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川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各类媒介间实现了深度融合,这也为融合新闻这一新闻传播新模式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但目前来看,不少新闻媒体仍然沿袭着过去较为传统的思维方式,在新闻报道的制造与传播工作中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使得其自身难以实现有效的转型发展。基于此,本文深入解读了媒体融合背景下融合新闻的基本内涵与传播特征,分析了媒体融合时代融合新闻传播对策,并探讨了融合新闻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传播;融合新闻
随着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更新迭代,用户信息获取与传播的方式和习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逐渐式微,而微信公众号、微博、新闻APP逐渐成为了新闻受众群体的首选。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新闻报道的媒介形式也日趋多元化,各种媒介形式相互融合、渗透,融合新闻这一创新型的新闻传播形式也随之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新闻媒体应当掌握融合新闻的时代特征,并把握新时代下融合新闻的发展脉络,从而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一、融合新闻的基本概念
融合新闻,也称为多样化新闻,目前学术界对于融合新闻的概念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本文通过整理各种观点与意见后,为“融合新闻”的概念作出以下界定:融合新闻是一种以受众群体的真实诉求为导向,以新闻报道的社会价值为核心,通过运用各种媒介传播技术与手段,开展新闻制造与传播的新闻形式[1]。
二、融合新闻的时代特征
(一)实现了全时段新闻制造与传播
与传统的新闻媒体形式相比,融合新闻打破了时间的制约,实现了24小时全时段的新闻制造与传播,使得传统定时定期、间断性的新闻传播流程转变成了实时更新、动态传播的连续性过程。融合新闻致力于新闻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倾向于网络化的传播方式,如在新闻报道中添加“分享”功能,使得其具有更加广阔的传播渠道、更加庞大的受众群体[2]。
此外,与传统的新闻媒体形式相比,融合新闻不管是在内容制造方面,还是咨询传播方面,都更加注重受众群体的参与和互动,重视用户的交流与反馈,从而为受众群体提供了更加平等化、人性化的用户体验。
(二)丰富了信源和表现形态
与传统的新闻媒体形式相比,融合新闻具有更加多元化、多主体的信源,无论是自媒体、舆论领袖,还是其他组织、单位所形成的数据资源,均是融合新闻信源的重要组成部分[3]。并且,融合新闻的形成离不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撑,其诞生之初便天然具备互联网主体间地位对等、过程透明等特性,这也使受众群体能够参与到新闻的制造与传播环节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幅降低了传统新闻制造者的权威性与垄断性,杜绝了选择性报道的产生。
同样,也正是基于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媒体能够全面、充分地获取到受众群体的阅读行为、阅读习惯,这也进一步拉近了新闻与受众群体的距离。融合新闻通过分析受众阅读行为与习惯,能够挖掘出受众对于新闻报道的偏好,从而获取到清晰的用户画像,并据此实现新闻报道形式、渠道、内容的优化与改进,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化、个性化、差异化的体验。
(三)优化了受众群体的交互体验
与传统的新闻媒体形式相比,融合新闻借助于日益成熟的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冲破了时空的束缚与制约,为受众群体提供了能够在任意时间、地点、终端上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的权利。在新闻的制造过程中,融合新闻以受众群体为核心,不断调整与优化新闻报道的主题、内容与呈现形式,注重搜集受众在阅读新闻报道时的反馈数据,如点赞数、评论量、阅读量等数据,并以此为依据不断优化受众的体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满足了受众的交互需求,提升了其交互体验。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融合新闻传播对策
(一)实现融合新闻内容的全方位发展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新闻报道的内容质量是新闻媒体能否在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下站稳脚跟的关键,同时也是新闻媒体能否实现自身创新发展的基础。而要提升新闻报道的内容质量,就必须推进新闻报道的融合发展模式,着力于输出多元化、个性化的新闻报道,从而满足不同受众群体对于新闻报道差异化的需求[4]。基于此,新闻媒体应推进新闻报道内容的全面提升,建立健全覆盖全媒体的、具备显著层次化的新闻内容制造模式。具体而言,应当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构建覆盖全行业的新闻内容制造模式
首先,各新闻媒体应当联合有关负责部门、单位,在新闻业内搭建一个覆盖全行业的、集中化的数据信息采集中心,配备专业化的管理团队负责受众群体信息的海量收集,并纳入统一的数据库中,以便实现各新闻媒体之间对于受众数据的运用与分享。
其次,新闻媒体应当成立一个专职负责新闻协调工作的部门与组织,专门进行新闻数据信息的梳理,实现新闻数据信息的分门别类,从而提升受众数据管理工作的逻辑性与条理性,为后续数据分析与利用提供支撑。
最后,各个新闻媒体之间应当构建一个新闻内容的加工平台,实现新闻内容的选题、生产。通过这种集中化的加工与传播平台,能够在各新闻媒体之间实现媒体资源的有效整合、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从而有效提升新闻报道的内容质量,并大幅拓展传播渠道、提升传播广度与深度。
2. 构建具有层次化的内容生产机制
新闻媒体在生产融合新闻时,应充分调研不同受众群体对于新闻内容差异化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不断优化与调整新闻内容制作环节,从而彰显出新闻内容的针对性、精准性,形成服务不同受众群体的层次化的新闻内容[5]。这也要求新闻媒体应当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积极挖掘新兴资源,实现电视新闻、互联网新闻、广播新闻等多种渠道、资源的有机结合,并以受众群体为导向,着力于深入挖掘各种渠道、资源中所具备的层次性、创新性、多元性,从而切实提升融合新闻的内容质量。
3. 构建覆盖全媒介的新闻内容发布机制
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不仅为新媒体的出现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也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进而开创了目前新闻领域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基于此,新闻媒体应当合理运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构建一个覆盖全媒介的新闻内容发布机制,充分释放移动端、电脑端、电视、广播等多元化的媒介形式在新闻传播工作中的助推作用,大幅提升新闻媒体的传播范围、传播能量与传播效果。
(二)更新融合化的新闻制造与传播理念
传统的新闻媒介会受到时间、地点、渠道、形式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存在一定滞后性,效率较低。而借助各项新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提升新闻传播的效率,扩大传闻传播的范围,丰富新闻传播的渠道与形式,实现全方位、全覆盖式的融合新闻传播。基于此,新闻媒体应不断更新工作思路与理念,深刻认识到推进融合新闻对于新闻媒体转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将融合新闻这一融合发展的模式融入到日常的新闻内容创作与发布工作之中。全面把握各个新兴媒介的特性,整合配置各媒介资源,充分释放各个新兴媒介的优势与专长,从而构建标准化、集约化、统一化的新闻传播体系。
在推进融合新闻的进程中,新闻媒体应当保证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兴技术能够深入地渗透到新闻报道的各个环节之中,实现新闻工作的全面数字化,进而提升整个新闻媒体领域新闻报道的工作效率与传播广度。
(三)创新融合新闻报道形式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形式中,报纸、无线广播与电视是新闻传播的主战场。其中,报纸作为一种以文本形式为主的新闻信息传播载体,对于受众自身的文化水平具有一定的要求,并且由于纸质读物在流通方面的不便,也使报纸在信息传播中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无线广播作为一种以音频形式为主的新闻信息传播载体,难以让受众直观地感受到新闻报道的质感与真实性;电视虽然能够较为直观、真实地获取到新闻时间的各种信息,但由于电视新闻无法进行有效的保存,无法进行反复观看,且存在一定的单向性,使受众无法有效地参与到新闻报道的制造与传播过程中。
基于此,在各种新兴媒介交互交融、协同发展的当下,新闻媒体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积极探索融合新闻的发展态势,构建媒介全覆盖的新闻报道模式,创新新闻报道的制造工艺,拓展新闻报道的传播广度,强化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度,进而建立一套立体式的、交互式的新型新闻报道模式,在满足不同受众群体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的同时,实现新闻媒体在新时代下的华丽转型。
四、发展趋势
(一)将区块链技术应用至融合新闻的发展进程中
保罗·莱文森在其“补偿性媒介”理论中指出,媒介的发展过程应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新功能的诞生是为了改进与优化过去功能所存在的不足与缺陷;相应地,新媒介的诞生也是为了改进与优化传统媒介的问题与缺陷,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6]。例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端社交类软件等社交媒体的诞生,是为了改进与优化传统媒介中交互性不足的问题,而今日头条等智能分发媒介的诞生则是为了改进与优化社交媒体中内容过剩的问题。
融合新闻这一新兴新闻传播形式的诞生,虽然丰富了新闻媒体的传播形式,优化了新闻内容的制造与传播过程,但基于“补偿性媒介”理论的观点,其仍存在一些问题与缺陷,如新闻真实性不高、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与缺陷已逐渐成为新闻媒体行业未来发展的掣肘与阻碍。而区块链因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日益受到新闻媒体领域研究人员的重视。通过运用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性,能够让受众群体深入到新闻报道的采集与编辑过程中;通过运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可以有效地提升新闻传播全流程的公开性与透明性,同时确保在源头处杜绝造谣、造假现象的产生,提升新闻传播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二)融合新闻应当着力于降低用户接收信息的成本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目前各类新闻媒体均可被称为融合新闻,真正意义上的“单一媒体”已经极为稀少。但正因为各类复合型、融合型媒体数量的不断增长,新闻信息的体量也不断扩张,虽然大幅降低了受众群体获取新闻信息的难度,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受众获取精准新闻信息所需花费的时间成本与精力成本[7]。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各类数据信息整体数量的激增,近年来已经出现了知识焦虑、信息过载、“信息茧房”等问题[8]。目前存在于互联网中的数据信息已经远超人类自身能够处理的极限,因此有部分企业开始运用内容推荐算法,以提升抵达受众群体中的新闻内容的精准度,进而降低受众群体获取新闻信息所需花费的成本,但就目前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内容推荐算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极易造成受众群体封闭化、极端化、定式化,损害了受众的思想与言论自由,进而破坏了社会稳定与良性发展;也有部分单位开始运用人工智能、机器深度学习系统,但这些系统仍然无法完全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的识别与判断,使最终的工作任务仍然落于工程师身上,未能起到预期的效果。而随着融合新闻的不断发展,各类媒介输出新闻信息的能力还会得到进一步提升,新闻信息的体量将会持续扩张,这也意味着信息过载的问题还会进一步加剧。由此可知,探索如何有效降低受众获取新闻信息所需花费的成本,将会是未来融合新闻发展应当解决的核心问题。
(三)新基建的发展将使融合新闻实现更多场景
融合新闻的发展是以互联网、大数据等各项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而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可以预见融合新闻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更加倚重。目前来看,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全息投影技术、全景摄影技术等技术已经发展多年,整体较为成熟,但仍然未能实现全民普及,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相关基础建设较为薄弱。随着5G时代的到来、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各项新基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也为上述各类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平台支撑,从而为智能触媒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未来必然是智能触媒的时代,各种不同类型的应用场景将被打通,实现万物皆是媒介、处处皆能传播。基于此,提升融合新闻在各类应用场景下的适应性则是接下来各新闻媒体应当探索的主要课题。
五、结语
在各类媒介深度融合的当下,各新闻媒体应当对于新闻报道的融合发展模式给予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到融合新闻对于实现新闻媒体转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把握住融合媒体的发展脉络与趋势。在实际的新闻制作与传播工作中,新闻媒体应不断更新融合的新闻制造与传播理念,创新融合新闻报道形式,从而实现融合新闻的全方位、全覆盖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岚,沈正赋.《人民日报》融媒体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以十九大专题报道为例[J].青年记者,2020(15):46-47.
[2] 张丹.《人民日报》“时光博物馆”的媒体融合探析[J].出版广角,2020(1):64-66.
[3] 陈江江.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策略分析——以《人民日报》抖音短视频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9(12):36-38.
[4] 晏青,张佳欣.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特征与对比研究——基于“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澎湃新闻”官方微博视频内容分析[J].中国出版,2019(24):9-14.
[5] 宁海林.基于SICAS模型的短视频新闻传播机理研究[J].现代传播,2019(2):56-58+62.
[6] 朱颖,丁洁.互动仪式链视角下政务微信与用户的互动研究[J].新闻大学,2016(4):75-86.
[7] 蒲红果.融合新闻生产方法论初探[J].中国出版,2020(20): 28-32.
[8] 许燕,刘海贵.具身体验:融合新闻的创新实践和理念更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0(12):137-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