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全体”是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基本属性,即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包括了孔子所提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两层含义。“有教无类”,体现了机会公平,即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因材施教”,体现了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即每个人都能获得适合的发展。
反观当下的教育,“有教无类”已基本实现,“因材施教”依然任重道远。究其原因,与社会发展、办学体制、教育观念等因素有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更多人掌握知识和技术,于是就产生了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特征的近现代学校教育。不过,它在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的同时,也带来了整齐划一、忽视个性的问题。其实,“全体”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要在实践层面真正落地,须从整体、群体和个体三个层面综合发力。
一是基于整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在于能够采用统一的标准、内容、方式和进度,促进国家课程的实施,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要紧紧抓住这一主阵地,精读课标、教材,精准分析学情,精心设计教学,精研作业内容,积极推进课堂教学实践,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比如,江苏省苏州市平江教育集团积极倡导指向培养“自主学习者”的课堂教学改革,以“大概念”进行知识重组,以“高认知”设计学习任务,以“自组织”开展深度学习,以“强互动”拓展课堂交往,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品格和能力的发展。
二是关注群体,增强课程供给能力。群体,是指具有相同特点、相同爱好或者相同发展需要的一群人。学校教育中,以年龄为标准划分的年级,难以满足“群体”的不同需要。因此,如何在学校整体教育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实现“面向全体”的重要课题。学校可以在落实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丰富的、可选择的校本课程。比如,针对肥胖或体弱的学生开设健身课程,针对有共同兴趣、特长的学生开设社团课程,针对有相同研究爱好的学生开设研究性课程等,就能有效提高课程供给能力,为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多元地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三是聚焦个体,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相比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加充分地关注个体的发展。尤其在“双减”以后,学生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减轻了,其校外生活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就为家庭教育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刚刚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家庭教育由以往的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体现了家庭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地位。比如,江苏省苏州市平江教育集团成立“大成父母学院”,开设文学与阅读、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科技与发明等课程,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选择相应的专业课程进行学习,为学生个体的发展创设更好的环境,提供更好的支持。
“面向全体”不是一个口号,而是由“整体”“群体”“个体”构成的实践体系。学校教育要基于整体,丰富指向群体的课程供给,指导家庭教育更好地促进个体发展,从而真正实现“面向全体”的教育目标,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金一民,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市平江教育集团,邮编:21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