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淑丽
摘要:作为能够生动“讲故事”的报道方式,深度报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遭到重创。曾经风光的报纸、杂志、广播现如今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相比之下,微博、自媒体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如日中天。记者不愿采写长篇的细节故事报道,读者没有耐心读完长篇报道等现象都使深度报道在新媒体环境下不得不走上转型的道路。深度报道本身是传统媒体最常用的报道形式。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深度报道的转型依旧需要较长发展周期。本文分析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发展的现实困境,并分析其转型发展的路径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转型
新媒体的到来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只需登录网络就可以获得任何想要的最新资讯。信息获取方式改变的背后,是传统纸媒不可避免地下滑。然而,纸媒深度报道的衰退并非意味着深度报道社会价值的缩减。复杂的传播环境下,具备深度和广度的内容显得尤为珍贵。新媒体时代,纸媒深度报道不会就此沉沦,只要找到行之有效的营利模式与运作机制,纸媒深度报道必将再次崛起,成为新媒体时代中一支强有力的力量。
一、深度报道概述
(一)深度报道的定义
深度报道相比普通简单新闻报道更具有深度和广度,能够深入挖掘事件本身内涵。国内学者对深度报道的概念意见不一,深度报道不只单是一种形式,还可以分为组合报道、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深度报道通常是像讲故事一样在展现一个新闻事件,是在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1]。深度报道能够展示诸多报道事件的细节信息,还能清楚地揭示事件的原委,广受读者喜爱。正是因为读者对深度报道的需求大,才导致深度报道的发展和盛行。
(二)深度报道的特点
1.时效性较低
深度报道的特点主要在于“深”,深入问题本身、进行深刻分析。记者一旦需要进行深入采访并且深度挖掘和写作,就需要比普通新闻用时更长。在采访活动中,深度报道记者需要完整采访当事人和整个事件,不断挖掘深度信息。有些时候可能还不止采访一个对象。记者收集到采访信息后,还需要整理采访信息,对挖掘出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在深度报道新闻稿成形后,记者和编辑需要严谨审核,因为深度报道一般是社会重大事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较大,所以记者和编辑要在平时审核的基础上反复核对推敲,以免语言、信息等出现错误造成无法弥补的影响,但这也导致深度报道的新闻时效性大幅降低。
2.深度报道对记者素质要求较高
深度报道的高质量开展需要新闻工作者获得选题时就谨慎地核实信源的真实性,不仅要评估其新闻价值,更要核对其真实性以及对该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做大致的预估。记者不仅要有新闻专业知识,还要有其他方面的知识来辅助深度报道的采访。在采访准备阶段,也要比其他采访准备更充分,整个事件的背景要提前了解,并列出一个完整的采访提纲,以便后期采访时能够更完整、缜密[2]。
在采访过程中,深度报道记者要深度调查,挖出事件真相,这很考验记者的临场发挥能力。因为采访时间较长,受访者可能会出现偏离主题、答非所问等情况,记者需要时刻做到引导工作,以便在采访中挖掘出新闻事实。
采访结束后,记者需要将采访资料汇总分类,可能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涉及的法律知识需要查询法律条文,经济知识需要查询经济学资料。
在写新闻稿的过程中不能夹杂个人情感,要保持中立的态度。在叙事的过程中也要把握好受众的情绪,将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最大限度地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例如,获得第30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深度报道作品《屹立在喀喇昆仑之巅》,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到高原上进行采访、实地勘察,为了报道的真实性和报道情节的丰富,记者在极度缺氧的情况下同战士一起站岗、一起生活,展示了生命禁区里我军战士坚韧不拔的意志,同时对记者自身也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3.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较大
深度报道在从选题开始就具有一定的严肃性,选题一般都是社会大众比较关注,或者刊登后会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例如,2010年3月17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围剿地沟油》一文,从此“地沟油”被大众所熟知。这一篇新闻报道的刊发使大众开始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直到今天,“地沟油”事件已经过去十多年,但它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所遗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食品安全。所以,一篇成功的深度报道所产生的影响是会一直存在的。
二、新媒体时代下深度报道受到冲击的原因
(一)碎片化阅读盛行
新媒体快速发展,诞生了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受众在这些平台中能够获取简短、精悍的消息,久而久之就失去了阅读长新闻的兴趣。人们已经养成了在碎片化时间获得“短平快”新闻内容。读者在快节奏时代更追求于新闻事件是什么,而不想再去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官方媒体近些年也开始运营短视频、微信公众号平台。许多新闻直接以简短的视频或文字发布出来,新闻的即时性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新媒体平台上的文章很多深度不足,讲述只是浮于事件的表面。除了官方媒体,这些年自媒体也比较盛行。各种自媒体自采新闻发布能够满足受众日常新闻需求。受众在空闲时间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新闻信息,不需要再用完整的时间阅读长篇的新闻报道。深度报道的地位日渐下滑,与人们阅读习惯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3]。
(二)深度报道记者稀少
深度报道对记者具有较高要求,所以愿意去做报道时间跨度长、采写繁冗的深度报道的记者不多。再加上近些年传统纸媒为了生存开始压缩报道成本,减少了深度报道记者数量,许多曾经的深度报道记者离开了一线。不仅如此,深度报道记者可能还需要去卧底调查,不仅要明察还要暗访,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人身安全可能得不到保证。
(三)纸媒地位下降
新媒体盛行下,不少纸媒的经营非常困难,小规模的纸媒相继关停,大型纸媒也通过缩紧开支、精简部门来维持生计。如今纸媒基本都已经走上转型的道路,相继建立起新媒体账号,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都已经运营起来。
(四)深度报道自身模式变化
当今网络环境下,许多平台发文有字数限制。网络平台上大多是新闻图片和视频,很少用大段文字来描述新闻信息。基于新媒体的深度报道大多是在罗列采访所得到的内容,没有引人深思的语言,很难给读者以思考,失去了深度报道原本的意义。除此以外,新媒体中的深度报道选题也应该有一定的选择,当今人们生活压力变大,在网络中多追求娱乐和乐趣,若都是死板的新闻选题,自然很难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标题不够吸引读者
网络上的新闻多是标题为一个新闻的链接,点击标题才能看到全部新闻内容,但是有些记者或者编辑在制作新闻标题时习惯用简洁的语言,读者在看到新闻标题后就已经知道了新闻的大概内容,而不会点开阅读后面的具体内容[4]。这一类的新闻标题适合应用在普通的新闻报道中,但是在深度报道中使用简洁直白的标题,就会降低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
三、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转型的措施
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人们获取新闻消息的途径也变得越来越多。一篇内容丰富、语言风趣的深度报道一定是读者喜闻乐见的,也能够提高深度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想要使深度报道这种报道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下成功转型,就要结合网络的特点,发挥网络传播的积极作用。
(一)创新形式,丰富内容
在新闻媒体中,始终要遵循“内容为王”的原则。新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中内容也是重中之重,从选题到最后成篇都要注重新闻内容。在选题时,应多选择适应当下时代背景的,多方面收集资料以辅助采访工作。在采访中也要不断挖掘新的新闻价值点,这样才能使后期的新闻写作能够尽可能地吸引读者。因为新媒体时代报道内容多以短篇为主,所以在深度报道时要有所删减,只留下关键部分,分清主次,多描写主要环节,少一些次要故事。多用细节描写,用细节来打动读者。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加入视频元素,在采访的时候拍摄一些视频片段,之后融合到深度报道中。
(二)多与读者互动接收反馈
在Web2.0 时代,网络用户开始创造内容。受众与媒体已经不再是相隔两端,以微博为例,在媒体发布新闻后,会有大量用户在评论区进行评论。这就形成了受众与媒体相互交流的局面,能够促进二者的紧密互动。读者在阅读深度报道时所产生的疑惑能及时得到解答,其阅读兴趣也就随之而来。
不仅如此,媒体也可以根据读者的反馈和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评论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不可或缺的环节,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启后台留言、评论区投票等,读者在评论区可以畅所欲言,更方便表达民意[5]。
(三)记者需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
深度报道需要记者有深度的知识储备,在新媒体中,深度报道不只局限于文字,还有图片动画视频,尤其是视频。相对于大段的文字,人们更容易接受新闻短视频。这就要求记者要能写、能拍、能剪,在采访的过程中既能完成采访任务,又能拍摄一些细节镜头作为视频的深度报道。不管传播形式如何变化,新闻内容永远都是传播中的重点。专业的新闻人才能写出专业的新闻报道,所以深度报道记者本领要过硬、政治素养要高、思想境界要深。
(四)各传播平台联动
大部分纸媒在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后已经建立起新媒体平台账号,如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客户端、抖音、微博等,这样可以将文字发布在这些新媒体平台上。如此,深度报道的传播范围就变得更广,多个新媒体平台进行联动,传播效果将会大幅增加。互联网正在催生新的传播方式,深度报道要想成功转型,就要搭上互联网发展的快车。
(五)引导受众提高分辨能力
新媒体下放低了创作门槛,太多自媒体一涌而入,个别自媒体不遵守新闻发布的相关规定,向受众提供虚假信息。他们不仅以与原文不符的标题来吸引受众,还编辑虚假新闻来博取关注量和点击量。这就要求媒体要引导受众增强分辨能力,通过新媒体平台评论区等与受众互动,引导正确的舆论。通过平时的新闻发布引导受众不再轻信“标题党”,在看到新闻的时候能够想到去核实新闻信息,涉及意识形态问题时不要盲目转发评论,而是要去核实新闻的真实性,提高辨别能力。
(六)合理利用资源
如今互联网信息技术在迅猛发展,更多新兴技术也正在被人们所发掘,这些在深度报道上也可以酌情应用。例如,制作H5,通过画面、文字、音视频的结合,编辑出一篇适应新媒体环境的深度报道。还可以制作超链接,将有关内容的扩充放在超链接里,减少深度报道的篇幅。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发文迅速,不受空间、时间等其他因素的限制。发布在不同平台的同一篇报道,可以用不同的文风和标题,以符合不同传播平台的特点。总体来说,就是要利用一切新技术,使新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以新的面貌展现给读者,成功完成转型发展。
(七)国家要加大监管力度
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任何人都能在网络上发布新闻,这样就导致新闻的真实性有待考证,有些没有资质的媒体或者营销号就发布假新闻制造舆论和恐慌,以提高其传播度,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一些自媒体也会发布一些歪曲事实的新闻报道,长篇大论却言之无物,抓住当下热点来撰写一些没有价值的文章蹭热点、博人眼球。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自媒体的监管力度,提高自媒体发布新闻的门槛,以免一些虚假新闻消耗读者的阅读兴趣,阻碍深度报道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型发展。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转型迫在眉睫。无论是曾经纸媒风光的时代,还是现在新媒体盛行的时代,深度报道都是不可被替代的,新媒体也给深度报道提供了一个新的传播渠道,借由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深度报道也能搭上此东风,与新媒体技术进行融合,产生更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深度报道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型,离不开受众支持、媒体的变革、社会的监督,深度报道的记者也要在此洪流中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实现深度报道的新闻价值。新媒体时代下,作为纸质载体的报纸、杂志的发行数量可能会越来越少,但纸媒必然存在下去,纸媒深度报道也同样如此。当前,我国传统纸媒存在信息获取方式变迁、人才流失、报道空间缩减等问题。纸媒深度报道想要重获新生,就必须适应并借助于新媒体环境,继续扩大自身的内容优势,同时运用新媒体渠道摆脱困境。
参考文献:
[1] 段小宝.网络深度报道发展中的问题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6.
[2] 李霞.探索利用微博优势进行强深度报道的有效方式[J].今传媒,2014(6):120-121.
[3] 周怡.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的现状与生存转型思考[J].出版广角,2016(4):71-72.
[4] 邹学麟.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深度报道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66-68.
[5] 华进,蒙冬明.论网络深度报道的叙事策略及叙事功能[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