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古歌之语境、仪式和人

2022-04-29 02:16马宇
文学艺术周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古歌葬礼苗族

苗族古歌产生的三要素是特定的语境、仪式和人。特定的语境是相应的民俗或祭祀活动 ;特定的仪式是神圣的秩序在场;而特定的人则是沟通着神与人世界的使者(发生的媒介)。三要素共同在场,塑造着苗族古歌的神圣性和庄严性。

苗族古歌,是“指在苗族聚居地用苗语流传的关于开天辟地、万物起源、民族族源与迁徙等创世性题材的歌谣”﹐通常又叫作苗族史诗、古老话、苗族史歌等。而米花古歌是由贵州学者余未人发现﹐流传在贵阳花溪燕楼镇一带的古老歌谣,由当地的花苗所传唱,是专属于他们的一种文化现象。

长期以来,学界对苗族古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静态的文本研究,而对与其相关的特定语境、仪式和人则缺少动态的观察和描写。“完整意义上的苗族古歌应包括文本与唱本:除了学者收集、翻译、整理的文字文本之外,苗族古歌至今还以唱本的形式流传于民间,且后者是源,前者是流。”苗族古歌作为苗族的“圣经”,承载着苗族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在过去的苗族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对它的解读不应该采用自上而下的眼光,仅仅只局限在歌词一点,而应该从苗族古歌所发生的场所、语境、仪式和人等多因素去考量。苗族古歌不同于一般的民歌民谣,它通常只在一些重大的场合才会唱诵,这些重大的场合是苗族古歌唱诵的背景,如果离开这些背景,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苗族古歌。其次是苗族古歌与一定的仪式相关联。仪式通常与神圣的、禁忌的事物互为连襟,苗族古歌无疑具备了这两种属性,因此它的唱诵也离不开相应的仪式。苗族古歌除了要有具体的背景和相应的仪式,最后还需要特定的歌师们来唱诵,他们是被选择来完成苗族古歌唱诵的人。这三者合在一起,苗族古歌的唱诵才能完成。

一、苗族古歌之语境

任何语言的发生如果离开了相应的语境,就很难理解它所传达的意思。一个词语或一句话,在一个场合里是一种意思,而换了另一个场合则可能具有完全相反的含义。马建忠在《马氏文通》里对语境的定义是:“字无定义,故无定类,必先知上下之文义何为耳。”这也说明了语言的使用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够被理解。苗族古歌作为苗族的文化瑰宝,阐述了苗族的神话、历史和人文等诸多内容,在苗族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苗族古歌只有在特定的场合和特定的时间才会被唱诵。比如在黔东南的椎牛祭祖活动中才会唱诵苗族古歌;在湘西苗族的婚礼上才会唱诵婚姻礼词。如果离开了这些活动,我们对苗族古歌含义的理解都将是不完整的。因此可以说,苗族的这些祭祀活动和婚姻嫁娶等民俗现象,就是苗族古歌所发生的语境,我们要研究苗族古歌,就必须对这些语境加以研究和理解。

米花古歌是流传在贵阳花溪燕楼镇一带的苗族古歌,由当地的花苗所传唱。米花古歌的内容涵盖了开天辟地、人物传说、帝王将相和地方轶事等诸多内容,堪称又一部苗族的史诗。米花古歌作为这支苗族的古歌,是只有在葬礼上才会被唱诵的歌谣,因此可以说是一种祭祀性的苗族古歌。当地苗族有一种习俗,如果死者是一位年长的女性,那么歌师通常是由女儿和舅舅请来歌师;如果是男性,那么则由姑妈一方请来歌师,这与苗族尊舅敬母的传统有很大关系。笔者曾跟随米花古歌的传承人刘廷荣在燕楼镇刘家庄参加过一次当地苗族的葬礼,在葬礼上见到了米花古歌的唱诵。苗族的葬礼与其他民族有不同之处,除了唱古歌之外,还会在葬礼上吹奏唢呐以及为死者开路。在当天的葬礼上就有很多苗族男性们在吹唢呐,当地人称之为吹撒拉,目的是为了祭奠和哀悼。他们可以在葬礼上吹上一整天而不知疲惫,从中也可以看出苗族人民对音乐的热爱,是当地苗族所特有的一种习俗。吃完晚饭后,大约在八点左右,被请来的歌师们就得做准备唱诵米花古歌。唱歌的地方是在安放死者灵柩的堂屋,歌师们进屋以后,各自先安顿好座位,由死者女儿请来的歌师坐在一边,而由舅舅请来的歌师则坐在另一边,等到相关事宜准备好了之后,便开始唱歌了。唱米花古歌需要有一个人来开头,通常是被大家都认可和尊重的人来承担。歌师们相互谦虚了一番之后,最终推选了一位年长的老者。在老者用一句嘹亮的歌声开头以后,大家便跟着唱了起来,一种外人虽听不懂但却充满古朴沧桑气息的歌声弥漫开来,顿时整个房屋都被这种古朴的歌声所包围。苗族古歌就在葬礼上以一种倾诉的方式被呈现出来,牵动着每一个在场苗族人的内心世界,勾起了一种古老的回忆,那是对祖先和对遥远过去的一种追念,它紧紧地将苗族人民联系在一起。如果离开了苗族葬礼这个特殊的环境,那么米花古歌的这些功能也就没有展示的地方,或者说无法全部展示它的真正内涵。我们要想真正了解苗族古歌,就应该对苗族的习俗有更多的了解,因为它们并不是独自在起作用,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苗族古歌之仪式

仪式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诸多文化的承载体”。仪式现象纷繁复杂,以至于难以给仪式做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仪式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古典神话和仪式的诠释﹐二是仪式的宗教渊源和社会行为。郭于华在《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书中对仪式的定义是:“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们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过度、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仪式也被人类学家们看作是文化的“窗口”,以此来认识文化和世界。

米花古歌是当地苗族在葬礼上所唱诵的歌谣,其主要目的有两方面,一是为了祭祀逝去的死者,二来也具有慎终追远的含义。比如米花古歌里有几首歌是唱诵杨家将的,杨家将被当地苗族视为祖先,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当然是为了纪念他们,使族人不忘过去的光荣,而在今后的岁月中继续努力并以此为荣。米花古歌的仪式有两种,一是葬礼本身即是一种仪式,它属于祭祀性的仪式;二是在唱诵环节当中的仪式,是一种功能性的仪式。第一种仪式的葬礼,它是为死者准备的一种仪礼象征,是一种对生命的敬重而用实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内在的体悟。苗族人相信人死后还有灵魂存在,因此在葬礼上还会唱开路词,以保灵魂平安到达目的地。第二种仪式是唱诵环节中的仪式,主要有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备好需要的物品﹐即主人家先要准备好几小袋大米、空碗,然后将大米放置在一条长凳上,再把空碗放在大米上。接下来歌师们开始唱孝歌,旁边有人在敲击木鼓,其中有伴乐的意思在里面。孝歌是唱米花古歌之前必须要唱的歌谣。唱了一小段孝歌以后,便准备唱米花古歌。第二个部分是跳芦笙舞。芦笙舞是深受苗族人喜爱的一种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动人的传说。主人家在歌师们唱完孝歌以后,把芦笙拿出来,然后挑选出两位歌师,一个手持芦笙,一个手里捧碗,两人围绕着摆放着大米和碗的长凳跳舞。在简单跳了一小段以后,由手持芦笙的歌师起头唱歌,大家再跟着唱起来。在这样的一场葬礼中,仪式是一种神圣的秩序在场,它对应的是人们想要构建的“有意义的世界”。而“仪式行为者正是通过行动、姿势、舞蹈、吟唱、演奏等表演活动和对象、场景等实物安排构拟出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景,并从这样的情境中重温和体验这些意义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只有在这样的一个仪式情景之中,米花古歌的唱诵才能是神圣的,才能到达苗族人心目中那个美好而神圣的世界,完成一次心灵的慰藉和旅行。

三、苗族古歌之人

苗族古歌之人是指苗族古歌的唱者与听者。“苗族古歌由于年代久远的模糊性和其口语诗学的集体性,很难考证其原初作者。由于其口语诗学特有的‘创作中的表演之特质,从传播角度而言作者即唱者。”有唱者就必然存在聆听者。苗族古歌的听者除了在场的观众以外,“也包括了无生命之鬼神与亡灵类”。在苗族社会里,掌握苗族古歌的人一般是寨老、理老、巫师等,他们一般又被称为苗族的歌师。其实抛开外界对苗族古歌传承人身份光环的渲染,他们也大都是普通的人,和其他苗族的普通人一样,他们也要务农,也要为生计奔波忙碌。除此之外,他们也担负着在重要的节日或仪式里唱诵古歌的责任。

米花古歌的唱者是指在这支苗族里面被认可的能够唱好米花古歌的人。他们并不是传统苗族村寨里的寨老、巫师等,而是和当地其他村民一样,是普通的农民。但由于他们掌握了米花古歌,因此也得到了族人的认可,在需要唱诵古歌的时候,就会请他们帮助。当地的苗族只有在葬礼上才会唱诵米花古歌,请歌师也是根据需要而定,这与苗族的姻亲关系有关。苗族受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响,素来有以舅为大的传统。因此,苗族人在重大事情方面,几乎都会请舅舅来协商和帮助。这支唱米花古歌的苗族也一样,他们也有尊舅的传统。如果死者是一位年长的女性,那么歌师通常是由两方请来,即舅舅方请来一对歌师,女儿方再请来一对歌师,两队歌师一起在葬礼上唱米花古歌。而其他人,哪怕是有会唱米花古歌的人,如果不是这两方请来的,也是不被允许唱诵米花古歌的,否则会被视为对死者的不尊重。米花古歌的聆听者包括在场的所有人以及死者,除此之外还有苗族自己的创世神、祖先魂灵等等。苗族人认为万物有灵,相信人死后存在灵魂,即人死后其实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米花古歌中所唱诵的开天辟地、杨家将等,其实也是唱给祖先的亡灵和创世神所听,希望他们能够保佑自己的族人平安地生活下去。总的来说,米花古歌的唱者与听者都不是简单地可以理解为表面上所看到的那样,在其背后与苗族自身的文化有很大关联,它们犹如水与鱼的关系,相互交融。要研究苗族古歌,就得对苗族的这些文化有所了解,才能挖掘出苗族古歌更深层次的含义。

四、结论

苗族古歌被誉为是“古代苗族人民生活的瑰丽画卷”。它涉及苗族的神话、历史、人文、宗教、法律等诸多内容,堪称苗族的文化史。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的大多数事物都只能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延传下去,苗族古歌便是如此。苗族古歌的发生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需要特殊的环境、相应的仪式和被选择的人。以往学界对苗族古歌的研究偏向于书面的研究,即仅仅只对被整理成文本的苗族古歌做文学上的研究,这当然不是苗族古歌的全部内涵,甚至还没触及它的核心部分。事实上,苗族古歌并不只是一个静态的文学作品等着被研究,它更像是一种“有机物”,与苗族的生活紧密相关。在当代,苗族古歌的内延和外延也在变化,要对苗族古歌进行研究,就不能不深入苗族古歌的生存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苗族古歌做出更好的解读,对苗族同胞的文化做出更好的理解,这对于我国加强民族文化建设事业也将是一份推动力。

[作者简介]马宇,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猜你喜欢
古歌葬礼苗族
苗族蜡染
《葬礼》(海报)
《葬礼》(海报)
这是在葬礼上听过最多的一句话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八 羌族妮莎古歌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不可思议的太空葬礼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酉阳古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