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声音造型功能

2022-04-29 00:44王玥
文学艺术周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秦淮河秦淮教堂

一部电影就是一个完整的声画系统。电影声音作为电影创作中重要元素之一,不仅可以承担一部分的叙事功能和结构功能,还可以承担电影中的造型功能。声音造型的过程就是运用声音的特点﹐如音量、音色、音调、方位、距离等,以丰富的声音元素来完善电影中展现的客观世界的过程。根据声音所具有的特点,声音造型大致可以为影片中人物形象和叙事空间两方面进行丰富和塑造。接下来笔者将从电影声音的“语言”“音响”“音乐” 三大元素入手,来讨论电影声音的造型功能。

一、语言对于人物形象的造型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这相应地可以从其说话方式上表现出来。人在电影叙事中是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在一个人的语言中,我们可以从这个人说着的家乡方言得知这个人来自哪里,可以通过说话语速的快慢了解这个人的性格,也可以从语调得知此时说话人的心情。人物语言可以使得人物的生活背景、性格等特点更直观地展现出来,配合人物视觉形象可以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愈加鲜活,电影叙事空间便可愈加真实,观众也可更有代入感。电影《金陵十三钗》讲述的是南京大屠杀时发生的故事,故事发生地是南京,几乎所有中国人物在讲中文时全部讲的是南京方言,这样使得地域代入感更加强,观众更能体会到在这个历史悲剧发生的时候来自“南京”的最直接的煎熬与挣扎。

在语音语调上,每一个人物也是不尽相同,甚至随着性格的变化还会有一些改变。比如书娟说话声音不怎么大,语调也很平,没有特别大的起伏,让人感觉是一个唯唯诺诺的胆小女孩,但她却会一声不吭地和同学打起来,关键时刻也是最能拿主意的那一个。随着之后的故事情节发展才得知她的父亲投靠了日本人,她作为战乱中一颗小小的浮萍觉得自己无依无靠,不停地目睹身边人的死亡令她心惊胆战,因为父亲的原因还有一些自卑,但又在努力地维护自己小小的自尊。这样的一个鲜活的教会学校女学生的形象让人不禁生出怜惜之意,使观众在女学生们被日本兵威胁、试图从塔楼上跳下去时同情和紧张的情感最大限度地被调动起来,唤起情感共鸣。又比如玉墨,在形象上她美艳动人,又有一些放浪形骸,但是平时说起话来并不像她的女伴们那样声音尖锐,毛躁而骄傲。玉墨正常讲话的声音是低沉而稳重的,英文的发音也是当时在教堂的中国人中最标准的,严肃时讲话给人一种不可拒绝的威严。虽然玉墨的女伴们不是每一个人都对玉墨服气,但在关键事情上玉墨却有让所有人都听她的指令的威严。在日本兵闯入教堂,大家四处躲藏的时候,最后一个秦淮河女人跑进地窖后试图把地窖门关上,玉墨不容置疑地说了两遍“让女学生们进来”,她便放弃了关地窖门,躲到后面去了。同时,在任何紧急情况下,玉墨都是站在女人们最前面或最中间的,无形之中表现了玉墨是大家最信服的人。在形象和语言的配合下,一个美丽坚毅、善良且强大的青楼女子的形象变得栩栩如生了起来,这种强烈的反差感也使得观众有巨大的新鲜感,令人印象深刻并且使得影片叙事更加合理和完善。

影片中还有在语言风格上逐渐变化的人物。如殡葬师约翰,其本身的任务是来南京安葬不幸罹难的英格玛神父,费了好大力气到达目的地后发现英格玛神父的尸体被炸飞了,本来要做的工作现在不存在了,便想在教堂里搜刮些什么然后回家去。这时他说话的语气是轻浮的,语调是上扬的,对孩子们的求助不屑一顾,话语中充满“嗯”“哈”这样的语气词,还夹杂着一些不雅的字眼儿;对于玉墨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欲望,说起露骨的话来毫不脸红,醉酒装疯卖傻样样不落,完全不像一个正直的人。而随着情节的发展,目睹了许多悲惨的事情之后,他还是选择了留在教堂里拯救生命。他把自己打扮成了神父的样子,开始保护教堂里的女孩和女人们。这时约翰说话的语气逐渐由之前的轻佻变成了温柔、低沉、正经且严肃,说话语调也不再上扬,对日本兵严肃坚定,对教堂里的女士们温柔善良。他从一个假的神父变成了真的神父。还有秦淮河女人们,刚闯进教堂和所有人剑拔弩张的时候,她们中大部分的人说话的语调是尖而细的,说话语速也飞快,牙尖嘴利不饶人一处;再到后来和所有人和解,决定替女学生们去日本兵营地时,她们说话的声音软了下来,语速也变慢了,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人物造型更加丰满,暗示了虽然战争使人们受尽磨难,但这些人仍旧有一颗善良的心。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李教官是影片中唯一一个没有讲南京话的中国人。全片只有这个人物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语速不快,句句清晰,声音中透着沉稳,在战场上下战斗口令时却无比迅速。这个人物可能是整个影片中唯一一个非南京籍的中国人角色,暗示了在南京沦陷之时,也有人在不惜代价支援南京反抗。整个影片表达了在残酷的战争之下,人性没有消失,人们团结在一起,努力抵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换得更多同胞安全活下来的主题。战争可以消灭人的肉体,但消灭不了伟大的人性,使得观众在对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产生审美体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随着审美体验接受影片所暗含的情感内核,产生共鸣,从而使影片传递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音响对于叙事空间的造型与艺术化表达

音响是使得影片更加真实的重要元素。在真实生活中,我们四周的环境里充斥着许多声音,不同的环境里声音也不尽相同,观众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对环境音响做出判断,判断场景中有什么要素,有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情。若是电影场景中的音响效果违背了本身观众已有的现实经验,会使影片叙事空间的塑造、情感传达等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笔者认为﹐在电影音响效果的处理上应在保证真实性的情况下进行艺术化处理,源于现实并高于现实,使观众对于电影中的场景更有代入感和体验感,使影片更有表现力。

《金陵十三钗》伊始就是在一场浓重的大雾里。浓重的雾中,人们彼此看不见对方,提供了隐藏的可能,但对于未知的恐惧也相应提高了。在大雾这个场景中,能见度非常低,四周都非常安静,只有从远处传来的枪炮声和画面中人物发出的声音。之后子弹在空中飞过的声音突然响起,子弹过小,在浓雾中更加看不到,只能通过声音来分辨。子弹划破空气和雾气的声音被放大且拉长了,营造出一种空气非常沉重,子弹破空而来的感觉,完善了雾气中逃跑这个场景的整体造型,增加了场景中恐怖、害怕、生死未卜的表现力,使观众在影片一开始就直接地感受到死亡威胁下的南京城中的人民的处境是何等的水深火热,观众被带入叙事空间的可能性更高,也对接下来一系列情节的展开进行了铺垫。

在日本兵闯入教堂胡作非为的情节中,首先是女学生们为了躲避日本兵躲进了楼上的图书馆,并用书架和厚厚的大部头书堵住了门,但是日本兵“锲而不舍”地在外面撞门,书架上的书接二连三地滚落到了地上,厚厚的书和木地板相撞的声音很沉重,再加上门外日本兵的声音隔着木门和墙也削弱了高频,这些低沉的音响效果叠加起来,再加上画面中的女学生们躲在桌子下面抱住自己默默流眼泪不敢发出声音,引起观众心中的紧张和不安。日本兵撞开门后女学生没有办法,只能四散逃跑,这时她们每一个人都哭喊着,因为过于害怕而发出无意识的尖叫。笔者认为这种人在极端心理状态下无意识发出的语气词也可以算作音响的一部分。她们跑入教堂的大厅中,尖叫声在教堂大厅的混响中消散得更慢,显得更加凄厉。这个几分钟的情节内声音的低频和高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连续不停歇的、此起彼伏的尖叫声给人一种强烈的不适感,促进了观众与人物的情感共通,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为情节发展以及约翰、秦淮河女人们等人物性格上发生的变化做了铺垫。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使用了大量的升格慢镜头进行视觉上的艺术化处理,尤其是在出人意料的情节上。比如日本兵无视约翰说的违背人道主义精神,用长刀切断约翰手中的红十字旗使其从二楼落下时;书娟差一点就被日本人强暴时李教官从教堂外射击日本兵转移注意力,子弹穿过教堂花窗玻璃,玻璃碎片在空中溅开时;李教官中弹从二楼跌下并一同拉断布在楼顶中所有手榴弹的引线炸掉整栋楼与日本兵同归于尽时;秦淮河女人们变身女学生的样子后摔碎镜子时;这些都是令人印象极其深刻的场景。在影片的叙事时空中,身处战场的南京,四处都是枪炮的声音,因而在写实场景中,大部分时间环境音里的枪炮声都是存在的,不是特别明显,但却隐约从远方传来,叙事空间的造型被更加丰富和完善。但在升格慢镜头时,声音也采用了突出表现的艺术手法 :周围的一切声音都消失了,只剩下一种或少数几种突出的声音配合画面进行艺术呈现。如李教官的子弹穿过花窗玻璃打入书娟身上日本人的后脑,刹那间什么声音都消失了,只有花窗玻璃的碎片仿佛风铃的声音一般,阳光在花窗玻璃碎片上折射出五彩的光芒。在天主教堂中,巨大的窗户是用于采光,但是使用五彩斑斓的玻璃进行装饰是表达了人们对天堂的向往。笔者认为教堂中一直不断出现的“花窗”的造型可以由此引申为南京人民,或是此时在教堂里的人们对于和平生活的期冀和向往。在这样的危急时刻,花窗玻璃上折射的五彩斑斓的光也暗示女学生们暂时或最终还是会得救。这样的叙事表现手法和空间塑造是完全由视听手段塑造而成的,这样的声音造型使得人物情感被外化,也同时带动了观众的情绪。

三、音乐对于情感的表达和人物形象的升华

音乐可以使场景﹑情感、人物性格等在影片中得到很好的表达。音乐更偏感性抽象,因此与场景结合有无数的可能性。音乐的不同走向,不同乐器演奏,不同节奏的改变,都可以实现不同的声音造型。

在电影中,数次出现音乐《秦淮景》,但是表达的感情却不尽相同。《秦淮景》这首曲子描写了金陵城秦淮河畔的繁华景象。影片中第一次出现《秦淮景》是玉墨和她的女伴们强闯教堂后走在院子里,女学生们在花窗玻璃后看她们走进来,玉墨的女伴们吵吵闹闹和楼上的约翰打招呼时响起的琵琶独奏版《秦淮景》。弦乐的低音交织其中,节奏上因为没有歌词会显得稍慢,有一些悲伤,但也有一份怡然自得。音乐在女士们吵闹欢乐的背景中显得有些单薄,在此对比下,处在一众叽叽喳喳的女人中的玉墨美得端庄,也反衬得其余的女人有一些轻佻和无礼,暗示了女学生们对这群秦淮河女子的初印象。之后《秦淮景》又在死去的豆蔻被约翰发现后,约翰把从她身边拿起的染血的琵琶交给玉墨时响起,这时《秦淮景》这首曲子依旧没有唱词,只是琵琶独奏,节奏却比第一次响起时更慢了。虽然约翰骗大家说豆蔻和香兰死的时候没受苦,女人们的哭声加以《秦淮景》中琵琶缓慢地一个一个演奏的单音还是让人不能自已地悲伤,音符仿佛是一滴一滴掉下的眼泪,悲伤死去的豆蔻和香兰,悲伤因和日本兵交火受伤而死的蒲生,以及悲伤所有在这场浩劫中因反抗或还没来得及反抗就死去的生命。再之后,玉墨及女伴们决定替女学生们去参加日本人的宴会,她们都穿上女学生的衣服之后,玉墨提议最后唱一次《秦淮景》,替豆蔻唱完没来得及唱完的歌,也让女学生们见识一下姐姐们的美丽。这时《秦淮景》作为有源音乐出现,由玉墨弹琵琶,其余的女人们一起合唱,这次的《秦淮景》终于被唱了出来。第一段歌过后,音乐由有源变成无源,书娟坐在教堂大厅里,眼前的秦淮河女人们在她眼里又成了原来穿着艳丽旗袍的样子,歌唱着金陵美景缓缓朝前走来。她们歌唱金陵繁华美景,她们此时也变成了美景的一部分,这同时也暗示了在书娟以及一众女学生的心中,对这些女子的印象已经改变了,不再是最初无礼轻佻的样子,而是真正看到了她们的美丽。

《秦淮景》最后一次响起时书娟等一众女学生已经得救出城,书娟在旁白中说:“我不晓得那些秦淮河女人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子,所以我总在幻想,幻想我站在大窗户前头,看见她们走进来。”此时画面上透过彩色的玻璃,秦淮河女人们笑着走进教堂的院子,《秦淮景》的音乐响起,秦淮河女人们也定格在了她们最美丽的样子上。经历如此浩劫,金陵已不复从前,哪里还有金陵繁华美景?但是这些女人并不像诗词中说的那样“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而是为这场战争的反抗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她们的美丽,早就胜过了被歌颂的金陵。《秦淮景》这支音乐在影片中出现数回,引着观众每一次都把“秦淮河女人”本身固有的印象撕掉一小块,最终展现了在战争中无比美丽而伟大的人性,使得影片中的人物形象被塑造得更加完整,也烘托了整个影片的主题。

四、结语

诚然,每一个影视人物形象或是叙事场景的造型都不是只依赖一种因素来完成的。本文只是试图从声音的角度来讨论如何进行人物形象及叙事空间等的造型塑造,声音造型还是要配合机位及镜头设置、色彩设计等画面造型,才可使整个影片的内核更完整﹑更华丽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正如电影《金陵十三钗》中花窗、秦淮河女人的鲜艳旗袍和南京城中以及教堂中灰暗色调的对比,以及不断设置“旁观者”或者“偷窥”视角的意义,声音元素与这些设计相辅相成,才成就了这部精美又耐人寻味的电影。

[作者简介]王玥,女,汉族,山西太原人,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录音艺术。

猜你喜欢
秦淮河秦淮教堂
秦淮:“123”工作法打造有“情怀”的侨务工作
布尔诺Beatified Restituta教堂
秦淮古今不了情
《教堂之夜》
夜航
天然大理石教堂
秦淮看月记
南京内秦淮河中段底泥的污染与再利用
秦淮河水冷,战事几回伤
南京城与秦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