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晓莉
摘 要: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美感和审美能力的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教育能够激发初中生的审美意识,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初中;美育;美育活动;美术课堂
一、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美术课堂的认识过于片面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部分学校将重心放在考试科目上,对于美术等不参与升学考试的科目过于轻视。在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部分学校虽然开设了美术课程,但多被占用为自习课,让学生复习考试相关科目,或者仅教授学生有限的美术知识。哪怕是在进行美术知识传授时,教师也是照本宣科,根本没有对美术知识的拓展进行深度升华。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获得美的感悟,感受美的魅力。
(二)缺乏教学设备设施,教师专业能力尚待提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校的美术课只是摆设,并没有在美术设备设施上进行大量的投入。再加上少数学校对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没有做出相应的要求,学生现有的美术老师甚至并非专业美术院校毕业,而是由其他教学科目教师代为上课,长此以往,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也会使学生忽略美术课程的重要性。
二、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实施美育活动的途径
(一)加强课堂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在课堂学习中将兴趣转变为学习的动力,并长久地坚持学习美术。
比如在《色彩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观察美,体会生活中的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准备一组色彩丰富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描述自己在看到这组图片时的心情。通过教师的引导,告知学生们生活中的色彩不仅可以带来视觉上的放松,也可以触动心灵,感受到美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美术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来表达情感,抒发情绪。当学生有了这种想法,就可以借助美术表达内心的感受,强化自身美术学习兴趣。
(二)活跃课堂氛围,创建生动的美术课堂
新课程理念倡导要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学会思考、消化学到的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重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只有课堂氛围活跃,才能构建出生动的美术课堂。
比如在《装饰画》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装饰画的照片,并让学生分组讨论适合摆放装饰画的位置。以小组开展讨论,再让小组代表表达本小组意见。然而在多数情况下,虽然学生的想法千奇古怪,但是教师多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表达看法,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这样只会让课堂教学氛围逐步走向枯燥。因此,教师需要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自己在一旁引导,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也能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表达自己,进而发现美,获得美的感受。
(三)进行实践教学,提高美的创造力
要想将美育落实到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初中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还要提高其艺术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围绕当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练习,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性,使其使用绘画、泥塑、雕刻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比如在《黑板报与墙报设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完成对“黑板报”“墙报”等基础内容的讲解后,组织学生在课上自行创作黑板报和墙报。在创作过程中,同学们先对黑板报和墙报的草图进行勾勒。有的学生通过绘画,将自己喜欢的元素,比如文字元素、建筑元素、植物元素等绘制在了黑板报和墙报上。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们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展,美术综合素养得到了综合发展。
(四)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审美情感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可将互联网、投影仪等教学手段应用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拓展教学内容,以此扩宽学生的美术学习视野,使其能够欣赏不同形式的“美”,以此来增强其美的感受。
比如在《中国工艺美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互联网上查找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民间艺术资源,比如泥塑、剪纸、版刻、皮影等。在欣赏民间艺术资源时,同学们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美”,大到建筑物的造型,小到个人使用的杯子等器具,都体现着各色各样的造型和色彩。同时,在剪纸、版刻练习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同学们将生活中的审美情趣体现在作品中,增强其对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的向往感和追求感,实现丰富其审美情感的教学目标。
(五)促进美术教育生活化
美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通过美术课程培养学生的美育素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进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养成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良好品质,这不但是美育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课程教育中,教师可以提炼学生的生活元素,将生活元素与美术课程结合起来,通过美术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欣赏探索。例如在学习“幼儿园环境美化”这一节知识点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入幼儿园进行观察,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哪个角度的幼儿园看起来最美,幼儿园的哪个角落需要进行美化,这样的方式不但能够使学生深入生活进行实践,也能够在美术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
(六)借助问题讨论,提升审美能力
在美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讨论的方法,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整个美术学习过程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本节课中所学习到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探究。
例如在学习《色彩的应用》这一节课时,我们可以发现色彩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学习本节课之前教师就可以提问学生,生活中的色彩有哪些呢?在日常生活当中服饰上是有较多色彩的,它充满了艺术气息,那么学生们就可以讲解一下在服饰中的色彩搭配。学生们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了解色彩,更加强调的是一个“色”,色彩是多变的,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当中的色彩搭配,以此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结语
初中阶段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这一阶段,学生不仅要接受各种知识的学习,也开始形成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视这一阶段各学科的教学工作,是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帮助学生抵抗负面情绪的主要方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通过正面引导,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到美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要认真分析美术教材中的学科知识,明确教学目标,弄清教学重难点。教师还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氛围活跃、生动,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此环境中欣赏美、感受美的魅力,并善于去发现美的存在、美的无处不在。
(责任编辑:汪旦旦)
参考文献:
[1] 王美霞. 初中美术教育中美育渗透的有效性研究[J]. 美术艺术研究,2020(07):131.
[2] 韦绍波. 美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方法研究[J]. 文渊(小学版),2020(09):864.
[3] 饶丹. 初中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 新课程,2020(05):105.
[4] 王秀琴. 初中美术教学中美育教育的渗透思考[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5):113-114.
[5] 韩朔. 试论如何在美术教学中真正实施美育[J].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S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