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面丽人与烘托想象

2022-04-29 00:44张宏生
文史知识 2022年2期
关键词:首诗杜甫苏轼

张宏生

在诗歌创作方面,苏轼有着好奇和好胜的性格,往往对前人涉及过的题材、体式、风格深有兴趣,或有所挑战,或有所调整,总之都是希望写出自己的特色。《续丽人行》就是一篇这样的作品。诗如下:

深宫无人春日长,沉香亭北百花香。美人睡起薄梳洗,燕舞莺啼空断肠。画工欲画无穷意,背立东风初破睡。若教回首却嫣然,阳城下蔡俱风靡。杜陵饥客眼长寒,蹇驴破帽随金鞍。隔花临水时一见,只许腰肢背后看。心醉归来茅屋底,方信人间有西子。君不见孟光举案与眉齐,何曾背面伤春啼。

这首诗有小序:“李仲谋家有周昉画背面欠伸内人,极精,戏作此诗。”说明是一首读画之作。周昉是唐代名画家,李仲谋应是苏轼的友人。苏轼在李家欣赏到一幅画,上面画的是一个背面打哈欠、伸懒腰的宫女,不禁想起杜甫著名的《丽人行》,于是调动想象,将这个宫女和杨家姊妹联系在一起,写了这首诗。

诗以一般的宫怨型写法开始。沉香亭在唐兴庆宫内,系玄宗用进贡的沉香所建,玄宗曾和杨贵妃在此赏花,召李白赋诗,这就是著名的《清平调》三首,中有“名花倾国两相欢”“一枝红艳露凝香”等句,说明苏轼写作时心里有李白之作,也点出应该和唐玄宗、杨贵妃有关。但当年与杨贵妃相映成辉的百花,在这里却对比出了另外的风貌。第一句确定了基调:不仅是“深宫”,而且是“无人”,独自幽居,充满寂寞,因此就备感时间漫长,又不仅是作为自然现象的“春日迟迟”(《诗经·豳风·七月》)而已。薄梳洗,指薄施脂粉,意为无心梳妆打扮。这一句含暗示,令人想起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由于这样的心态,看到燕舞,听到莺啼,就只觉得伤心。以上是写其寂寞,下面则写其美丽。所谓美丽,就是画家要表现的“无穷意”,而古人往往认为女子刚刚睡醒的情态非常美,如白居易《长恨歌》:“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欧阳修《渔家傲》:“十月小春梅蕊绽。红炉画阁新装遍。锦帐美人贪睡暖。羞起晚。玉壶一夜冰澌满。”何以见得这是个美人呢?苏轼用“东风”来形容,“东风”是“东风面”的简称,也就是“春风面”,语出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用汉昭帝通过毛延寿的画图来判断王昭君容貌事,来写此美人之美,也巧妙地把两张图联系起来了。但这个美人展示的却是背面。既然是背面,怎么知道相貌姣美呢?作者用了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的写法,赋中东邻女的美貌是“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阳城、下蔡都是楚国城市名。所谓风靡,就是全城的人都为之倾倒。作品是题画,因此可以这样写出作者的所见所感。但这首诗题为《续丽人行》,而《丽人行》是杜甫的名篇,二者必须有所关联,于是就又从杜甫的角度去写。《丽人行》是从杜甫的眼中看到的杨氏兄妹的骄奢淫逸,所以《续丽人行》也采取这个角度,只是苏轼为杜甫设置了另外一个场景。在《丽人行》中,杜甫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无论是写容貌,如“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还是写服饰,如“翠微匎叶垂鬓唇”“珠压腰衱稳称身”,都是只能靠近才能看清楚的,但是,苏轼认为,以杜甫当时的处境,他无法靠得这么近。什么处境呢?就是“杜陵饥客眼长寒,蹇驴破帽随金鞍”。两句出自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所以,杜甫只能远观,不仅是远观,而且只看到了一个背面。就是这个背面,让杜甫赞叹不已:“心醉归来茅屋底,方信人间有西子。”但是,苏轼真的是像有些论者所说的,在这里是对杜甫有所调侃吗?那真是小觑了苏轼。在苏轼心目中,杜甫是一个什么地位呢?其《书吴道子画后》有这样一段论述:“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这个被赋予诗坛“集大成”桂冠的诗人,出现在诗里,有其深意。中唐诗人王建以善写新乐府而知名,其著名的《宫词》中有一首:“树头树尾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教人错恨五更风。”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苏轼的意思。这位美人,幽居深宫,虽然美丽,却遭冷遇。冷遇的原因,固然可能是和杨氏姊妹争宠而失败(或者暗示着梅妃),不免使人同情,但是,如果仅仅写到这一层,那就是落入了一般宫怨诗的老套。所以,苏轼要搬出他所崇敬的杜甫来发表见解,这就是全诗的最后两句:“君不见孟光举案与眉齐,何曾背面伤春啼。”《后汉书·梁鸿传》:“(梁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这个典故一向用来形容夫妻的互敬互爱。诗中的这个美人确实有西施般的姿色,但是,她得到真正的幸福了吗?《红楼梦》中林黛玉写有《五美吟》,其中咏西施一首说:“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虽然指向有所不同,但羡慕普通女子能够安稳过着平常生活而终老的思路是一样的。在杜甫看来,宫廷争斗中的胜利者如杨贵妃,固然是应该批判的对象(当然也有怜悯);而宫廷争斗中的失败者,杜甫一方面为之悲悯,另一方面未尝不有所反思。这才是杜甫的境界,或者说,这才是苏轼心目中杜甫的境界。

苏轼的这首诗对杜甫原诗既有呼应,又有发展,创造了较为复杂的意蕴,体现了苏轼特定的思想感情,已如上述,而在表现方法上,也有可说者。

如上所述,苏轼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好奇和好胜的性格特征,他发现了前人的探索之后,往往就会加以回应,并努力写出自己的新意。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欧阳修任颍州太守时,曾汇集宾客,以“禁体物语”作咏雪诗,多用侧面描写,渲染烘托之法,成就一段佳话。苏轼对此非常感兴趣,不仅亦步亦趋,模仿一首,而且变本加厉,几乎完全一空依傍,创作难度,更甚于其师,也成就了一段“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佳话。

这种特定的创作方法,无疑是苏轼所深深喜爱的,在这首诗中也明显体现出来。

苏轼对诗与画的关系一向感兴趣,他不仅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提出诗画合一论,而且对于诗画相通的具体表现手法,也有独特的认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之一)在他看来,无论是画还是诗,都要提供想象的空间,为了这个目的,哪怕对传形有所忽略,也是可行的。

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对周昉的这幅背面美人图深感兴趣,周氏的这种表现手法,正和他的某种追求合拍,而且,也正是这种背面美人,创造了“无穷意”,可以让观者驰骋想象。所以他要用诗歌的形式再加以书写。

苏轼的学问大,在作品中,他几乎是信手拈来,就把一些典故糅合在一起。其中,值得特别提出的是他对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的使用,即“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事实上,从全篇背面美人的立意来说,还是更多地承接着宋赋的脉络。这篇赋写登徒子向楚王告状,说宋玉好色。宋玉说这是诬陷。就此,他展开了一段铺叙,说天下最美的女子都在楚国,楚国最美的女子都在我的家乡,而家乡最美的女子就住在我的隔壁。隔壁这个女子喜欢我,一连三年,每天都趴在墙头看我,可我毫不动心。那么这个女子是怎样的美呢?“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完全不涉及正面描写,而是设置一些条件,付诸读者的想象,而这些条件又对每一个读者都是开放的空间,心中的美人是什么类型,都可以之坐实。这和周昉画背面美人的意图是一样的。而苏轼敏感地注意到前人的这些探索,虽言“戏作”,实则很是认真。他一贯喜欢将不同的文艺部类放在一起考虑,互相交叉,加以探索。这篇作品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北宋诗人韩驹有诗云:“睡起昭阳暗淡妆,不知缘底背斜阳,若教转盼一回首,三十六宫无粉光。”这首诗,厉鹗《宋诗纪事》题为《题李伯时画背面仕女》。韩驹(1080—1135),字子苍,号牟阳,陵阳仙井(今四川井研)人。韩驹曾学苏轼作诗,尤其受到苏辙的赏识,也服膺江西诗派的主张,可算作江西诗派的重要成员之一,曾季狸《艇斋诗话》所提到的江西诗派中的几个重要人物就有他:“后山(陈师道)论诗说换骨,东湖(徐俯)论诗说中的,东莱(吕本中)论诗说活法,子苍论诗说饱参。”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北宋舒州(今安徽桐城)人。“画背面仕女”,或许是和周昉暗合,但韩驹所题的这首诗,却明显是模仿苏轼,但又“不及东坡之伟丽”(《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四)。南宋的王十朋在《陈郎中赠韩子苍集》中称赞韩驹的诗:“非坡(苏东坡)非谷(黄山谷)自一家。”但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到他很关注苏轼诗作的创造性,在学苏上下过一定的功夫。

(作者单位:香港浸会大学)

猜你喜欢
首诗杜甫苏轼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