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亚菊 马云珈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主流媒体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普遍采纳建设性新闻理念。建设性新闻倡导积极情绪,不仅报道问题,而且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积极引领社会向上向善发展。本论文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其在2020年1月1日至7月31日发布的带有建设性新闻理念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传播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传播及建设的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建设性新闻;新冠肺炎疫情;传播效果
基金项目: 本研究系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项目名称:新冠疫情背景下《人民日报》中东欧国家报道话语研究;项目编号:2022S0080。
2019年12月末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危害,而且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治理等方面带来了剧烈的影响,同时也为新闻业的发展带来了难题。面对这一难题,国内主流媒体普遍采用建设性新闻理念对新冠肺炎疫情进行报道。
一、建设性新闻的概念及界定
建设性新闻最早兴起于欧美,由丹麦记者乌瑞克·哈根洛普在2008年提出。他认为建设性新闻是对传统新闻报道的补充和调整。[1]后来,吉登斯特德强调建设性新闻关注构建和谐社会。同年,麦金泰尔认为建设性新闻的实践不仅要保持新闻核心价值,还要融入积极情绪,以制作出极具建设性和参与性的报道。我国期刊《国际新闻界》上一文中认为建设性新闻在关注各种问题和冲突的同时,重视为民众赋权。[2]学者唐绪军认为建设性新闻要求新闻工作者重塑社会角色,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3]
综合以上学者对建设性新闻的观点,本研究认为建设性新闻是一种立足于积极情绪,以解决社会问题为核心,提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和计划的新闻理念。它不仅进行新闻报道,还参与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发展。
二、研究设计
通过知网阅读关于建设性新闻的文献,了解建设性新闻的概念、发展历史和基本特征等理论知识。采用内容分析法,按照建设性新闻的概念对“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中2020年1月1日至7月31日的新闻文本进行筛选,然后建立类目表,对新闻样本的主题、报道形式、阅读量、点赞量、评论量、评论点赞量、发布日期和新闻来源进行统计梳理,再根据所得数据建立可视化图表,分析其传播效果和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新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传播策略及建议。
三、结果与分析
依据前文关于建设性新闻的界定,本研究梳理“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在2020年1月1日至7月31日发布的疫情相关报道,得到新闻样本共计831篇(详见图1)。
(一)传播效果分析
根据拉斯韦尔的“5W”模式可知,传播效果是整个传播过程的最后环节,是受众对“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关于疫情的新闻所作出的态度层面、认知层面和行动层面的反馈,主要通过阅读量、点赞量、评论量、评论态度等形式表现出来。
1.新闻数量多,报道频率高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中2020年1月至7月关于新冠肺炎疫情主题的新闻总量为1775篇,其中带有建设性新闻理念的新闻共计831篇。
2019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首次报道了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半个月,仅有7条关于疫情的新闻报道。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此后,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新闻数量急剧增加。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对某些事件的报道频率和报道强度会影响人们对这些事件的感知和关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全天候多角度发布疫情实时动态,通过对新冠议题的突出强调,作用于公众的认知层面,引起公众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视,并呼吁全国人民共同抗击疫情,形成全民抗疫的团结局面。在新闻报道的高峰期(2月和3月),“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主要报道疫情的科普知识、防控措施,以及国家政策等,致力于引导舆论,为解决问题提供方案和计划。在疫情防控常态期,媒体进行恢复性叙事,主要进行积极情绪的引导,感恩和致敬最美逆行者,积极引领社会向上、向善发展。
2.点赞数量“两极分化”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对疫情的新闻报道的月平均点赞数量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详见图2)。
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对各种事物都会产生态度、思维、行为等认知因素,而当认知元素之间“不匹配”时,就会出现认知失调现象。通常,人们会有认知平衡的倾向,当认知失调时会倾向于减少失调,会产生防止增加失调的压力,此压力可在受众认知和行为的改变,以及选择性接触信息中加以表现。[4]
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民众在恐惧心理驱动下,会格外关注流言。留言预测了灾难的降临,提供了与恐惧害怕相协调的认知因素,加上疫情初期信息环境闭塞,对于事件的未知性和模糊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使部分民众选择接受和相信流言。主流媒体在报道事实和及时辟谣的基础上,积极进行舆论引导和心理建设,改变认知主体的观点和态度,呼吁公民对抗击疫情保持信心。直到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疫情防控进入常态期,受众的恐惧心理渐渐消失,受众认知达到平衡状态。
3.评论态度“一边倒”
受众评论是体现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形式。在所有新闻样本中取评论点赞量排名前50的新闻,共得到1099条评论,并发现持积极态度的评论有1052条,占总量96%;未发现存在消极和负面的评论,仅有少部分客观中立的评论(详见图3)。
新闻评论区整齐划一地呈现积极态度取向,评论态度“一边倒”的现象明显。例如,评论数量最高的新闻《支援来了!》,评论点赞量累计超过20万,新闻内容是北京调为二级响应突发事件,派出医务人员支援地坛医院,文末是一幅“稳住,炸酱面”的漫画以及网友作为各自家乡美食为北京打气的微信截屏,评论区形成了整齐划一的加油打气声,如“热干面,烤冷面都好了,炸酱面稳住啊!”“重庆小面给你打气,雄起!”“螺蛳粉送上关心,加油!”等。评论本身也引起了受众共鸣,促进积极情绪的传播。
媒体通过对新闻和评论的取舍选择,向受众构建“拟态环境”,呈现积极正面的信息,影响人们对外界的感知,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表达积极情绪的行列。
(二)问题分析
1.疫情初期,主流媒体缺位失语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民众首先成为疫情新闻的传播者,他们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及时传播相关消息。2020年1月20日之前,主流媒体较少报道疫情,即使报道,新闻篇幅也比较小。此时,自媒体成为获取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消息的主要渠道。然而,部分自媒体内容生产者为收割流量,谋取私利,大量制造或传播一些道听途说的谣言,使民众误信谣言,造成社会恐慌。直至主流媒体参与疫情的新闻报道,开展紧急辟谣工作。
2.缺乏核实机制,导致谣言滋生
虽然建设性新闻要求提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但并非所有问题都有确切的方案。在大部分情况下,新闻的事实与真相的揭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如果未经调查,过早地对问题定性,盲目地提出解决方案,反而误导受众。2020年1月31日22点46分,某主流媒体官方微博发文称,研究发现双黄连口服液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其后,该消息在多种新闻客户端被转载,并引发了“双黄连抢购风波”。新闻工作人员急于在突发事件中有所建设,反而丢失了新闻的真实性,导致新闻失实,谣言滋生。即使最后以删稿、辟谣的方式平息了事件,但不排除仍有人会被误导。缺乏事实的核实机制,不仅导致谣言滋生,而且會对媒体公信力造成损害。
3.传者本位严重,积极情绪泛滥
建设性新闻在实践中传者本位色彩浓厚,中心化传播模式严重。积极情绪过于泛滥使新闻报道沦为“心灵鸡汤”。从新闻样本中看,记者试图从每一篇新闻报道中唤醒受众的积极情绪,总是会在文末用红色加粗字体,附上一句“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等类似鼓舞语句。即使缺少新闻要素,记者也总是倡导积极情绪,迫切地想要达到建设的目的,传者本位色彩过于浓厚,可能适得其反。从统计点赞量看,疫情初期的积极情绪引导并没有得到受众的积极反馈,直到疫情后期,社会各方面现实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后,7月开始点赞数激增。
(三)建设性新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的对策及建议
1.及时建言与事实核查的同频共振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应该把握新闻报道的“时度效”,在第一时间发声建言,为民众吃一颗“定心丸”,同时强化事实核查机制,坚守“把关人”的职能,实现及时发声建言和事实核查的同频共振。在谣言和深度假新闻层出不穷的突发事件中,新闻记者要坚持新闻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建立并完善事实核查机制。媒体工作者应时刻具备新闻敏感性和事实警觉性,在新闻的采写编评的工作中将“核实、核实、再核实”落到实处。此外,主流媒体应该利用新媒体传播及时、覆盖广泛的特点,做好危机预警与公关;利用传统媒体的权威系统,积极设置议题,将受众的注意力转移到建设性话题上来。
2.传者本位与受众中心的良性协调
“传者本位”指在传播过程中根据传播者的需求决定传播的内容、方式和目的。在党管媒体的原则下,《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中在维护党和国家的核心利益的基础上,应致力于引导大众舆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受众中心”则以满足受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播能够反映受众的呼声和愿望的内容。假设没有受众的反馈,传播就容易偏离方向、脱离受众,甚至“传而不通”,造成传播隔阂。对于建设性新闻的运用,媒体应该把握尺度,形成“传者本位”和“受众中心”的良性协调。正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问题都是受众自发求助,再通过主流媒体报道后及时解决了问题,“受众中心”思想使得建设性新闻理念的解决问题导向得到极大表现。
3.积极情绪与解决问题的双向联动
面对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建设性新闻的积极作用显著。所以,新闻媒体应当积极承担相应责任,利用建设性新闻理念创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形成积极情绪引导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双向联动机制。建设性新闻的“积极情绪”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的采、写、编、评等环节中的心理状态是“积极的”,透过传播的内容,受众不仅能够感受到传者深沉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也能感到满满的正能量和深深的爱意。同时,媒体应从关注问题本身转向寻求解决方案,在及时公布准确信息的同时,融入建设性新闻报道理念;在报道中要深入调查、全面分析、科学解读专业知识,找到问题的原因和处理措施,从而带动人们参与解决问题和社会治理。
四、结语
随着传统新闻报道理念的变革,建设性新闻逐渐受到新闻学界和业界的重视。本研究通过对“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新冠肺炎疫情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建设性新闻理念在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中有着显著优势,不仅能够稳定公众情绪,而且能够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同时也存在媒体失语、新闻失实、传者本位严重、积极情绪泛滥等问题。对此,建设性新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报道要求做到及时建言与事实核查的同频共振、传者本位与受众中心的良性协调、积极情绪与解决问题的双向联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主流媒体应以人为本,坚持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地报道新闻,敢于成为守护公共利益的瞭望者、见证者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郭毅.建设性新闻:概念溯源、学理反思与中西对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1):72-77.
[2] 徐敬宏,郭婧玉,游鑫洋,等.建设性新闻:概念界定、主要特征与价值启示[J].国际新闻界,2019,41(8):135-153.
[3] 唐绪军.建设性新闻与新闻的建设性[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26(S1):9-14.
[4] 党君.重大疫情事件中建设性新闻对于公众情绪的调节与引导[J].当代传播,2020(4):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