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新闻传媒业中的应用研究

2022-04-29 00:44刘晓雪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6期
关键词:媒体转型人工智能

刘晓雪

摘要:近些年,深度算法与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迅速兴起,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成为各个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新闻业,人工智能涉及新闻收集、内容生产、分发和用户消费等各个方面。这种基础性的全面应用不仅推动了新闻生产模式实现巨大转变,甚至可以促进整个新闻业态重新构架。与此同时,对于新技术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机进人退的趋势如何解决,如何依托人工智能进行媒体转型升级都是新闻传媒业关注的重点,亟待探究。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闻传媒业;媒体转型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文旅舆情风险预警及治理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21XWB126。

1956年,“人工智能”一词在达特茅斯大学召开的学术会议中被首次提出。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学者们通常将“人工智能”定义为由人造机器显示的智能。近年来,作为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核心驱动力、经济发展的战略技术,人工智能受到各个行业领域的高度重视[1]。新闻传媒业作为内容产业,其创新发展同样与人工智能密不可分。人工智能不断推动新闻传媒业的转型、升级和生态重构,推动新闻业融入智能传播时代。

一、新闻传媒业对人工智能的运用

(一)机器人写作提高新闻生产效率

1.机器人写作的优势

第一,内容生产海量、高效。机器人写作相比传统的人工新闻写作有更高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促进新闻内容的生产,提升了效率。在“2017腾讯媒体+峰会”上,腾讯公司副总裁陈菊红在峰会上发布了企鹅智酷《2017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Dreamwriter现场写作,用时不到1秒。在里约奥运会期间,Dreamwriter产出内容达3600余篇;第二,工作时间全天候。新闻机器人的工作是基于一套不停运作的算法程序,它解决了人类新闻工作者精力有限的短板,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进行无休止的工作[2]。 只要程序正常运行,新闻机器人就可以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全天候生产信息并自动发布。

2.机器人写作的弊端

第一,缺少人文关怀、可读性低。当前人工智能只能处理客观的数据和材料,报道缺乏温度和人文关怀。用纯机器生产的文章不能满足社会和公众对主流价值观的需求,也缺乏记者在报道中蕴含的时代感与责任感。在一位资深商业记者与智能机器人Wordsmith进行的写稿比赛中,双方同时对一份财报进行报道写作。结果,速度上机器人以2分钟完胜。但在质量上,记者的文章以9916票比912票获胜;第二,内容同质化,品质深度无法保障。机器人写作旨在通过预设的写作模板,在获取数据后智能地生成新闻报道,而整个过程是一种重复性的机械操作,新闻内容难免雷同。此外,人工智能新闻无法进行深入的现场调查、事实核实以及像记者一样有情感体现和价值判断,因此无法进行深度报道。

(二)新闻算法促进内容分发精准化

1.新闻算法的优势

第一,千人千面、精准送达。人工智能通过采集用户行为信息、分析用户喜好和习惯,对大数据进行准确分析,精准把握用户需求,通过智能化标签的方式对海量内容进行准确筛选,根据用户需求实现新闻内容的个性化推送。这种新模式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思维,打破了传统的以媒体为中心的信息选择范式,实现了“千人千面”的定制化内容分发机制,优化了用户阅读体验感,加强了信息传播针对性;第二,新闻分类,提高信息利用率。数据驱动新闻算法可以根据特定标准对新闻内容进行分类,并将不同类型的新闻传播给不同需求的受众。算法分发机制可以实现更广泛的信息覆盖,包括受众的日常爱好、生活资讯等信息。此外,机器将根据记录的分发行为不断调整分发模型,更智能准确地指导下一次新闻分发,并实现传播渠道的自动化。

2.新闻算法的弊端

第一,个性化推荐造成“信息茧房”。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荐已经逐渐成为各家媒体向用户进行新闻内容推送的主要分发模式。平台型媒体所推荐的内容偏向于受众希望看到或经常观看的内容,很容易形成一座“信息孤岛”[3]。长期处于对片面信息的接受状态下,不仅会限制用户视域,而且会减少用户对多元化观点的接触,导致受众观点偏激,甚至丧失批判事物的能力[4];第二,技术可操控性导致新闻失实。技术并不是独立于人而存在,其具体操作和算法编程仍取决于技术人员。算法从来都不是纯客观的,算法的运作方法是由人来编写的,改变规则和程序就会影响实际效果。这就意味着,算法技术的可操控性很可能会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负面影响;第三,媒体议程设置权力的让渡。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和维护者,新闻媒体一直掌握着议题设置的权力。但是在人工智能环境下,内容的生产通常更多地依赖于用户和机器,议题设置的权力自然也就让渡给用户和机器。但用户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如果媒体生产出来的新闻既不能反映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又不能传递有价值的新闻内容,社会共识的达成以及主流价值观的传递都会受到挑战。

(三) AI合成主播开创新闻播报新形式

1.AI合成主播的优势

第一,全天候在线,实时传递信息。在设备的控制下,AI合成主播几乎不会犯错,并且全天处于工作状态。这种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模式可以节省资源和精力,突破时空束缚,让新闻生产传播更加实时高效;第二,多语种播报,跨场景互动。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AI合成主播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优化。播报能力从最初的单一语种转变为多语种语言播报,实现了多语言信息传播,进一步拓宽新闻内容传播范围,提升新闻产品的传播效果。

2.AI合成主播的弊端

第一,互动交流效果不佳。AI合成主播实际是智能化数字仿真播报员,它不具备诠释自己所需要播报的新闻报道的能力。因此,AI合成主播在新闻播报的过程中很难与受众达到良好的互动交流,也很难根据受众反馈及时调整传播方案,弱化了其在节目传达过程应发挥的主导作用;第二,信息表达冰冷生硬。人类的沟通交流是一个有温度的过程,这是AI机器人不具备的。AI合成主播天生的情感缺失很难带动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尽管AI主播能够在科技方面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但是在思维能力方面无法与人类主播相提并论;第三,传播内容缺乏深层内涵。目前我国AI合成主播的信息播报仍处于传递稿件表层信息的阶段,无法准确表达信息的实质,而人类播音员不仅能够表达表面的意思,还能够根据传播目的进行信息有效传递,并采用适合的感情播报新闻内容。

(四)AI信息把关,增强信息把关准确性

1.AI信息把关的优势

第一,预警和控制“病毒式传播”。社交媒体时代,很容易出现信息的病毒式传播,加之舆论环境存在着不稳定性,舆论走向很容易脱离轨道。通过监控平台中信息流量的变化波动,及时发现异常,结合深层分类算法精准判断信息走势,为平台的把关机制提供新的精准、自动、智能的网络舆情处理分析的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加强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预警与管控的能力;第二,鉴别和审核多维信息。网络时代下,海量繁杂的文字信息、种类繁多的音频视频,所有包含信息传递的内容都需要进行审核管控。AI技术不仅能对纯文本信息进行审核,还能有效筛选出音频、视频中的垃圾内容,减轻人工审核的压力和负担;第三,甄别和监督虚假信息传播。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网络空间的匿名特性让虚假信息在媒体平台中更容易传播和蔓延。AI信息把关技术可以利用自己对数据的处理能力高效甄别、预警有害信息和谣言,净化信息环境,引导社会舆论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2.AI信息把关的弊端

以往传统媒体的信息把关人在信息审核时通常立足全局,着眼社会政治和经济形势。新闻审查后所发布的新闻信息应反映正确的价值观取向,确保内容积极健康,符合主流价值观。信息把关若完全依靠AI技术的话,把关标准将受到利益的影响而愈加市场化。AI把关系统还不够完善,无法准确识别价值观。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工智能+人工审核依旧是传媒内容审核的最佳把关模式。

(五)VR新闻提供场景化新闻体验

1.VR新闻的优势

技术的应用使新闻阅读方式有了新的可能性,给受众带来新的认知方式。满足受众感官需求的沉浸式新闻应运而生,为受众带来场景化的新闻阅读体验。在新闻制作过程中,结合MR、AR、VR、全景视频、全息影像、网络直播等技术对新闻信息进行全方位采录,实现现实与虚拟的融合,使用户受众能够进入新闻现场,以新闻“参与者”的视角来了解新闻报道。

2.VR新闻的弊端

第一,沉浸式体验产生事实错觉。VR新闻不同于传统的视频新闻,需要通过清晰的逻辑引导受众了解新闻事实,但由于制作者无法控制用户观看画面时的思维,因此新闻故事的主线可能会发生偏离。但如果技术人员提前设定故事,就无法保证新闻的客观性。场景的逼真性和强烈的参与感,也会让用户产生“眼见为实”的错觉,甚至会放大偏见效果;第二,逼真场景引发恐怖谷效应。在虚拟的场景中,VR新闻的体验者会感知到时间与空间的巨大落差,第一视角的观察也让体验者产生自我代入的参与感,与此同时,高度的逼真场景也会造成对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感。这些对虚拟环境的感知会使体验者处于高度紧张和惶恐中,若在一些非常态的体验环境中就会产生“恐怖谷”效应。

二、针对解决人工智能衍生问题的建议

(一)强化人机协作,形成错位竞争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人机合作模式将成为新闻生产的主流,但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而独立完成工作,即便新兴技术更加完善,它所分担的任务越来越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人类新闻工作者的主体地位也不可撼动。新闻工作者要提高能力、明确定位,与人工智能形成错位竞争。这就意味着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完善自己,一方面夯实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与时代同步,增强自己对数据的敏感度和使用能力,成为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优化技术中介,公开算法规则

要想解决人工智能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不能仅靠新闻工作者坚守新闻阵地,还要重视对应用技术的优化升级。要明确人工智能的使用范围和标准,设立专门的组织以实施对相关风险的防范,减少侵犯公民隐私权的风险。此外,媒体需完善其算法的程序,如扩大分析范围和数据记录,也可在新闻应用中添加功能模块,用于记录用户的浏览习惯和使用时间,根据分析结果自动警示受众面临的信息片面化问题,从而达到行为反省,促进多元信息的接触。媒体组织还要在允许的范围内向受众普及算法知识以及相关的数据应用范围和运行规则,接受公众对技术应用的监督,加大对算法推荐新闻的监管力度,使公众能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能更客观、理性地看待智能新闻。

(三) 提升媒介素养,引导理性思考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伦理的主要内容都是针对新闻从业人员制定的。但是,在智能化新闻时代,新闻伦理不只针对新闻从业者,它对新闻生产传播每一个环节的主体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公众要培养批判思维,加强媒介素养,提升伦理意识,提高有效信息的使用率,进而对媒体平台进行更有力的监督。并且不断提升信息鉴别能力,避免“信息偏食”。这需要我们多接触多元化观点,丰富自身的知识。

(四)完善政策法规,重构职业道德体系

1.制定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

首先,规范人工智能的应用标准,划定人工智能涉及的数据范围和应用领域,保护公共隐私以及知识版权。健全新闻法律法规内容,用法律作护盾,应对技术带来的挑战;其次,国家要及时对公众舆论进行正确引导,促进网络空间的民主化进程。政府应抓住时机发展网络,努力拓宽信息传播渠道,使网络成为社会发展和公众表达的途径,让更多的人可以在线参与[5];最后,加快互联网法律的建立和完善,实施实名制注册和管理系统,并通过严格的标准来规范网络行为。

2.加强职业自律,重构道德体系

以前的新闻道德依赖于党和政府的监督,侧重于思想方面的“他律”。现在随着技术与新闻传播业的交叉融合越来越明显,传受双方的界限变得模糊,新闻业的自律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行业自我监管和政府监管应齐头并进,共同规范新闻从业者,从内到外促进职业道德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新从业人员以新闻道德规范为行为准则,以真实性为工作基础,做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另一方面,新闻职业道德体系要根据实践不断更新改革,完善道德守则,帮助新闻工作者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三、结语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已经与新闻生产传播流程深度融合,也成为新闻传媒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技术与内容融合的成果促进新闻传媒业向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也为新闻传媒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因此新闻传媒业必须抓住机遇,让人工智能成为新闻传播实践活动的助推器,推动新闻业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曾凡斌,齐鑫,蒋珊珊.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影响[J].现代视听,2018(11):5-10.

[2] 曾凡斌,夏燕.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应用、前景及应对[J].中国广播,2018(11):57-60.

[3] 宋婷.智媒时代:个性化推荐对传播生态的影响[D].烟台:烟台大学,2018.

[4] 周文静.大数据时代下的新闻客户端的信息茧房效应:以今日头条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5):99+180.

[5] 邵国松.媒体智能化发展的伦理与法律问题初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11):9-14.

猜你喜欢
媒体转型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从“小学生诗歌节”看传统媒体如何进军人文素质教育产业
陕西中波频率的经营困境与出路浅析
广电媒体转型中的角色冲突及对策
“第三次浪潮”下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与转型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