;经常关注经济类新闻的记者需要学会分析宏观走势,并掌控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对相关的新闻信息产生高度敏感。
四、结语
优秀的新闻记者务必要做到既“杂”又“专”。“专家”与“杂家”并不矛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需强调的是,新闻记者在塑造社会角色的过程中,也要明确认识到自身的专业能力,并进一步平衡好“杂”与“专”的状态,切记不可只“杂”不“专”,影响新闻内容深度;也不可只“专”不“杂”,导致新闻失去趣味性。
参考文献:
[1] 江滨.让新闻专业学生爱上新闻行业:辽宁省高校新闻单位挂职互聘交流的经验体会[J].新闻战线,2017(15):86-87.
[2] 黄晓耘.试论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改变和坚守[J].视听,2016(1):37-38.
[3] 谢海群.探讨“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更应坚守新闻真实性分析[J].科技传播,2016(14):57-68.
[4] 徐静仪.试论新时代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J].西部广播电视,2015(23):66-67.
[5] 段江辰.全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J].数字化用户,2018,24(17):229.
[6] 杨林,张菊兰.新媒体环境下的谣言传播研究[J].视听,2016(9): 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