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亚婕
在20世纪50年代,媒介“先驱”麦克卢汉在论断新旧媒介更替的同时,提出了“媒介是人的延伸”“冷热媒介”“媒介即讯息”等著名理论,本文从麦克卢汉的“反环境”理论去探讨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形式和意义,并以后现代主义中的解构主义为例,进一步论述“反环境”理论视野下的后现代主义。
一、“反环境”理论
(一)相关概念阐述
“反环境”理论是加拿大传播学学者麦克卢汉提出的概念。他发现在新旧媒介交替的同时,新技术手段的出现给人们带来“洗脑式”的技术革命,使人们沉浸于感知麻木、潜意识依赖等媒介环境。艺术与艺术家对于媒介变化具有强烈敏感的感知力。他们未被新媒介同化,而且保留自我。“反环境”是无意识的,为人们提供了感知原本环境的媒介工具,人通过感官和身体的延伸就能完成“反环境”。
(二)发展过程
新媒介出现之后,艺术家发现其不仅有旧媒介原有的功能,而且在旧媒介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功能和性质,例如文字印刷媒介出现时,人们致力于视觉感知;在广播媒介出现后,逐渐增加了听觉感知;到电视、电脑出现时,开始出现视、听、触多感官并用的情况。在众多媒介不断对环境产生作用的情况下,人们尝试通过新媒介创造的新环境来改变潜意识感知偏差,在媒介环境的发展中无形植入了依赖性。当所有人被环境裹挟时,由于艺术有反抗新技术的功能,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平衡了自身与新媒介环境的关系,避免了感官失衡,即避免了“被洗脑”,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诞生了“反环境”理论。
(三)与“内爆”“后视镜”理论的关系
麦克卢汉媒介观理论中,“内爆”“后视镜”概念也很重要。“后视镜”概念和“反环境”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新环境中回望旧媒介对人类的影响,只不过“后视镜”是基于当下回顾旧媒介,而“反环境”则是基于未来重新审视旧媒介思维。以“后视镜”作为唯一考量标准并不准确。因此,麦克卢汉又引入一个新概念——“内爆”。“内爆”是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从审视新媒介时代对人类生存处境产生的影响来描述的。麦克卢汉“内爆”理论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作为环境的“内爆”,一方面是作为感知的“内爆”。作为环境的“内爆”,在电力时代发展以来,各种媒介席卷而来,构成新媒介环境,缩短时空距离,使得时空概念模糊化,也模糊了新旧环境的概念。
二、当前媒介环境发展现状
由于社会形态变革碰撞,最终形成媒介环境。媒介环境不断变革源于媒介不断更替。有鉴于此,随之改变的是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制度、内在思想等。媒介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历史发展框架,从不便联系到快速联系,当代人凭借电子设备完成了大部分信息传递。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即讯息”,即所有媒介都是另一种媒介的载体。媒介能掌握、控制和传播人际联系并传递信息。当前新媒体对旧媒体有巨大威胁,新媒体所具有的多重便利性,导致旧媒体衰落,比如新媒体传播速度优于旧媒体、新媒体成本更低廉、新媒体互动范围广等。人们无意识地沉溺于新媒体的便捷,鲜少有人反思当代媒体对环境的改变。在大数据时代,对“反环境”理论的思索尤其可贵。
三、“反环境”理论和后现代艺术
(一)“反环境”理论主要思想
“反环境”框架下,传播主体面对不断更替的媒介工具,面对技术冲击,未被媒介影响。“反环境”作为检验媒介影响的工具标尺,即由艺术家创造的崭新环境,有回望、矫正、预测洞见、反对麻木等功能。回望功能表现在从未来审视过去;矫正功能旨在发现当下对媒介的依赖后,进行思维纠正;预测洞见表明艺术家由于自己文化水平和知识储备充足,因此对未来所发生的事情有预判。反对麻木则是指人们在新媒介环境中没有找到平衡点,导致感官失衡,而艺术家在新环境中没有迷失自我,并且建立新思想风格来抵抗旧的风格。
(二)后现代艺术主要思想
后现代艺术是在后现代意识形态下产生的作品和运动,是对后现代化的反映。其中“后”字意为超越:超越自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即现代主义。后现代艺术借用一切往昔艺术手法或当下现成的视觉媒体来表述自己,主张理性不应凌驾于感性之上、本质不该高于现象、先进不应优于传统、高雅也不应优于低俗。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的思想,反对“少即是多”,推崇“少即是乏味”。
(三)叛逆的“后现代主义”和人工技术“反环境”
后现代主义是叛逆的,它在现代主义之后应运而生,是对现代主义的完全反对。现代主义是对传统手段的革新,后现代主义则是对现代主义中材料和制作分类及手段的打破,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包容一切制作材料、手段与技术。
(四)后现代艺术在“反环境”理论中的应用——解构主义
1.解构主义的基本概念
解构主义是后现代艺术代表流派之一,起源于哲学家德里达对语言学的结构主义批判。德里达批判结构,偏爱重组、叠加,并且强烈表达自己对符号的追求,他认为单一符号甚至比组合符号更有意义且有趣。最早将解构主义用在艺术领域的是毕加索,其以分裂、重新组合等形式,以不确定性、反权威性、去经典化、无法再现等特性在后现代主义中占据重要地位。解构主义表现出对结构主义的批判,对结构和组合的疏远,打破了现有规则并制定新规则,表现对既定规则的不满,同时解构艺术观也生涩难懂,缺乏实用性。
2.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及应用
解构主义在建筑、设计等多个领域皆有应用。平面海报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在图形符号重组、分解上,能够增强视觉冲击力,达到引起注意的效果;在建筑上,运用范围则较广泛,例如解构主义大师扎哈·哈迪德,她将许多动植物及自然界中的其他有机形态融入当代设计中,北京望京SOHO和银河SOHO即典型案例。扎哈·哈迪德赋予这两个建筑山峰山谷的概念,将两者连接,创造出奇妙的关联性。因此扎哈·哈迪德一反现代主义标准化、相同程式的建筑形式,赋予建筑多种可能性,并运用流线型反转、扭曲等手法创造出独一无二、富有动感的建筑形态。
3.解构主义在“反环境”理论下的优势
解构主义艺术家能人为创造感知并纠正无意识感知。人工技术是“反环境”的体现,艺术家是创造人工技术的载体,是人为创造感知的存在,人工技术与艺术家特有的思想进行融合,艺术品成为“反环境”的有力武器。那么解构主义艺术家如何人为创造感知呢?其致力于反对各类标准,对一切事物都持接纳态度。在艺术手段上,无论是材料还是技术,都能成为艺术形式,艺术家用这种理念人为创造感知,并通过自身强大的感知力从大众媒介中跳脱出来,超越这个电子乌托邦的时代。他们有独立思考,也有待人处事的行为准则,不会随大众改变自身,拒绝盲从,客观而又理性。
解构主义能“肢解”环境的“洗脑功能”。解构主义有强烈的“反洗脑”功能。麦克卢汉认为“洗脑”是麻痹状态,意味着即使大众有意识,但由于新环境改变,仍无可避免地跳进新媒介环境的陷阱。解构主义洞悉该现象的本质,幸免于被大数据包裹坠入信息深渊。因此,即使进入新环境,解构主义艺术家也不会被更替的新环境影响,并能在新旧媒介交替时迅速找到平衡点来适应新环境的速度、规模、距离等延伸变化。
解构主义艺术家在媒介更替过程中进行创造。解构主义艺术家有能力以旁观者身份来看待艺术,以该身份判断自己在新媒介环境中的位置,避免迷失自我。新媒体数字设备的出现已然使世界一体化,整个社会趋于融合,大众倾向于依赖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并沉溺于电子设备带来的短暂快感,大众逐渐接受碎片化、娱乐化信息。解构主义艺术家从电子设备中跳脱出来,并借用各类电子设备创造出虚拟现实、生物艺术等形式。
4.解构主义在“反环境”中的运用
解构主义艺术家最大的特点是无迹可寻,无章法,不按常理出牌,时常表现出无规律性、反对中心权威,追求多元化的理念,认为重组无用。同时,“反环境”作为人工技术的产物,其含义与解构主义艺术家的表达内涵呈现一致性——对主流思想或当下流行趋势的反叛和颠覆,是与复制粘贴、刻板概念、传统思想的背离,因此解构主义最适合阐释“反环境”理论。
(五)后现代艺术与“反环境”
1.“反环境”下后现代主义思想
媒介不断更替,也产生不同风格。现代主义蓬勃发展,后现代主义站起来反抗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家认为艺术和设计都需要满足多元化和包容性,不按常理出牌。现代主义给予大众规整的框架,引导大众朝规定方向发展,而后现代主义艺术打破了这种教条——并非按程式化或流行趋势创作才是艺术,大众看到的任何东西都能成为艺术品,例如杜尚的《泉》,打破了“艺术”和“非艺术”的边界。后现代主义艺术家没有被现代主义环境影响,用自身判断力提出前所未有的想法,因此他们具有“反环境”思维,是不被媒介环境和大数据“洗脑”的一派。
2.“反环境”理论在后现代艺术中的作用
电子媒介的发达为大众提供了“反环境”工具,而媒介环境会产生不可控因素,影响人的行为、思想观念、心理变化、人际交往方式等。“反环境”理论直接回答为什么会产生后现代艺术。艺术家特有的无意识感知能力和敏感性促使其对当下现状进行分析思考:现代主义风格的弊端、如何挽救陈旧问题、以何种方法创造新形式等,最后才产生后现代艺术。
(六)后现代艺术在“反环境”理论下的现实意义
1.传递信息
任何一门艺术都能承载信息,后现代艺术亦如此。在后现代艺术出现之初,就已带来了剧烈的思想冲击,而后现代艺术又是“反环境”的“主角”之一,因此它能“逃避”媒介环境的影响,并将新的艺术形态带给新环境中的人们,从而实现传递信息。
2.接受而不是改变
后现代艺术不会被新媒介所影响,每个新媒介都是人感官的延伸。在感官延伸基础上,解构主义用无意识感知手段表现出清醒状态,清楚自己处在何种位置,并用相应手段化解。
3.强烈的思想共鸣
后现代艺术和“反环境”理论具有相同的“思想”,因此产生了强烈共鸣。后现代艺术对现代艺术的批判和否定为当今社会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后现代艺术不追求纯粹的艺术,它提倡“艺术”与“非艺术”都能成为艺术,模糊了艺术的边界。“反环境”既是诞生于人工技术的发展,也是对不断发展的媒介技术的“拒绝”和“偏离”。两者对参照对象都持背离态度,且都有新想法和创造性。
四、结语
从媒介和技术手段角度看,麦克卢汉为人类看待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作为从媒介技术角度看待历史发展的第一人,其观点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例如其提出的“反环境”理论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影响因素,把媒介技术作为唯一尺度,这并不科学;该理论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实际上人是具有高级思想的动物,可通过思考和实践来改变社会认知。传播学家让·鲍德里亚对媒介发展持忧虑态度,相反,麦克卢汉则是持乐观态度。在历史发展中,保持忧虑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可以接受和研究麦克卢汉的思想,但要从客观角度去看待和运用,唯有如此才能在当下大数据时代中保持自我。解构主义艺术家作为客观群体,在“反环境”视角下看待当下媒介趋势,用清醒态度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是当代媒介环境的监督者和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