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与王褒及其他(下)

2022-04-29 22:37刘跃进
文史知识 2022年2期
关键词:庾信建德

刘跃进

二 王褒

王褒,字子渊,祖籍琅邪临沂,是南齐名臣王俭曾孙,祖父王骞,梁侍中、金紫光禄大夫、南昌安侯。父亲王规,梁侍中、左民尚书、南昌章侯,还与袁昂为儿女亲家。姑父萧子云是梁代著名作家、书法家(参《周书·赵文深传》:“及平江陵之后,王褒入关,贵游等翕然并学褒书。文深之书,遂被遐弃。文深惭恨,形于言色。后知好尚难反,亦攻习褒书,然竟无所成,转被讥议,谓之学步邯郸焉。至于碑牓,馀人犹莫之逮。王褒亦每推先之。宫殿楼阁,皆其迹也。”)。王褒家族并有重名于江左。《周书》本传载,王褒早年博学多才,起家秘书郎,转太子舍人,袭爵南昌县侯。萧绎在江陵称帝,王褒赴江陵,以旧交为忠武将军、南平内史、吏部尚书,侍中。江陵落陷,王褒作为战俘,与王克、刘瑴、宗懔、殷不害等数十人被带到长安,后以文才和门第受到重视,曾为太子少保,少司空。死在宜州任上。生平事迹见《周书》及《北史》。

王褒研究的焦点之一是其生卒年。《周书》本传仅云卒年六十四,不知卒于何年。曹道衡先生《关于王褒的生卒年问题》根据王褒《太子太保中都公陆逞碑铭》及庾信《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等文考证,陆逞是建德二年(573)五月十一日死,三年正月十日下葬,“这说明陆逞死时,王褒还能给他写碑,即使这篇碑文在三年正月陆逞下葬前即已写成,那么,王褒至少在二年下半年尚在。就算此文是他的绝笔,那应是建德二年底左右的事了。所以王褒的卒年可能性最大的还是建德三年;照六十四年上推,他当生于梁武帝天监十年(511)”(曹道衡《关于王褒的生卒年问题》,《中古文学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420—422页)。其父王规卒于梁武帝大同二年(536),时年四十五岁,王褒出生时,王规二十五岁。对此,牛贵琥提出异议。他根据《周书·庾信传》的记载,陈请王褒、庾信、殷不害等十数人还其旧国,“高祖唯放王克、殷不害等”。《南史·殷不害传》载此事在“太建七年自北还陈”。而太建七年是周武帝建德四年,“说明这一年王褒还在世,故建德三年之说难以成立”。他又根据《周书·王褒传》载王褒“出为宜州刺史,卒于位”的线索,考证王褒在建德五年穆提婆继任前为宜州刺史,从而考定王褒卒于周武帝建德五年,上推生于梁武帝天监十二年,与庾信同龄(参牛贵琥《王褒卒年及部分作品写作年代考》,《文献》1999年第2期,3—5页。但这个结论的得出,最重要的依据是王克、殷不害同在太建七年回南,而庾、王未归。事实恐非如此。陈请求十馀人回南,恐非一次,《周书》乃追述其事,故列在一起。事实上,王克是在梁绍泰时与沈炯同归南。殷不害则在太建七年。二人未同时归南)。清水凯夫先生也据《陈书·殷不害传》事实上否定建德三年之说,认为“王褒在建德四年七月以后去世是可靠的”。但卒于建德五年之说也有诸多矛盾之点,他的结论是:“王褒的卒年当为建德六年(577)。”(韩基国译《王褒传记与文学》,《六朝文学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89)陈洪先生认为生于梁武帝天监十六年,卒于周静帝大象二年(580)(陈洪《王褒生卒年小考》,《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王褒在梁时即以诗名,与诸文士并有唱和。《周书·王褒传》载:“褒曾作《燕歌行》,妙尽关塞寒苦之状,元帝及诸文士并和之,而竞为凄切之词。至此方验焉。”入北后,王褒的创作风格发生重要变化,代表作如《渡河北》等,充满故国之思。王褒还擅长作各类文章。《与周弘让书》是其代表作。《隋书·经籍志》著录《王褒集》二十一卷,久佚,《汉魏六朝集部珍本丛刊》收录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王司空集》一卷,有何绍基评点。又收录清人段朝端《王司空诗集注不分卷》初稿本和誊稿本两种。初稿本上册封面题:“佛影龛笺注周司空王褒集上”。下册封面题“习隐簃笺注王褒集下,光绪丙子(1876)夏五月,小异自署”。誊稿本卷首有《王氏世系图》,次《北史本传》《周书本传》《梁书本传》和《附录》(参刘明撰写的提要,《汉魏六朝集部珍本丛刊提要》,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0)。牛贵琥《王褒集校注》是今人整理的一部王褒诗文集注本,新华出版社1993年出版。

三 沈炯与刘璠

沈炯(502—561),字初明(一作礼明),吴兴武康人。少有隽才,为当时所重。释褐王国常侍,迁为尚书左民侍郎,出为吴令。侯景之难,吴郡太守袁君正入援京师,以炯监郡。京城陷,侯景将宋子仙据吴兴,欲委炯以书记之任。沈炯固辞以疾。宋子仙为王僧辩所败,僧辩素闻其名,征为幕僚,自是羽檄军书皆出于沈炯。萧绎即位江陵,征沈炯为给事黄门侍郎,领尚书左丞。

西魏平江陵,被俘至长安。沈炯恐以文才被留,闭门却扫,无所交接。时有文章,随即弃毁,不令流布。曾独行经过汉武通天台,作《经通天台奏汉武帝表》陈己思归之意。《陈书·沈炯传》载:“少日,便与王克等并获东归。”《资治通鉴》谓宇文泰放沈炯、王克南归在西魏恭帝三年(556)三月,则《经通天台奏汉武帝表》当作于年初。返梁后,沈炯作《归魂赋》。沈炯卒于天嘉二年(561)[《陈书·沈炯传》:“会王琳入寇大雷,留异拥据东境,……(沈炯)以疾卒于吴中,时年五十九。”据《陈书·文帝纪》:“王琳寇大雷”在永定三年(559)十一月,沈炯患病在560年前后,时年五十九岁,上推生于502年。参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沈炯卒年”条考,中华书局,2003,645页]。

《经通天台奏汉武帝表》收录在《陈书·沈炯传》:

臣闻乔山虽掩,鼎湖之灵可祠,有鲁既荒,大庭之迹无泯。伏惟陛下降德猗兰,纂灵丰谷。汉道既登,神仙可望,射之罘于海浦,礼日观而称功,横中流于汾河,指柏梁而高宴,何其乐也,岂不然欤!既而运属上仙,道穷晏驾,甲帐珠帘,一朝零落,茂陵玉椀,宛出人间,陵云故基,共原田而膴膴,别风馀址,对陵阜而茫茫,羁旅缧臣,能不落泪。昔承明既厌,严助东归,驷马可乘,长卿西返,恭闻故实,窃有愚心。黍稷非馨,敢忘徼福。但雀台之吊,空怆魏君,雍丘之祠,未光夏后,瞻仰烟霞,伏增凄恋。(《陈书》脱后六句,据《南史》补)

《归魂赋》篇幅较长,收在《艺文类聚》七十九,又二七题作《魂归赋》,其中有“嗟五十之逾年,忽流离于凶忒”之语。沈炯在北方滞留一年多,这两篇作年与这段经历有关。陈寅恪先生《读〈哀江南赋〉》推断,沈炯的《归魂赋》可能对庾信创作《哀江南赋》有影响。(参《金明馆丛稿初编》中《读〈哀江南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又参陈庆元《羁旅缧臣的奇特表文—沈炯及其〈经通天台奏汉武帝表〉》,《中古文学论稿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刘璠(510—568),字宝义,沛国沛人。六世祖敏,以永嘉丧乱,徙居广陵。梁天监初,为著作郎。年十七,为上黄侯萧晔所器重。后随晔在淮南。宜丰侯萧循(《北史》作“萧脩”)出为北徐州刺史,即请为其轻车府主簿,兼记室参军。侯景叛梁,刘璠喟然赋诗以见志。其末章曰:“随会平王室,夷吾匡霸功。虚薄无时用,徒然慕昔风。”(《周书·刘璠传》)萧绎在江陵称帝,授刘璠为树功将军、镇西府谘议参军。及武陵王萧纪在成都称帝,命刘璠为中书侍郎。萧循为益州刺史,命刘璠为循府长史,加蜀郡太守。萧循在汉中与萧纪笺,及答萧绎书、移襄阳文等,均为刘璠辞。西魏平南郑,遂与萧循降,被掠至长安。后宇文泰许萧循南归。萧循求与刘璠同行,宇文泰不许,刘璠忧伤不已,“尝卧疾居家,对雪兴感,乃作《雪赋》以遂志”。赋曰:

天地否闭,凝而成雪。应乎玄冬之辰,在于冱寒之节。苍云暮同,严风晓别。散乱徘徊,雰霏皎洁。违朝阳之暄煦,就陵阴之惨烈。若乃雪山峙于流沙之右,雪宫建于碣石之东。混二仪而并色,覆万有而皆空。埋没河山之上,笼罩寰宇之中。日驭潜于濛氾,地险失于华、嵩。既夺朱而成素,实矫异而为同。始飘飖而稍落,遂纷糅而无穷。萦回兮琐散,暠皓兮溟濛。绥绥兮飒飒,瀌瀌兮沨沨。因高兮累仞,藉少兮成丰。晓分光而映净,夜合影而通胧。似北荒之明月,若西昆之阆风。尔乃凭集异区,遭随所适。遇物沦形,触途湮迹。何净秽之可分,岂高卑之能择。体不常消,质无定白。深谷夏凝,小山春积。偶仙宫而为绛,值河滨而成赤。广则弥纶而交四海,小则淅沥而缘间隙。浅则不过二寸,大则平地一尺。乃为五谷之精,寔长众川之魄。大壑所以朝宗,洪波资其消释。家有赵王之璧,人聚汉帝之金。既藏牛而没马,又冰木而凋林。已堕白登之指,实怆黄竹之心。楚客埋魂于树里,汉使迁饥于海阴。毙云中之狡兽,落海上之惊禽。庚辰有七尺之厚,甲子有一丈之深。无复垂霙与云合,唯有变白作泥沉。

本为白雪唱,翻作《白头吟》。吟曰:昔从天山来,忽与狂风阅。遡河阴而散漫,望衡阳而委绝。朝朝自消尽,夜夜空凝结。徒云雪之可赋,竟何赋之能雪。(《周书·刘璠传》)

在长安,刘璠与庾信等有唱和。庾信有《预麟趾殿校书和刘仪同》(刘仪同、倪璠《庾子山年谱》以为是刘臻。非是。刘臻为仪同三司在隋文帝杨坚受禅之后。此诗当作于周明帝命学士校书时,刘仪同疑为刘璠。据《周书·刘璠传》,宇文泰时,刘璠迁黄门侍郎、仪同三司。刘臻为仪同时,宇文逌已被害,宇文逌无从以“仪同”称刘臻)。他们有着相同的经历和相近的情感。因此,刘璠《雪赋》与沈炯《归魂赋》、庾信《哀江南赋》、颜之推《观我生赋》等作品一样,可称为乡关之思的代表。

刘璠晚年在羌地生活多年。妻子并随羌俗,食麦衣皮,始终不改。天和三年(568)卒,享年五十九。《隋书·经籍志》著录魏秘书郎刘璠撰《毛诗义》四卷、《毛诗笺传是非》二卷,刘璠撰《梁典》三十卷。另有文集二十卷。(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庾信建德
Gratitude for the Source of Benefit
尺子在量人的时候别忘了量己
宿建德江
建德五星
宿建德江
220kV电流互感器故障分析及处理
庾信的“小园”之思
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渔舟唱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