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月
【摘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各种课程资源,让教学内容更丰富,构筑高品质课堂。教师可以从日常事件、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和社会热点事件中汲取生活化资源,调动学生的体验,还可以从经典故事、古典诗词、民族节日中挖掘资源,促使学生将传统和创新结合在一起,还可以利用动画视频、微博论坛、数据分析等信息化资源,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让课堂学习互动与时俱进。这些方法都能构筑高品质的课堂,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资源;高品质课堂;小学道德与法治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资源要促使学生真正走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情境,要和课堂学习活动紧密联系,要具有开放性、生活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直接灌输各种知识,而要将生活中的事件、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都纳入到课堂教学中,让教学资源变得更加丰富,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意义的环境中更好地展开学习,进而构筑高品质的课堂。
一、生活化资源,调动体验认识
1.选取日常事件,普及法律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没有生活的教育是死教育,所以在构筑高品质课堂的时候,教师最先要引入的就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化资源,用这些资源促使学生调动体验和认识。教师可以选择生活中的事件,让学生展开探讨,分析其中是否包含着法律信息,继而起到普及法律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我们的公共生活》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资源,说说在超市、医院、电影院、博物馆等公共场所,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容易出现哪些纠纷,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展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件案例:“有一名老人在地铁上强制让一名年轻女子让座,对方不同意,老人就殴打了女子,你认为这件事情谁对谁错呢?”学生在讨论中认为,女子不让座,在道德上的确有问题,但是老人打人,这是违法行为,更加不应该。教师又展示了各个不同场景中的其他法律问题,让学生分析。在这样的案件分析中,学生围绕相关的法律问题展开讨论,认识到生活中不能离开法律,大家都要遵纪守法。
挖掘日常生活中的资源,有助于促使学生积累法律知识,认识到法律已经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中要注意遵法、守法。这样学生就能改善行为习惯,提升道德品质,能更自觉遵守各种法律法规。
2.抓取易犯错误,提高自我认知
小学生在生活中常常会犯各种错误,在思想品德方面也有一些模糊、不理解的地方。此时教师要把握住生活资源,抓住他们容易犯的错误,引导大家展开自我认知。学生可以围绕各种生活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思考,说说自己为什么会犯错,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改进自己。这样能让学生提升自我认识。
在学习《大家一起来合作》的时候,教师发现一名学生不愿意和大家沟通交流,展开合作活动,于是便抓住了学生生活中常常出现的这个问题,引导大家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事情是自己一个人很难独立完成,需要和同伴一起合作才能顺利完成。此外还要讨论如果同伴需要自己帮助,自己果断地拒绝了对方,这种行为是否有助于班集体的团结,会造成怎样的问题。在探讨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自私自利的表现,不利于班集体合作、共同进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该学生也尝试调整自己的行为,试着主动帮助同学,他们对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有了深入理解。
结合生活中的错误展开分析,这有助于学生发现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和直接批评相比,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消除抵触感,促使他们自觉认识到不足之处。同时这也能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变得生机勃勃,能让教学资源变得更丰富。
3.结合社会热点,明辨是非
在社会生活中,学生常常通过上网浏览、阅读报刊杂志等方式了解各种社会热点新闻。同时,学生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各种不同的观点,由于学生本人的思维能力还不强,所以很难甄别各种观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活动,尝试分辨是非对错,让他们明辨是非,提升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
在学习《弘扬优秀家风》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热点新闻展开探究讨论。如展示案例:“某家庭的老人去世了,家中儿女因为遗产的问题产生了纠纷。老大认为自己是长子,理当继承财产。但是二女儿却认为一直都是自己在照顾老人,应该由自己继承。对于这个问题,大家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呢?”学生从法律、人情这两个角度入手分析,首先认为应该遵照法律的规定,合理地分割遗产。其次,他们认识到每个家庭都要有良好的家风,不能因为家产问题而破坏了和谐,如果人人都有谦让之心,那么类似的家庭矛盾也不会出现,社会也会少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利用社会事件能让课堂教学资源变得更丰富,而且也能展现出更强的实效性,有助于促使学生展开深刻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讨,各自提出不同的观点,并在整合归纳中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文化性资源,实现创新发展
1.链接经典故事,认识自然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教师也可以将经典故事融入到课堂中,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得到启示,认识自然规律。
在学习《坚持才会有收获》的时候,教师给大家介绍了经典故事“铁杵成针”和“水滴石穿”,让大家认识到,有些事情看上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只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和毅力,其实是可以完成的。“铁杵成针”和“水滴石穿”看上去只是展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自然规律,但是如果联系到人的身上,也是同样成立的。学生反思自我,获得了更深刻的感悟,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坚持不懈,要避免被外物影响,只要有毅力,也能完成任务,收获成功。
教师可以从有趣的成语故事、民间传说中开发资源,将它们和分析自然规律结合在一起。这样能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具体形象的故事,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解,能让他们更清楚地理解各种自然规律。
2.撷取古典诗词,提升品行修养
古诗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们富有意境、词句优美,能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让他们提升品行修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了解古人的故事,体会古人对自然、社会、国家的深厚情感,这样就能促使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让大家提升道德品质。
在学习《当冲突发生》的时候,正好班级中有两名学生因为“谁占的桌子更多”这个问题发生了争执。教师讲述了历史故事,并展现了张英创作的诗歌:“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中能得到什么启迪。学生认识到:“人和人之间要和谐相处,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闹矛盾,相互争执。当出现冲突的时候,我们要冷静思考,想一下对方的优点,然后思考一下争吵会带来的后果,这样我们就能冷静下来,更和谐地和他人相处。”在学习中,学生的个人品德也随之得到提升,认识到该如何待人接物。
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深厚情感,体会到了亲情的温暖,也感受到了炽热的爱国情怀,体会到了古人坚贞不屈的精神情操。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我,找到差距,并提升自己的修养。
3.探究民族节日,丰润家国情怀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也是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多小学生对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如数家珍,但是对中国本民族节日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民族节日,体会蕴藏其中的家国情怀,从而激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
围绕《我们当地的风俗》展开主题探究的时候,教师引导大家结合“端午节”这个民俗节日展开探究,调查一下当地有哪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并思考能否从中得到启迪。如有学生提出:“在我们当地,端午节的时候都要赛龙舟,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教师又引导学生尝试溯源,说说屈原是怎样一个人,为何要在端午节的时候祭拜屈原。学生发现屈原是一个爱国人士,他投江自杀,也是为了以死明志,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他们体会到了蕴藏在节日中的家国情怀,激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民族节日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了解节日的来源,了解节日风俗的演变等。这些方法都能让学生得到心灵的觉醒,促使他们对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文化认同感,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养。
三、信息化资源,懂得与时俱进
1.动画视频类,生动真实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资源也是道德与法治课堂常用的资源。教师要构筑高品质的课堂,就要懂得与时俱进,利用信息化资源丰富课堂内容,设计创新的课堂沟通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对动画视频的兴趣,选择一些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将抽象的知识用具体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促使学生提升学习效果。
在学习《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时候,教师围绕日常生活中常出现的问题设置了动画课件,展现了在公共生活中常出现的矛盾,并引导大家思考该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如围绕交通法规这个问题,在动画课件中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式过马路”的场景,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该场景展开思考,说说这样做的问题是什么。有学生提出:“这样做容易造成车祸,是十分危险的事情。我们不应该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大家一起过马路就会安全,还是要遵守交通法规,这样才能构筑良好的公共秩序,确保大家的安全。”用视频能清晰地展现各种社会现象,更为直观,也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它们的危害性,视觉冲击更明显,印象更深刻。
利用动画视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使他们积极、自发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这样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2.微博论坛类,交流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常常使用微博、论坛等进行交流活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困惑都写到微博或论坛中,这样既能展现自己的学习风采,又能和同伴随时随地沟通交流,相互帮助,解决各种困扰,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在学习《我们爱和平》的时候,学生在网络搜索中发现不少人对“阿富汗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人认为中国应该要管,也有的人认为这事情和中国无关,我们不要牵涉其中。有学生对此问题感兴趣,于是便将相关的链接都发送到了论坛中,号召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在探讨中,学生整合了课堂学习中掌握的知识,认为中国反对强权政治,不称霸、不扩张,所以我们不会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但是,这不意味着中国就会置之不理,我们还是会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并号召大家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对照中国的外交行为,学生认为正好证明了这一点,这样他们就解决了问题。
网络技术具有共享性、交互性,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参与到沟通交流中。学生可以在微博论坛中上传参与实践活动的照片、视频,上传调查报告,和大家分享交流,也可以在遇到困扰的时候发出求助,和大家一起讨论。这样就构筑了线上线下多元互动的学习平台,能提升教学效果。
3.数据分析类,专题探究
网络具有海量数据,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围绕感兴趣的主题展开专题探究活动,利用网络搜集各种数据信息,然后再利用excel、access等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生成各种图表,方便观察对比,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能让教学形式变得更活泼,同时也能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
在学习《应对自然灾害》后,教师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展开搜索,了解一下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是什么,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时间、分布地点有什么规律,思考如何才能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围绕这个探究专题,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收集我国历年自然灾害的数据,并利用excel软件生成柱状图、线形图等,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如有学生结合表格进行总结归纳,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旱灾、台风、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和病虫害。其中台风主要出现在夏季,而且主要出现在沿海地区,旱灾主要出现在黄河流域,洪灾主要出现在长江流域。在此基础上,学生再结合自己的家乡进行分析,看看家乡主要应对哪种灾害,要采取什么措施。
利用网络搜集数据,利用分析软件处理数据,这样就能更好地重建、重组各种实践探索中获得的资料,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料更方便地展开实践探索活动,从而提升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开发高品质的课程资源,构筑高品质的课堂。如果能合理地、有创意地利用学生生活中寻常可见的各种资源,将它们转化为教学资源,那么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促使大家在活动中感受道德的力量,感悟法治的精神,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安宝珍,郭雨馨.“儿童哲学”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0(01).
[2]邬云礼.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课后强化[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