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钢
摘要: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受众对新闻信息选择性关注自由度越来越大的当下,电视系列报道要保持其应有的传播力、引导力与影响力,就必须突出采制重点并寻找一条创新的路径。本文认为,在题材选择时注重典型性、在内容取舍时讲究新闻性、在形态呈现时增强故事性,是电视系列报道在与其他报道开展差异化竞争时取胜的有效手段。只有按照新闻传播规律来创新电视系列报道的采制与传播,才能消除受众的审美疲劳,才能在碎片化信息充斥网络的传播语境中确保此类报道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电视媒体;系列报道;典型性;新闻性;故事性
在采编实践中,电视系列报道通常是成组的,各条单篇报道分别为同一个主题服务。在重大宣传报道活动中,电视系列报道具有其他报道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如今一些电视系列报道不但形态固化,并且枯燥乏味,原因是记者在采制时立足于材料缩写和资料镜头的剪辑,再加上标签化和概念化的主题呈现,既没有准确性和新闻性,也没有趣味性与可看性。笔者认为,电视系列报道应该是对电视消息类报道的延伸、补充、完善和深化,既要报道对象更加全面、报道题材更加典型,也要报道内容更加集中、报道形态更加丰富。
一、在题材选择时注重典型性
电视系列报道大多属于主题报道,此类报道是主流媒体做好新闻舆论工作、践行使命担当的重要抓手。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主流媒体更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通过重大主题报道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积极发挥“中流砥柱”和“定海神针”的作用。[1]电视系列报道对典型的宣传,实际上就是主流媒体在议程设置时把党委政府的意图化作大众传播行为,通过具体事例和人物弘扬主流价值观。当然,典型题材必须来自现实生活,并具有贴近性、针对性和指导性。
与前后因果关系很强的电视连续报道相比,电视系列报道的计划性更强,因为前者的报道内容是无法事先预测的,后者是可以根据报道主题和报道要求进行规划的。为了配合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阶段性工作重点,电视媒体在采制系列报道之前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酝酿,通过制订报道计划、明确报道思想、提炼报道主题、分配报道任务、协调报道节奏,来做好系列报道。当然,为了保证报道的时宜性,这中间的有些工作也可以边采制边进行。
电视系列报道的题材选择既需要有政治意识和全局意识,又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艺术性。要根据地方党委政府的阶段性工作重点对题材进行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报道策划。作为聚焦重大题材的深度报道,电视系列报道的播出周期比较长,对报道的要求更高,更需要做好报道策划。要在深刻领会上级意图的基础上确立报道主题,然后规划好报道重点去选择题材,并落实采访人员,对报道任务进行分解。
电视系列报道能够根据同一主题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反映客观事实,因此题材要有典型性。典型具有时代特征,又存在着与众不同的特质,需要记者具备独到的眼光和较强的辨析、捕捉能力。[2]在主题报道中的典型一般是高度浓缩和集中在事件或人物上面。典型的发现、挖掘以及对其报道价值的判断,离不开记者的新闻敏感。那么,电视系列报道在题材选择时如何注重典型性?笔者认为,第一,要从具有正面趋向性的事件和人物中挖掘出带有普遍性与规律性的东西,以此来引发受众的共鸣;第二,要寻找既典型又鲜活的人和事;第三,所选择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要体现出能蕴含时代精神的特质。
主题报道不但要有较高的政治站位,还要密切关注现实性和紧迫性议题,以提升报道对现实反映的准确性,引发受众共鸣。一是选择好报道典型,用小切口表现大题材;二是从政策维度指导选题,直面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前瞻性选题,主题报道与事件性报道的区别在于记者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判性,对报道旨趣、报道方向和报道逻辑都应该提前预测和把握。[3]
把典型案例作为电视系列报道的重点,能够更好地做到“主题事实化”。为了配合绍兴市柯桥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复工复产”的要求,柯桥传媒集团及时推出了一组题为《稳进提质、领跑竞跑》的电视系列报道。这组报道分为4篇,分别是《“加减法”助企纾困解难》《畅链保供助企生产“不掉线”》《猪价稳定 小麦丰收 “三农”压舱石稳住农业基本盘》和《财政真金白银助企惠企》,报道中既有工业题材和农业题材,又有其他题材。这些题材不但具有很强的典型性,还有非常贴切的指导性,如《“加减法”助企纾困解难》主要介绍了柯桥区税务部门如何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各级减税降费相关政策,充分做好税费“减法”,在为辖区内企业有效“输血”的同时,还做好服务“加法”,不断创新税费管理服务举措,为企业发展增添新动能的做法。
如今,地方主流媒体的电视系列报道通常是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或者阶段性工作重点而推出的,因此题材的选择要注重典型性,这样就能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随着媒介生态和传播环境的不断变化,信息生产、新闻传播和受众接收等环节已被重新建构。主流媒体的记者要积极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深入探索主题报道和典型报道的创新路径,切实提高深度报道和舆论引导的业务水平。
二、在内容取舍时讲究新闻性
新闻性一般是通过时效性来反映的,但由于电视系列报道大多是主题性的,因此只有通过最新的事实作为由头来体现。在电视系列报道中,事件性由头就是吸引受众的新闻点,记者可以通过这个最新变化的动态事实激活其他静态事实,从而凸显报道的新闻价值。主题报道是我国主流媒体中独有的传播载体,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电视媒体在采制时只注重强化宣传色彩,而忽视了它的新闻性,导致实际传播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为了增强主题报道的新闻性,其文本中的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和趣味性等要素也不能缺失。
以前,电视系列报道内容取舍重点主要放在典型经验和总结性成就方面,虽然具有指导性但缺乏新闻性。只有把每条单篇报道都当成相对完整的叙事单元,把最新的事实当作由头,才能体现出报道的新闻性。由于电视系列报道中有不少是成就报道,因此许多人认为成就报道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旧闻。如果用全新的视角和全新的形态对这些“旧闻”的内容进行重新取舍,并融入最新信息,找到最新由头,那么同样会让人耳目一新。[4]
有些记者在采制主题报道时喜欢在时间表述上玩模糊概念,如最近、日前、近日、今年以来、改革开放以来等;有的报道既无导语也没有新闻由头,从而使许多主题报道成了工作材料的缩写。没有新闻元素的主题报道,不但枯燥乏味,而且传播效果极差。要增强主题报道的新闻性,记者就要善于抓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变和事实中的节点。所谓节点,指的是事物从量到质的渐变点,这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传播效果。主题报道要实现新闻的转化,就必须抓住渐变的事实节点,使报道富有新闻味。[5]
电视系列报道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类型,往往是主题性强、新闻性弱。要改变这一现象,就必须在内容取舍时讲究新闻性。记者要想方设法通过寻找事件由头去切入,随后再组织其他的报道材料。新闻性强的电视系列报道能淡化宣传性和工作性,更加符合新闻传播规律,如在《“稳进提质、领跑竞跑”》中,每个单篇开头,都是从一个最新的事件切入的,如第一篇就是以位于柯桥区柯岩街道的绍兴驭光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刚刚收到一笔数额为400多万元的退税,解了企业经营的燃眉之急为由头,随后对柯岩街道114个园区的736个承租户已共计收到退税7000多万元的事实进行了报道。记者还在现场出镜,有效突出了报道的新闻性。
经济题材的电视系列报道如此,其他像社会新闻题材的电视系列报道也应该这样。2022年6月,笔者在跟随柯桥区消防部门例行检查时,根据现场发现的情况采制了一组以消防安全为题材的电视系列报道。这组电视系列报道共有3条,分别是《村级物业企业消防隐患多 需加快排查与整改》《突击检查企业危化品储存使用 隐患问题多》和《密闭场所消防隐患令人担忧》。虽然每条单篇报道之间都是并列关系,但每条既有一个事件性由头,内容又都是目击的最新画面。这样的报道新闻性就很强。笔者在丰富的采制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是,电视系列报道不一定都是主题性的,为了增强新闻性,有时也可以把动态消息做成系列报道。
电视系列报道虽然比电视消息类报道篇幅更长、更有深度,但也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进行采制。新闻传播规律是新闻传播诸环节之间的本质联系,是新闻传播主体通过传递新闻信息满足新闻接收主体新闻需求的内在关系与客观法则。[6]实际上,电视系列报道虽然独立成章,但应该是多次新闻报道的集合体,每条单篇都必须是有事件由头的新闻报道。
三、在形态呈现时增强故事性
要让电视系列报道具有可看性,形态呈现时就应该增强故事性。用文学手法讲述真实的故事,现在已成为新闻报道的常见现象。电视系列报道篇幅较长、材料丰富、内容翔实,涉及的事件和人物都比较多,更有利于记者讲好故事,这就有一个如何安排报道结构的问题。只有突出报道的情节,刻画好报道的细节,才能把真实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而把一个个小故事与宏大叙事结合起来,电视系列报道的贴近性则会更强。
在电视系列报道中,既要让记者好讲故事,也可以请采访对象来讲故事。因此,记者在现场采访时要充分注重同期声的录制。同期声在展示被采访对象人物性格方面更有其独特的作用,让被采访者直接面对受众讲故事,把他的观点、感受、经历陈述给受众,使受众不但见其人,而且闻其声。[7]采访对象的同期声是电视系列报道讲故事的生动素材,记者录制好同期声是讲好故事的关键。在由绍兴柯桥传媒集团记者采制的多组电视系列报道中,采访同期声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这也为深度主题报道讲好故事打下了基础。
电视系列报道属于深度报道,要使此类报道具有吸引力,除要增强报道的故事性外,记者在思维上也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微观思维、局部思维到全局思维的转变;二是从平面思维、单向思维到系列思维和立体思维的转变;三是从静态思维到动态思维的转变。[8]以前,有些记者在采制电视系列报道时,通常先把素材全部拍好,然后再根据报道的总体要求一条条剪出来,这种做法不利于动态讲述新闻故事。电视系列报道的内容不但要典型,还要新和活,记者要现采现制现发,对新的事实材料要随时跟进采访,讲述最新的故事。这种生动新鲜而又细腻的叙事形态,能够改变长期以来电视系列报道尤其是经济题材系列报道“资料镜头+统计数据”的僵化形态,从而使主题报道的感染力更强。要在电视系列报道的形态中增强故事性,还必须安排好报道的结构。一是在阐述新闻事实的环节要设置悬念,以引起受众对报道的好奇心;二是整个报道过程中要有复杂和曲折的情节,以吸引受众的兴趣;三是在升华报道主题时要体现主流媒体的报道意图,传播主流价值观。[9]讲新闻故事也应该有主次之分,既可以讲最新的主要故事,也可以讲过去的次要故事。在电视系列报道中讲故事,可以尝试采用嵌入式手法,如在介绍背景时补充介绍有关事件和人物,让受众能对报道有更加全面和立体的了解。这是由于电视系列报道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必须对与报道相关的衍生内容进行展示。
电视系列报道的结构多为横向的,就是单篇报道之间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现在也出现了一种纵向结构,有点像递进式关系的电视连续报道。这种结构能折射出各条单篇报道之间渐进的逻辑关系,后一条报道是以前一条报道的主题完善、延伸和拓展,更加注重单篇报道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取得后浪推前浪的强势传播效果。电视系列报道内容多、篇幅长,更有利于进行故事化叙事。新闻报道本身就是“说事”,向受众叙述新近发生的事实;新闻报道中的情节具有与故事情节相类似的特征;用讲故事的方法报道新闻,更有利于理解与接受。[10]主题报道中的宏大表达需要微观的叙事来完成,只有把报道主题的深刻内涵与具体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紧密联系起来,主题报道才能更具有人情味,才能更加吸引受众。电视新闻故事化的特征主要就是强化报道的叙事色彩,通过细节的具体刻画来取代概括性和抽象性的语言。故事性强的电视系列报道能有效消除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交流障碍,提升报道理念的到达率。
四、结语
全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系列报道能有效发挥传统主流媒体的核心传播作用,强化党和政府与人民的喉舌功能,通过对重大主题和突出典型的宣传,对整体工作进行指导。随着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电视系列报道要继续保持其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消除受众的审美疲劳,就必须努力避免模式化和程式化,通过抓住采制重点,创新传播路径,赢得受众的喜爱。
参考文献:
[1] 刘永涛,熊心仪.深融时代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路径:以湖南日报、广西日报、浙江日报的实践为例[J].传媒, 2022(12):30-32.
[2] 王力军.典型报道中新闻性的判断与强化[J].青年记者, 2008(32):36.
[3] 张红军.重大主题报道中新闻工作者的三种能力[J].中国编辑,2022(6):56-59.
[4] 孙愈中.电视成就报道系列专题化呈现的思考:以绍兴电视台新闻专题《盘点2016》为例[J].当代电视,2017(5):91-92.
[5] 卢辉.警惕主题性报道的“非新闻性”倾向及其应对策略[J].东南传播,2012(4):107-109.
[6] 童兵.努力探索和坚守新闻传播规律[J].当代传播,2021(4):1.
[7] 于丽梅.谈故事性介入电视新闻报道[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9-40.
[8] 孙愈中.深度报道:城市电视台的“拳头”产品[J].声屏世界,2008(10):56.
[9] 赵改荣.新闻报道故事化的叙事学研究[J].新闻爱好者, 2021(11):89-91.
[10] 许珍妮.新闻报道故事化叙事技巧分析[J].新闻世界, 2022(5):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