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灵灵
导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教师在幼儿教学中积极引入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幼儿感受丰富幽默的语言,并借助绘本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强化幼儿的阅读技能。《我可以上车吗?》绘本故事中,安安在去外婆家的路上看见各式各样的车,有警车、垃圾车、快递车、公交车等交通工具,通过“我可以上车吗?”进行转接,介绍各种车的功能,安安终于成功坐上了去外婆家的车。绘本利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把一些幼兒难以理解的道理阐述清楚,如不同的车有自身的用途。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图画会给幼儿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一)教学内容
幼儿园课程来源于幼儿生活,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与规律,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获得发展。“嘟嘟嘟——”是幼儿最初认识车辆、描述车辆的“专用语言”。这一形象性的语言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反映了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求知欲也越来越强,开始对生活中许多不同外形、功能的车辆感兴趣。
绘本故事《我可以上车吗?》讲述安安跟妈妈一起去外婆家,路上遇到很多不一样的车,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哪种车可以带主人公去外婆家呢?故事内容取材于幼儿的现实生活,反映幼儿熟悉和了解的搭车情境。故事情节简单,对话反复出现,非常适合小班幼儿。为了更贴近本班幼儿的生活经验,我们对原教材做了一些调整。外婆家没有具体地址,对小班幼儿来说,建立空间距离与交通工具之间的联系是很难的。于是,我们选择了幼儿熟悉的青悦城作为安安外婆家的地址。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幼儿园地处车水马龙的繁华地段,幼儿能经常看到、听到各种类型的车辆,见到钟爱的大卡车、消防车等更是激动不已。根据幼儿的熟悉程度,我们将车辆进行了调整。在游戏环节加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救护车和洒水车,让幼儿不仅局限于故事,拓展他们的思维,激发更多样的表达运用。不同车辆的出现也照顾到不同层次幼儿的语言表达需求,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对话中得到挑战。
(二)学情分析
本活动处于“娃娃乐”主题中期的重要节点,作为第二个子主题“玩具乐分享”的开启篇章,围绕幼儿最熟悉的车展开,能自然而然地引发幼儿和同伴之间的互动交往,同时,在活动中习得的经验也可以迁移到后期对其他玩具的探索中。另外,故事中的对话除了对车辆和功能的匹配,还隐含了交友策略。
小班幼儿正处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开始萌发独立表达思想、讲述自己经验的愿望,也具备了用词组成简单的句子表达意思的能力。他们能听懂简短的故事,并通过观察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
二、设计理念
(一)活动对象
3—4岁的儿童。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对不同车辆的名称与功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椅子小车、车辆胸牌、方向盘等。
(三)活动目标
初步理解故事并结合情境预测情节,在游戏中尝试角色对话。乐于在同伴面前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角色对话的快乐。活动的重点是情境游戏中尝试角色对话。难点是代入角色,说清楚能否上车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整个活动共分为三大环节:一是提问导入,唤醒经验;二是理解故事,在游戏情境中进行角色对话;三是迁移经验,在游戏中解决新问题。在教学中通过经验回顾、提问追问、言语示范、多媒体演示、角色扮演等方法来支持突破重点和难点。
(一)提问导入,唤醒经验
引:马路上有各种各样的车,你们都认识哪些车呢?你坐过哪些车呢?
【评析】 提问:“马路上有各种各样的车,你们都认识哪些车?”紧接着追问:“你坐过哪些车?”引发幼儿思考哪些车可以载客,唤醒幼儿对各种车辆名称及功能的经验。在师幼对话中,找到幼儿的经验起点。
(二)理解故事,游戏情境中进行角色对话
1.进入情境,了解对话
抛出安安和妈妈去外婆家的故事。听说要去青悦城后,幼儿的生活经验迅速被调动起来,快速进入搭车情境。
出示警车画面,播放音频。幼儿倾听后,询问幼儿:“刚刚安安上车了吗?紧接着追问:“司机是怎么说的?”
【评析】第一辆警车:初步感知故事结构。
幼儿对警车及警察职能的认知就是抓坏人。这里完整讲述,目的是让幼儿在欣赏画面并倾听故事的过程中,对故事中对话的结构与表述方式有一个初步感知。
之后,追忆式提问:“司机是怎么说的?”帮助幼儿有意识地回顾故事对话,知道司机拒绝的理由和车辆的功能有关。我们希望幼儿的思考是有理有据的,而不是漫无目的、凭空乱猜。对警车角色对话的完整感受,也为幼儿猜测故事情节提供了线索。
2.观察图片,猜测人物对话
(1)播放消防车音效:“你们听,又来了一辆车,这是什么车?”
紧接着追问:“你从哪里猜出来?”
教师扮演安安并提问:“如果你是司机,你会怎么说?”
【评析】第二辆消防车:初次尝试角色对话。
幼儿园与消防队毗邻,11月份还有“消防车进幼儿园”活动。幼儿对消防车尤其感兴趣,平时他们也爱用漂浮棒作消防管,玩救火游戏。幼儿对消防车有着丰富的感性经验。播放音频,出示消防车图片,提问:“你听,来了什么车?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给予幼儿充分个性化表达的机会。紧接着提问:“如果你是司机,你会怎么说?” 帮助幼儿代入司机角色,初次尝试角色对话。
(2)直接出示快递车画面,引导幼儿自主观察:又来辆什么车?
幼儿尝试扮演快递车司机,在情境中回应安安的请求。
【评析】第三辆快递车:挑战独立建构对话。
快递车的功能指向比较单一,适合幼儿独立尝试自主建构对话内容。通过图片的暗示、同伴示范,鼓励幼儿将之前的故事经验进行迁移,表明态度并说明拒绝的原因。
用幼儿最了解的警车打开话题,通过最能激发幼儿表达欲的消防车深入主题,选择幼儿普遍认识的快递车独立建构对话。这里,教师支架逐步撤离。
3.扮演司机,借助游戏进行人物对话
(1)同时出示救护车、垃圾车、大卡的“小车”图片。邀请3位小司机上岗,并进行简单的车辆介绍。
第一遍:提问:“请问我可以上车?”幼儿代入各种车的司机角色回答。
第二遍:其余幼儿共同提问:“请问我们可以上车吗?”每辆车替换一个新司机进行回答。
【评析】个别扮演:情境中进行角色对话。
接下来的游戏环节是我们本次活动的亮点,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环节。幼儿是在实际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中学习,小班幼儿尤其需要真实的游戏情境。因此,我们用车辆图片和小椅子“变”出了三辆车,借助“方向盘”,创设了马路上开来三辆车的游戏情境。邀请个别幼儿扮演角色,在情境中进行角色对话。
(2)全体幼儿佩戴不同车辆胸牌,共同扮演司机角色。
幼儿佩戴车辆胸牌后,询问幼儿:“你们拿到胸牌后,先在心里想一想你是什么车?是做什么的呢?可不可以让安安上车呢?”
提问:“请问我可以上车吗?”幼儿代入各自的司机角色回答。
【评析】集体扮演:分层次地表达表现。
每位幼儿都希望有表达与体验游戏的机会。于是,我们通过提供简单的胸饰,让幼儿自主选择适合自身表达能力的车辆进行讲述。为了让幼儿体验成功与乐趣,我们鼓励幼儿拿到胸饰后,先看一看自己是什么车,帮助幼儿针对问题进行思考。
(三)游戏中面对问题冲突,并思索回答
1.新的认知冲突,引发幼儿讨论
遇到了那么多车,安安都没有坐上。安安还能上车吗?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来到了第三个环节。伴随着一陣喇叭声,公共汽车驶来了,幼儿一下子兴奋起来。有乘坐公交车经验的幼儿心想这回可以上车了。
提问:“一辆非常大的公共汽车开来了,我们可以上车吗?”
得到肯定的回复后,师幼共同进行搭车游戏。
提出新的问题,引发幼儿思考解决办法:“可是,我是去东山公园的公交车,不到青悦城,对不起,还是请你们下车吧。”
2.幼儿自主猜测故事结果
提问:“到底什么车才能把安安送到外婆家呢?”
幼儿和同伴共同讨论解决方法。
最后揭晓答案:“安安遇到了一辆出租车,被你们猜对了,安安终于上车了。”
3.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一起出行的搭车
代入安安角色,感谢幼儿的帮助。提问:“安安非常感谢我们,帮他上了车。想要邀请我们一起去外婆家。这回我们该做什么车去呢?”
幼儿上车,在游戏中师幼共同“搭车”前往目的地。
【评析】上车下车游戏:形成新的认知冲突,引发幼儿讨论。
在游戏情境下,通过师幼、幼幼共同合作扮演的方式,积累人物对话经验,并自然地迁移运用。本环节提供了每位幼儿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充分表达。幼儿在层层递进的对话扮演下,突破活动难点。教师扮演司机,邀请幼儿上车,将情节推至高潮。很快幼儿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这辆公交车居然不是去外婆家的,幼儿的已有经验受到挑战。原来公交车有自己的线路,需要根据线路判断是否能上车。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转折给故事增加了浓浓的趣味。
公交车不能上车,这不符合大部分幼儿坐车经验,会让他们产生认知冲突。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更生动地理解原来公交车有自己的线路,需要根据线路判断是否能上车。整个过程寓教于乐,趣味横生。
结局大猜想:经验总结,合理猜测结局。
“那到底什么车才能到外婆家呢?”最后一个问题需要幼儿梳理总结故事中习得的经验,进一步猜测。当然,猜测结局不是终点,关键在于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游戏离场:进一步了解出行搭车规则。
活动最后,创设“大家一起搭车”的情境,让幼儿在解决新问题时进一步理解搭车规则,并巧用游戏离场。
(四)活动延伸
将方向盘及新的车辆胸牌等材料投放至语言区、角色游戏区,供幼儿继续与同伴进行角色对话。
【评析】可实现同伴间的相互学习,也可成为同伴一起玩的媒介。让幼儿继续在游戏中相互欣赏,互相讲述,从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得有益经验,进一步体验角色对话的快乐。
四、教学思考与实践
活动中我们聚焦幼儿故事学习中 “运用和表现”的核心经验。幼儿通过一次次猜测情节,尝试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按照故事结构表达出来,并借助游戏再现角色对话。在教学过程和设计中,主要呈现了以下三个闪光点。
(一)来源生活,回归生活
“教育源于生活,生活融于教育。”生活中存在很多教育契机。关注幼儿的需求,基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对故事进行改编,让幼儿进入更真实的故事情境。本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回归幼儿的生活。作品中外婆家在青悦城,公交车是去东山公园的,呈现的问题和冲突都源于生活。最后环节又让幼儿将故事中习得的经验,运用到解决新的生活情境中。以幼儿为中心,从幼儿视角出发,让活动更受幼儿喜爱,激发幼儿源源不断的兴趣。秉承“寓教于游戏”的教育理念,借助环境、音效、游戏在鲜活的游戏过程中形成互动融合的学习场域,让幼儿在真实的游戏情境中,感受情节的发展与故事的趣味。
(二)情节重复,形式有趣
重复是小班幼儿喜欢的一种形式,贴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如果在简单重复中迸发出趣味,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绘本故事中人物对话结构相似,但表现形式生动、有趣、多样:从个体到小组,再到集体;从简单复述到在情境中尝试对话,再到游戏中代入角色表演。层层递进,趣味横生。梳理绘本情节,在多次游戏中进行人物对话,通过视、听、说、想不同方式感受故事,让幼儿在反复对话的过程中体会绘本的趣味与不同车辆的功能。利用猜测式、开放式语境帮助幼儿获得角色对话经验。以游戏的方式层层推进,出示不同车辆帮助幼儿理解人物的表达句式,为经验迁移做准备。教师对幼儿的引导不留痕迹,运用角色游戏巧妙地为幼儿搭建真实的学习场域。通过对故事中司机的扮演,幼儿进入故事情境大胆想象,亲身体验故事乐趣,自然而然地产生表达欲。
(三)全员对话,个性表达
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很难关注到每位幼儿的表达需求。但在活动中我们看到,教师考虑到每个幼儿的能力水平,创设一对一的师幼对话机会,用开放式语境营造幼儿想说、敢说的游戏氛围。对话让教师看到幼儿,表达让幼儿释放自我。关注幼儿个性化表达,不拘泥于模式。虽然幼儿的回应并非标准答案,但只要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理由,教师就会给予积极回应。正面有效的回应既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也能帮助幼儿更好地吸收当下习得的经验。尤其对小班幼儿来说,教师和同伴的鼓励可以为他们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帮助建立愉悦的游戏感受,让幼儿在《我可以上车吗?》绘本故事中收获属于自己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