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教师精神

2022-04-29 00:44:03丁义国
教育视界(智慧管理) 2022年2期

摘 要:在时代对人才培养新要求的背景下,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因素,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给学生道德感和廉耻心;要善于启发和创造,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帮助学生养成追求真理的品格。

关键词:教师精神;以德润心;以学启智;立德修身

在时代对人才培养新要求的背景下,学生、学校、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成为什么样的教师?我的回答是“重塑教师精神”:以德润心,做自觉觉人的道德示范者;以学启智,做自利利人的知识创新者;以爱浇灌,做自渡渡人的情感超越者。

一、以德润心,是最重要的一环

《论语·述而篇》有言:“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他学再多的知识对社会也是无用的,而道德感、廉耻心恰恰是冰冷的、程序化的机器人所无法言传身教的。从古至今,以德润心就是教育的第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以德润心,就是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恽代英,早在100年前就提出了“自觉觉人”的教育思想,提醒教育工作者不仅自己要觉醒,而且肩负着觉醒他人的重任。他开创了自范立标、自学立识、自强立志的教育路径。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就要做一个自范、自学、自强之人。

教师首先是有着自觉思想的教师,是良好道德的示范者。教师不应只是蜡烛,还应是追逐太阳、追逐光和热的歌者。因为,只有这样的教师才可以与人分享、传递和对话。教师要把全身心都调动起来,投入进去,再交付出去,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生命本身。

教师要打开自己的心扉,成为一个对全人类有担当、有牵挂的人,这样学生才能被濡染;教师要有一颗谦卑的心,敬畏自然,敬畏他人,有非功利、非实用的好奇心,这样学生才能被净化。

二、善于成就与启发,是核心能力

以学启智,不仅在学,更在启。作为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自然必不可少,但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在不远的将来,教师引以为傲的知识储备,在人工智能面前根本不值一提。这时,“启”的功能就显得尤为关键。在未来,循循善诱、春风化雨的启发式教育,依然是渴望交流和关注的学生在学习路上不可或缺的方式。

每个人的本心都是自利的,追求自身的获得,这无可厚非。然而,教师应当是自利而又利人的。他人也像自己一样在追求快乐,他人也不愿意遭受苦难。教师在自利的同时,也应当站在他人的角度进行思考。社会对教育既然投入了这么多的资源和期望,教师的社会功能又将是什么呢?

首先是责任。育人并不是国家赋予教师的特权,而是给予教师的责任。学习改变命运,习惯成就未来,仁爱美丽身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热爱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教师的责任。其次是利人。教育要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培养利人之人。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仁爱之心,这是教育的根本追求。再次是创新。在科技创新的未来,教师必须是知识创新型教师。体力劳动者要增加产能,只能增加工作时间,但这种线性的增长是很有限的,况且机器人就可以取代他们。只有创新知识的产生与应用,才能使人类社会有质的飞跃。未来教育领域,知识的创新获得有哪些途径呢?

第一,书本可以构成掌握知识的平台,但不再是知识来源的主体。移动互联网、微课堂、碎片式项目化的学习,会越来越普遍。第二,教师的角色与心态需要重新定位。讲课讲得好,不再是好教师的标准。能提出好问题,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思考,才是真正的好教师。第三,教师的主要工作,转变为让学生承担起自主学习的责任,学会建立和思考自己的假设,成为一个有头脑的学生。第四,教育是一个整体,需要从培养未来人才的角度进行全面设计,而不能认为各阶段内容拼凑起来,就是教育的整体。

三、懂得如何爱,是必备素养

渡人,就是把他人从烦恼的此岸引领到清净的彼岸。自渡,就是借助智慧、经验、毅力来解脱自我的烦恼。教师要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做自渡渡人的情感超越者。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有人说,教育是爱加智慧。在我看来,教师若单单爱那些可爱的聪明的孩子,怎么能叫爱呢?对可爱之人的赏识,不叫爱;没有厚生精神的爱,也不叫作爱;一味地严厉和一味地娇惯,也不是爱。爱是不计较对方的条件,而甘愿付出赏识与信任;爱是在满足别人中牺牲了自己,又不认为自己是牺牲。

教师的智慧,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有超凡脱俗的信念。唯有这样,教师才可以抛开个人物质的追求和庸俗的苦恼,蔑视一切生活的压力而渡人。一个道德低下的艺术家,也许他能够创造出杰出的艺术作品;一个道德卑劣的教师却总能成功地败坏一间教室的精神氛围,人们绝不可能指望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无论他的技艺多么高超。因为,教师是和活的灵魂打交道的。

教师到底要给学生留下什么样的教育呢?只要教师有了对真理追求的热情,对爱的执着和超凡脱俗的气质,哪怕是“砖块学校”,也有着崇高的精神。

学生的心灵像透明的奶油,教师留在上面的每一条指纹,都会生动地印在那里。学校教育要努力地重塑教师的素养图谱,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审美体验能力、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研究发展能力、着眼全局的能力。注重思维力的构建、设计和美感、技术智能化、师生关系新样态、共情能力……这些趋势还将以我们无法预知的方式和速度,继续塑造着未来。

(丁义国,江苏省海安市海陵中学,邮编:22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