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哲 唐海波
摘 要| 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也理应成高校辅导员角色功能涉及的范围。心理 咨询师的教育者、示范者、研究者的角色功能给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带来启示。高校辅导员可从借鉴教育方式、参与教育实践、交流教学经验三方面积极借鉴心理咨询师角色功能,从而增 强高校思政理论课育人实效。
关键词|心理咨询师;高校辅导员;角色功能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1 基础概念界定
心理咨询师
我国于2001 年8 月颁布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用版)中,对心理咨询师做出如下定义,“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由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将心理咨询师定义为“对心理失常的人, 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与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与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结合以上表述,心理咨询师是指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咨询方法,以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从而适应社会的专业人士。
高校辅导员
2017 年,教育部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省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校辅导员既是教育者,承担着教育学生的教育工作,也是管理者,承担了相关行政管理工作,兼职党委(党总支)副书记、团委(团总支)书记等职务。
2 高校辅导员借鉴心理咨询师角色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步入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所担负的新使命对其本身不断多元化自身角色,发挥更全面的角色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是高校辅导员借鉴心理咨询师角色功能的内在要求。同时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功能与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功能高度相似,这是高校辅导员借鉴心理咨询师角色功能的可行性所在。
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功能
心理咨询师是教育者,对来访者的心理健康负有教育义务。D.R.riesman 认为:咨询乃是通过人际关系而达到的一种帮助过程、教育过程和增长过程。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心理困惑、烦恼进行疏导、分析的过程,就是对来访者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的过程。尤其对于接触群体以青少年为主的学校心理咨询师来说,他们更加强调要以教育的发展的视角帮助咨询者正确面对心理困惑,走出心理困境。心理咨询师的主要职责是帮助来访者理清心理困惑,缓解心理焦虑从而引导来访者自主地做出选择。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教育隐含在心理咨询过程之中。心理咨询师的教育义务不同于学校老师出于教师身份对学生进行显性知识型教育义务,而是表现在与来访者构建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即隐性地、潜移默化地向来访者补充心理健康的常识性知识。但这种以朋友间对话形式开展的隐性教育,会对心理咨询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来访者对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常识性知识掌握越多,越有助于心理咨询师帮助来访者分析心理困惑,越有助于来访者尽快走出心理阴霾并掌握自我心理疏导的基本能力,防止同样或类似的心理问题反复出现。
心理咨询师是榜样和模范[1],承担着对来访者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三个。一是大多数来访者是在面对自己无法处理的心理矛盾时,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这意味着心理咨询师的出场往往就充当着被求助者的角色,在这种情形下,来访者极易将心理咨询师作为自己現阶段的榜样,寻求咨询师为其指出行动的方向。二是心理咨询师本身经过专业的学习和长时间的训练,他们所特有的人格特质和专业知识会进一步强化其榜样和示范作用。三是心理咨询师所需要恪守的职业准则的伦理准则鼓励咨询师本身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以对咨询产生正向作用,增强咨询效果。但同时, 心理咨询师应当对自身的示范效用有着清醒和敏锐的认识。心理咨询师应秉持价值中立的原则,不能利用来访者对自身的信任,将自身的价值观念强加制来访者身上,更不能利用其牟利。心理咨询师一方面要充分肯定并妥善利用自身对来访者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其对咨询的开展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榜样和示范作用的约束,防止对来访者的潜在的伤害。
心理咨询师要针对来访者和咨询过程开展研究,因此他也一名研究者。在一段咨访关系中,咨询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对来访者进行研究。这种研究与学术研究有所差别,其更侧重于对来访者的背景、性格、童年经历等进行分析,以形成更加全面的来访者人格画像。通过对来访者本身的研究,咨询师可以掌握更多来访者不主动告知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来访者出现心理问题的关键,以更准确地找准问题所在,对整个咨询产生积极作用。这种研究过程具有双向互动性,即咨询师一边总结分析提炼来访者的背景情况、人格特征、童年经历,一边通过与来访者的交流对自己的判断进行反复验证,在这种双向交流中不断深化咨询交流,从而较快地找出来访者产生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咨询师还要对自身所处的和已经历过的咨询过程进行规律总结性的研究。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往往具备丰富的咨询经验, 处理过诸多复杂的咨询案例。咨询师有意识地总结归纳这些经验与案例,从而加深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增进对各种咨询疗法的利弊认识,进而形成自己的一套咨询风格。可以这样总结,咨询过程是咨询师对来访者进行咨询以帮助来访者走出困境的助人过程,也是咨询师提升自我咨询能力和技巧的利己过程。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功能
高校辅导员的首要角色就是教育者,扮演了教师的角色。辅导员要承担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的教学任务,这些均为专门的“育人”课程,这是直接的课程育人。[2]高校辅导员对 学生的教育既有显性直接的也有隐性间接的。显性教育体现在辅导员借助成体系的教学参考书,按照一定的教学安排,充分利用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组织集体学习党的重要理论精神、安排集体党团日活动、开展“四史”教育等。隐性教育是辅导员教育活动开展的另一重要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日常生活或实践活动之中,辅导员通过组织同学们集体观看红色电影、与个别同学单独谈心谈话、开展大学生心理团体辅导等。辅导员的教育者角色显性和隐性交织,既有直接的教学活动安排, 也带有生活中的“润物细无声”式教育。
高校辅导员同样也是示范者。高校辅导员的示范作用首先是政治示范作用。习近平指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辅导员自身只有政治立场坚定、政治素养过硬、政治态度鲜明,才能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才能将理想信念讲进学生心坎里。高校辅导员的政治示范作用要侧重从实践经历、个人经验与交心访谈中体现,不能停留在宏大、抽象的政治口号之上。
高校辅导员必须开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内容、教育规律的研究,以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因此高校辅导员也是研究者。一方面从中央到高校都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辅导员申报专题研究项目,激励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研究。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教育经验,凝练出教育规律,反过来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起到正面激励作用。
心理咨询师角色功能与高校辅导员角色功能的同与异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若究其受何种因素的影响最大,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3]心理 咨询师角色功能与高校辅导员角色功能的同为二者相互借鉴搭建桥梁,但心理咨询师与高校辅导员本质上的政治立场与价值立场差别不可忽略。
高校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角色功能的高度相似和内在价值统一是高校辅导员借鉴心理咨询师角色功能的可行性关键。在教育者这一角色上,高校辅导员尽管在教育场所、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与心理咨询师存在差异,但二者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路径却高度相似,即二者都主动积极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或咨访关系以达到对学生或来访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在示范者层面上,高校辅导员的示范作用注重从日常生活和现实经验中汲取力量,从而感染、打动、影响学生。同样地心理咨询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也是在具体的咨询过程、现实的交流谈话、温暖的人文关怀中体现,绝不是单纯地理论说教。对于研究者,高校辅导员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式的研究与创新与心理咨询师对咨询过程的研究与总结相似,通过对原有的教育方法或咨询方法的改进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或咨询能力。高校辅导员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培养规律的研究与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观察与研究也是相似的,研究学生或来访者的性格特征以及动态心理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方式方法或咨询治疗方法。
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谈话与辅导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立场,这一点与心理咨询师的价值中立原则不同。高校辅导员积极借鉴咨询师角色功能并不能消减辅导员在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导向上的方向性。辅导员对心理咨询师角色功能的借鉴应将着力点放在提升与学生的沟通技巧等技术性层面上,绝不能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作用与地位。
虽然高校辅导员角色功能与心理咨询师角色功能在政治立场与价值立场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二 者互相借鉴性强,高校辅导员可从心理咨询师角色功能的学习和借鉴中不断增强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实 践能力。
3 高校辅导员借鉴心理咨询师角色功能的具体路径
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
高校辅导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同时需要广泛涉猎心理学领域知识以增强自身对学生心理情况的洞察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高校辅导员的教育者身份不能局限于政治教育单一角色之上,应当积极回应时代和现实需要,拓展教育者角色。心理学领域知识的掌握有利于高校辅导员敏锐发现学生心理变化和动向,从而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开展思想教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论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有,一是通过系统的教科书学习,二是中短期的课程教学,三是定期参加学术讲座。系统的教科书学习依赖高校辅导员的学习主动性,要自身下狠功夫、坐冷板凳,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聚焦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理论知识,帮助辅导员从理论层面解构大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短期的课程教学为辅导员在学习过程提供了答疑解惑的平台。中短期课程有助于辅导员整理梳理碎片化的心理学知识,从而建立起辅导员自身的知识体系。定期参加的学术讲座特指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与心理学领域交叉的学术讲座,辅导员在参加特定学术讲座的过程中接触学术前沿知识,从而能用最新的理论知识分析学生群体特征。
提升实践能力:主动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高校辅导员除通过针对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所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的咨询治疗、团体咨询、“心理剧”活动等服务,积极投身到实践之中,掌
握所在高校学生心理状况的一手,以学习者的视角切入高校心理咨询实践,在与心理咨询师的沟通实践中增进自己的理论知识,借鉴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功能。
以高校“心理剧”比赛为例,高校辅导员可以积极参与“心理剧”主题设计之中,利用自己在教育一线所掌握的現实情况,制定合适主题。利用主题选择和项目中期指导的过程,高校辅导员可以加深自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深化对心理咨询师角色功能的认知,从而将心理学知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大学阶段处于青年时期,也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恋爱问题和就业择业等一系列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4]这样的实践 参与和融入紧紧围绕着感知和学习心理咨询师角色功能,了解心理咨询师角色功能是如何在具体实践中体现的,同时现实参与其中,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可以担任比赛顾问或者评委,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设计切入“心理剧”评分。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辅导员也是自我教学能力成长的过程。
参与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就在于借鉴心理咨询师角色功能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之上,通过设身处地地直接参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心理咨询师角色功能的实践维度意义,更有助于高校辅导员学习借鉴其角色功能。
交流教育经验:建立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交流的沟通渠道
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都承担着教育的义务,二者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路径,在不同的教育场所开展教育活动。高校辅导员更习惯于显性的教育模式,即通过直接政治信仰、道德理念、个人价值理念等知识的灌输达成教育目的。与之相反心理咨询师更擅长通过人际关系的建构,即隐性的知识教育模式。但随着思维更新、价值取向更多元、信息获取渠道更多样的“00 后”逐渐成为大学生主体,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挑战,急需探索思政工作的新路径、新方法。“00 后”的突出的心理特征表现在思维更加灵活前卫、追求创新,性格更加自信乐观,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且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明显,自我意识更强,维权意识更强,对权威的服从更弱,人际冲突和矛盾更难调解。[5]积极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成为高校辅导员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增强教育实效的应有之义。
高校辅导员可与高校心理咨询师形成常态化沟通交流渠道。在交流中,辅导员可以进一步强化心理咨询的实践知识,从而掌握本校学生所面临的普遍心理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以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主题为例,高校辅导员可就教育实践中的人格品质塑造、健康心理的养成、人际关系的处理等问题与高校心理咨询师进行交流,围绕所在高校出现的学生普遍性心理困惑进行研讨。一方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凸显教育设计的问题导向性,增加学生的获得感,另一方面拓展高校辅导员的思维,从心理学角度如何看待思政教育活动设计、教育互动设计、教育实践环节设计等问题,多维度提升高校辅导员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华山,江光荣.咨询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0.
[2]朱平.辅导员在高校“三全育人”中的角色与定位——兼论“育人”的特点与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 2020(3):87.
[3]马建青,石变梅.30 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影响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8(1): 98.
[4]龙海霞,马淑琴.大学生经验性回避、认知融合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正念的中介作[J].中国健 康心理学杂志,2021,29(7):1080.
[5]马川.“00 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基于近两万名 2018 级大一学生的数据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2019(3):95.
Reference and Participation: The Role Function of the Counsellor as an Inspiration for University Counsellors
Chen Zhe Tang Haibo
School of Marxism,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Abstract: In 2017, the opinions on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sued b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clearly proposed to “strengthen humanistic care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body, mind and personality”.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should also be the scope of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ors as educators, demonstrators and researchers bring enlightenment to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llege counselors can actively learn from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ors from three aspects: learning from educational methods, participating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exchanging teaching experience, so a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teacher; College counselors; Role fun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