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明确提出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并提出一系列保障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简称“非遗”)手工艺是中国非遗的一部分,是中国劳动人民世世代代智慧的结晶,但现今这些手工艺正在逐渐消失,对其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浙江温州矾塑是独特的非遗手工艺,于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对浙江温州矾塑这一非遗手工艺的创新发展及传播机制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对该非遗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做出贡献。
一、矾塑非遗手工艺的研究意义
浙江温州矾塑是温州矶矿工业的产物,温州矶矿于明代初期开始开采,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其开创的“开采—煅烧—风化—溶解—结晶”整套工艺流程保存完整。明机冶炼技艺可追溯到宋代末期,并沿用至今,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和保护价值。温州矶矿现留下五大类、一百多处矿业遗址,涵盖会议室、福德湾矿工民居等设施,规划面积约为0.21平方千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明矾采炼术“活的教科书”。温州矶矿经专家评审,被认定为中国第一批工业遗产。在各级政府、各类相关组织的关心支持下,当地非遗手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受到极大的重视。近年来,经过大力宣传和技术创新,相关非遗手工艺产品的销售量显著提升,说明非遗手工艺产业在当下仍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但随着时代变迁,矾塑手工艺却面临着失传的危机。矾塑手工艺除了继承与发展,提炼并传扬其承载的精神品质、职业道德外,还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矾塑非遗手工艺概述
浙江温州矾塑手工艺在中国发展历史悠久,据民间传说,1925年冬,一名矾矿童工偶见明矶结晶池中的一株绿草上覆盖着一层透明物质,好奇心驱使他将竹片编成蟋蟀、蜻蜓、贝类、鱼虾等样式放入结晶池。几天后拿出一看,结晶后的竹编动物宛如冰雕。但在后续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竹片易折断。经过不断改良,现在的矾塑多用铜丝制型,并吸取当地彩扎工艺,用彩色纱线环编铜丝表面,并通过明矶水浸泡结晶,成品内部色彩鲜艳,外部因结晶而又晶莹剔透。这类矾塑大都以亭台楼阁、飞禽走兽等为创作题材,20世纪50年代后,表现题材扩大,品种花样增加,创作范围扩大到戏剧人物及现代的飞机、汽车等。浙江温州矾塑将工艺美术与明矾炼制技术有机地融合于一体,是世界级的民间手工艺品。矾塑在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矾塑艺人刘祖珍于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三、矾塑发展面临的瓶颈
(一)家庭作坊模式经营,无全职手工艺人
浙江温州矾塑手工艺由原矶窑结晶工刘肇宝于20世纪20年代初始创,目前代表性传承人仅有一位,为刘肇宝之子刘祖珍,现已年近耄耋。矾塑手工艺在刘氏家族内部传承,并且已申请专利,但目前专利因未缴年费而终止,目前也暂无年轻传承者,且一直未有全职手工艺人以此为生,传承人均以兼职状态从事这一手工艺制作。
中国许多手工艺均以家族内部传承的方式延续,这样的传承方式缺乏创新性,仅为复制传承人的技艺,难以拥有突破性的发展。矾塑工艺品均以家庭作坊模式经营,经营者墨守成规,观念较为保守,没有长期发展规划。在传承人的培养上也面临巨大困难,因矾塑手工艺产品滞销,利润低,无法维持传承人生活,所以濒临失传。
(二)缺乏品牌构建意识,传播范围窄
矾塑手工艺自面世以来,从未构建品牌,也鲜少宣传。矾塑工艺品经营理念和营销策略上十分滞后;产品为纯手工制作,目前多为收藏品,在博物馆中被束之高阁。这严重制约了矾塑工艺品在大众市场的开拓,导致矾塑工艺品没有机会进入大众视野,受众面十分狭窄。
(三)未跟上时代审美,缺乏创新设计能力
矾塑工艺品设计缺乏创新性,色彩、造型难以跟上时代审美,也无法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需求。矾塑手工艺传承的日渐式微与自身缺乏创新设计能力密不可分。目前创作的机塑工艺品仍然以亭台楼阁、飞禽走兽为主,样式单一,造型简单,忽略了原材料的优化加工和图案、形式上的创新,完全脱离当代消费者的审美。
四、矾塑工艺品的创新发展途径
(一)矾塑手工艺人急需重构审美
通过田野调查,笔者认为,对于浙江温州矾塑非遗手工艺的创新发展,传承人首先应重构对该项手工艺产品创作的审美,对矾塑非遗工艺品在造型、色彩上做出更新,并建立品牌,实现矾塑手工艺的创新发展和有效继承。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消费者追求设计感强,能够实现个性化、定制化,有强大IP的产品,希望以此体现个人审美趣味,同时兼顾其精神需求。因此,矾塑工艺品要创新发展模式,扩充载体,融入当代审美,打造一系列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矾塑工艺品,构建能够传承当地优秀文化、有辨识度、极具设计感的矾塑品牌。
(二)多渠道为矾塑工艺品注入新鲜血液
1.与高校平台合作
非遗手工艺项目与高校联合培养未来传承人的人才培育模式,受到相关行业和高校的高度认同。越来越多的非遗手工艺通过这样的人才培育模式,收获了一批传承人,为非遗手工艺传承接续了青春力量。因此,机塑非遗手工艺也可通过与当地高校联合培养未来传承人,共同谋求合作发展。一方面,与地方高校联合培养不仅在传承人的延续上有了保障,也能提高矾塑工艺品的设计创新与审美水平;另一方面,通过高校这一平台,向其他专业学生介绍矾塑这一宝贵的非遗手工艺,能够提高大众对矾塑工艺品的认知,培养矾塑工艺品的受众。目前中国的非遗手工艺的传承,重心大多放在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上,往往忽略了对非遗手工艺产品消费群体的培养。
这样的忽略,容易导致我们虽然培养出优秀的非遗手工艺传承人,创造出高水平的非遗手工艺产品,却陷入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这样的尴尬局面,容易掐断非遗手工艺传承人的经济来源,使非遗传承人不得不为了生计等现实因素放弃传承。如此一来,各方力量对非遗手工艺保护的工作便前功尽弃。因此,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保护与活化,只有将非遗手工艺的传承者培养和非遗手工艺产品的消费群体培养两方面有机结合,才能形成非遗手工艺保护的闭环,让非遗手工艺代代相传。
2.与“乡村振兴”等活动深度合作
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于2018年由浙江财经大学发起创办,在全国率先探索真题真做、“政校企村”四位一体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浙江模式,是浙江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赛事。2019年,大赛首创专项赛,2020年扩展到长三角地区。2021年,大赛升格为全国赛事。这一赛事有多种赛制,包括主体赛、专项赛、研学旅行赛等。
当地政府可以考虑将非遗手工艺矾塑的传承融入这项赛事中,凭借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与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优势,通过“乡村出题一高校答题一助推落地”的闭环竞赛模式,从真题入手,集高校智慧,助推优秀的矾塑手工艺产品设计方案落地,为乡村振兴提供直接的智力支持,推动矾塑工艺品在当代的发展。
另外,还可通过这项赛事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从而反哺矾塑工艺品的保护与传承。当地目前仅开拓工业遗产旅游市场,尚未大力开拓乡村研学旅游市场。研学旅行的受众群体非常庞大,不仅局限于学生群体,还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人员如家庭亲子等。可以赛事为契机,利用当地丰富的工业旅游资源搭建矾塑手工艺体验平台,让游客了解工业遗产的丰富历史内涵、矾塑手工艺的创作过程等,促使游客在乡村旅游研学的过程中收获体验与感悟。
五、矾塑手工艺的传播策略
一是将矾塑作为地方特色手工艺产品加以传播推广。矾塑工艺品生产企业可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其专门定做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矾塑手工艺产品,作为其对外交流、礼赠的主要工艺品,并配套包装,彰显地方文化特色,使其具有收藏和纪念价值,提升品牌知名度。
二是与当地景区手工艺品店铺、主题酒店、特色民宿等建立深度合作。为其有针对性地创作生产主题鲜明、具有装饰性的矾塑手工艺产品。通过以上空间内部环境的装饰,渲染氛围;通过多样化的展示途径,彰显矾塑工艺品特性,争取树立矾塑品牌形象、吸引人流驻足欣赏、引发游客对矾塑手工艺产品的兴趣,最终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也促进矾塑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三是打造品牌形象,嵌入矾塑文化的深度内涵。可结合矾塑手工艺开创人的历史故事,挖掘品牌的精神内涵,通过讲述品牌故事、设计人物萌化形象以及矾塑品牌文化等有效载体,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四是结合新媒体平台传播。当下互联网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传统的对外宣传方式难以引起当下受众的关注和兴趣,而互联网传播平台为非遗手工艺的快速传播、活态传承等提供了新的可能,也极大地突破传统传播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幅度增加矾塑手工艺传播的辐射范围,丰富了矾塑手工艺品的宣传方式。可建立矾塑工艺品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定期推送矾塑工艺品制作的相关视频,在快手、抖音等人气聚集的短视频宣传平台上发布,并适时结合文化价值加以传播。
六、结语
本文提出“非遗手工艺审美重构”以适应当下发展的理念。非遗矾塑的活化,需要各方面协同努力。当地政府应当积极传承并发扬矾塑文化,进而宣传地方文化,让大众了解矾塑这门宝贵的非遗手工艺,从而使矾塑工艺品在情感上获得市场认可和消费者的青睐。非遗手工艺人应充分了解当下大众的审美趣味,将非遗手工艺矾塑融合现代设计,推动矾塑工艺品创新,打造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非遗文化符号,提升品牌形象,探索矾塑传承的新模式,为矾塑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与活化注入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