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凤
导读: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一次重大转折。应科学做好幼小衔接,追随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聚焦身心准备、社会准备、生活准备、学习准备四个方面的关键素质,重视幼儿园和小学的携手共育,让幼儿园和小学从“相对独立”到“双向奔赴”,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指导思想
幼小衔接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一个自然而重要的阶段,指顺利实现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对幼儿的成长和未来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幼儿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习惯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课程以实地踏访小学为导线,立足幼儿立场,充分挖掘幼儿发展的可能性,创设具有挑战的物质和心理环境,激发幼儿潜在的学习能力和自主能力,唤醒幼儿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觉醒,让幼儿感到满足和自豪,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认可并接纳全新的自己,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憧憬和迎接小学生活,为步入小学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课程目标
1.建立积极的入学期待,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
2.初步了解小学生活,感受小学文化,希望成为一名小学生。
3.体验小学里丰富的活动,喜欢上小学。
三、课程内容
(一)畅想小学,建立入学期待
1.巧借绘本,链接入学经验。又是一年毕业季,对即将成为小学生的幼儿来说既充满期待,又充满好奇。我们充分利用绘本资源,在绘本区投放各类幼小衔接绘本,鼓励幼儿自主阅读、同伴互读、师幼共读,《小阿力的大学校》《我要上学啦》《同桌的阿达》《大头鱼上学记》等绘本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生活,领略不同于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让幼儿在阅读中向往小学,喜欢上小学,实现心理“软着陆”。
2.“访问”调查表,拓展新经验。《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以下简称《要点》)中指出:“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有上小学的愿望,是幼儿开启小学学习生活的情感动力,也是重要的入学心理准备。”一张“关于小学,我知道……”的调查表促使幼儿开启了对小学的探秘之旅。通过采访同小区的小学生哥哥姐姐、询问爸爸妈妈等家庭成员,鼓励幼儿与他人接触和交谈,为幼儿创设交往机会,让幼儿体验交往乐趣,从多个视角打通获取经验的途径,主动建构关于小学生活的经验。集体分享时,乐乐说:“小学的操场很大很大,还有足球场。”果果说:“姐姐告诉我,小学里有很多社团活动,可有趣了。”“小学有很多楼房,每一层有很多教室。”……幼儿畅所欲言,在交流分享中,丰富、拓展经验,进一步强化入学期待。
3.关注公众号,激发入学愿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资源的有效性,也是助力科学幼小衔接的粘合剂。教师鼓励家长关注“我未来的小学”微信公众号,和幼儿共同阅读“我未来小学”里的丰富活动,云端感受校园文化和环境,感知多姿多彩的小学生活,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于此同时,将家长共同邀请进幼小衔接的实践行动中,转变家长幼小衔接理念,让家长逐步认可和接纳幼小衔接的本质,真正向幼儿转身。
4.比较“大不同”,产生新经验。用思辨的视角比较幼儿园和小学生活的不同,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经验。幼儿基于调查获得关于小学的初步经验,集体讨论“幼儿园里有……,小学里没有……”。幼儿滔滔不绝:“幼儿园里有很多区域游戏,小学里没有。”“幼儿园中午可以睡床铺,小学只能趴在桌上休息。”“幼儿园一入园就有签到游戏,小学一入校是晨读活动。”通过倾听、比较,幼儿知道小学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都与幼儿园存在差异,帮助幼儿提前从心理上做好进入小学的准备。
(二)小学,我来啦
1.园、校联合共研,达成衔接共识。一份好的活动方案是课程前行的基石。活动前,园、校双方经过多次线上和线下的对话和碰撞,提纲挈领,共话衔接,双打达成坚持幼儿立场、着眼幼儿发展、相信幼儿能力的活动主旨,形成助力园、校双方幼儿成长发展的幼小衔接活动方案,以大班幼儿牵手同小区的小伙伴、结伴探秘小学校园、多方参与对话、课堂体验等多种创新形式,让立足幼儿的双向奔赴自然落地。
2.小、幼牵手,隔空互生情感。园、校双方梳理幼儿所在小区,确定同小区幼儿牵手名单。为了让双方幼儿顺利找到牵手小伙伴,教师与幼儿共同梳理、讨论问题“怎样才能找到哥哥姐姐?”。幼儿表示哥哥姐姐的班级、姓名等相关信息是关键线索。基于幼儿的想法,园、校双方共同设计双面身份证,一面是大班幼儿的相关信息,一面是一年级小学生的相关信息。幼儿在填自己的信息、获取他人信息的过程中,提升了自我认知,掌握了寻找他人的基本技能。
3.预设“寻伴”困难,遇见全新自我。自主寻找同小区的哥哥姐姐,这对大班幼儿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更是一种成长的表现,相信幼儿的力量能突破衔接的边界。谈话活动中,教师和幼儿提前预设困难,幼儿认为“可能会迷路”“可能找不到教室”“可能会找错人”等,提前做好面对困难的准备。针对解决办法,幼儿侃侃而谈,胸有成竹:“身份证上有信息,可以问一问小学里的老师。”“没关系,我们可以看班牌啊。”“可以和好朋友一起互相帮助。”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在困难面前自信勇敢,俨然具备一名小学生关键的心理素质。
4.实地踏访,挑战自我潜能。阿德勒在《幼儿的人格教育》中说:“一个新环境是对幼儿准备情况的一种考验。如果一个幼儿准备充分,他会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环境。如果他准备不足,那么新环境将会使他紧张不安,从而导致无能感。”来到小学,幼儿迫切寻找同小区的一年级哥哥姐姐,他们根据身份证信息,迈着匆忙自信的脚步,寻找牵手小伙伴。幼儿一路寻找教室班牌,一路自我鼓励。其中,有打气的声音“我行,我可以”,有兴奋的声音“找到了,一(2)班在这里”,也有互相帮助的声音“往前走,前面就是一(4)班”。沿途一路风景,幼儿挑战自我、突破自我、迎难而上,为进入小学奠定了积极的心理环境。对幼儿来说,短短的寻伴之旅是一段遇见美好、遇见成长的珍贵旅程。幼儿在真实的行动中产生相信自己的力量,也让成人坚信幼儿是有无限潜力、有能力的个体。
(三)探秘校园,我能行
1.结伴而行,共生互长。幼儿跨出了勇敢自信的第一步,都与同小区的哥哥姐姐牵手成功,接下来他们会如何探秘校园呢?为了让幼儿全方位了解小学的结构和方位,园、校双方经过多次对话,将小学的特色地点“明礼廊、乐耕园、大操场、气象台、圆形广场”设计成幼儿的闯关护照,幼儿可以踏着小脚丫打卡小学里的特色地点,每到一处均能获得校方的印章,象征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在携手探秘的过程中,幼儿的任务意识、挑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同时获得满满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2.探秘旅程,惊喜连连。探秘途中,小学生哥哥姐姐和大班幼儿手牵着手,一起挖土、播种、施肥,体验劳动乐趣;一起跳跃、投掷、奔跑,体验运动乐趣;一起观察、讨论气象站的用途和功能,哥哥姐姐主动向弟弟妹妹介绍小学里的活动,褪去初见面时的羞涩,一路欢歌笑语、一路互帮互助,一路共赴成长之约。整个探秘旅程,幼儿感受着小学校园的美丽,感叹小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在小学校园里留下了快乐的足迹,对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充满期待和向往。
(四)多方对话,携手陪跑
1.聚焦话题,齐发力。为构建科学适宜的幼小衔接工作体系,促使幼儿园、小学和家庭形成教育合作,营造齐心开展幼小衔接的良好氛围。幼儿园、家庭、学校三方聚焦话题“入小学,你准备好了吗?”同台交流对话。针对话题“基于各自立场,为幼小衔接做了哪些准备?”,大班教师以《要点》为蓝本,围绕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方面介绍幼小衔接的具体做法,将劳动、运动、阅读、学习、习惯等内容渗透进幼儿一日生活环节,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时间观念及社会交往能力。小学教师围绕《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树立衔接意识,转变幼儿被动适应学校的观念和做法,倾听幼儿的需要,了解幼儿的教育特点,理解和尊重新生的原有经验,关注个体差异,创设与幼儿园衔接的班级环境等,帮助幼儿建立对上小学的情感期待。大班家长充分认识到幼小衔接是学习兴趣、自主能力的培养,是内驱力的打造,感动于幼儿园和小学用科学先进的理念为幼儿打造根基,培塑品质。大班幼儿争先发言,纷纷表示:“上小学,我也准备好了!准时起床、按时到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收拾书包和文具、每天坚持阅读……”各方积极对话,在交流中明确各自职责,达成衔接共识。
2.幼儿困惑,齐探讨。为缓解大班幼儿的入学焦虑,聚焦幼儿进入小学的困惑,现场解答疑惑。“一个班上有几个老师?”“早上什么时候到学校?”“小学有午睡吗?”“早晨入校的第一件事情做什么?”等问题脱口而出,小学里的哥哥姐姐和教师一一解答,大班的弟弟妹妹们专注倾听,频频点头,豁然开朗。各方对话从幼儿本位出发,从家长困惑出发,从衔接过程的问题出发,用适宜、科学、连续的方式实现幼儿园与小学的顺利对接,为幼儿进入小学减缓衔接坡度,为科学的幼小衔接奠定良好基础。
(五)课堂体验,期待升级
大班幼儿初次体验小学课堂,他们充满好奇,在亲身感知和体验中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小学生哥哥姐姐和大班弟弟妹妹一起上队课《我为领巾添光彩》,触动幼儿柔软的心灵。课堂上,小学生讲述《王二小的故事》、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畅谈红领巾的意义,并表示将用实际行动为红领巾添光彩,对幼儿来说是文明礼仪之课,更是生命教育之课。大班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小学课堂的魅力,对上学和成为小学生有了更强烈的愿望,期待自己也能尽早戴上红领巾,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
幼小衔接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全过程,渗透在幼儿的各类活动中。要坚持以幼儿为本,真正着眼发展,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让每一位幼儿实现平稳过渡,主动、自信、快乐地融入小学生活,体现幼小衔接的独特价值和重要意义。
(六)回顾经历,感知成长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指出:“要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回园后,我鼓励幼儿把踏访小学的经历记录下来并进行集体分享。幼儿分享寻找同伴的经验、自己的所见所闻、克服困难的过程,在行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获得学习能力。
四、课程反思
(一)整全关键素质,做好全面的过渡准备
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内容紧密围绕《要点》中的关键素质,从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方面挖掘课程中的教育元素。幼儿在体验和探索中潜移默化地获得新的经验和能力,如在结伴探秘校园的过程中,幼儿从相互陌生到彼此熟悉,经历了“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好朋友”“我要勇敢一点”“我可以和哥哥姐姐成为好朋友”等自我建构的心理过程,建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幼儿自然而然习得交往经验和交友能力。
(二)立足幼儿立场, 创设有挑战的物质环境
社会是活教材,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场所,幼儿能在真实的场景中经历正在发生的事,具有生动性和深刻性。课程内容最大程度让幼儿放手行动,鼓励幼儿通过自主寻找同小区小学生,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任务,遇到困难自我克服,感受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对幼儿来说是宝贵的经历和体验。同时,幼儿能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获得新的自我认知,奠定健全的人格基础。
(三)相信幼儿的能力,奠定积极的心理环境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凡是幼儿能做的,让幼儿自己做;幼儿能想的,让幼儿自己想。充分相信幼儿的学习能力。大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做事能力,我们以参观小学为契机,鼓励幼儿尝试有挑战的任务,在做事中感到满足和自豪,在讨论、互助中提升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为进入小学奠定积极的心理环境。
(四)多方共同对话,实现和谐的家园共育场
幼小衔接工作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在课程实施中,我们把家长带进幼小衔接浪潮,提供幼儿、家长、学校、幼儿园同场对话的平台,聚焦问题,开展深入沟通,帮助家长转变幼小銜接理念,厘清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内容和方式,促使各方共同陪伴幼儿走过过渡期,最大程度发挥学校、幼儿园、家庭教育的合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