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摘要:“冬奥会美食”成为冬奥会除体育项目以外的另一大传播亮点,亦成为展现中华文化的一个突破口。本文以“冬奥会美食”在百度平台、“Beijing Winter Olympics food”在谷歌平台的首屏传播情况为例,分析发现中国价值、中国叙事在全球语境中的传播仍面临负面视角、情绪化表达等意识形态障碍;在加强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中,建议加强原创视频传播、打造国际传播平台。
关键词:北京冬奥会美食;中国故事;国际语境传播
2022年2月4-20日,冬奥会在北京举办。北京冬奥会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下,以极高的竞技水平、有史以来最多的观众而备受瞩目,成功击败了西方所谓的“外交抵制”。其中,无国界的美食成为本届冬奥会上跨文化交流的一大亮点。以谷爱凌为代表的各国运动员纷纷为中国美食代言,令“冬奥会美食”成为冬奥会除体育项目以外的另一大亮点,亦成为展现中华文化的一个突破口。本文谨以2月16、17日“冬奥会美食”在百度平台、“Beijing Winter Olympics food”在谷歌平台的首屏传播情况为个案,对中国价值、中国叙事在全球语境中的传播提出分析和思考。
一、大V运动员代言,中华美食国际破圈
饺子、豆包、麻辣烫……随着各国运动员的强力代言,冬奥会美食在社交媒体火成一片。荷兰速滑选手尤塔·莱尔丹的Vlog吃播获得了20多万点赞,一夜带火麻辣烫。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泰莎·莫德表示特别喜欢宫保鸡丁里的葱、花生和辣椒。马耳他运动员珍妮丝·斯皮泰里因为吃豆沙包的趣事被媒体称为“冬奥会最有意思的人”,她在赛后等待成绩时从包里拿出半个吃剩的豆沙包认真吃完的镜头实力圈粉。美国选手茱莉亚·马里诺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采访时,谈到自己在冬奥村最爱的美食——饺子。“我在这里估计已经吃了200个饺子了”这句话成了冬奥会上的一大金句。
当然,冬奥会上最响亮的美食代言必须当仁不让是谷爱凌,从韭菜盒子到红糖饼,谷爱凌在频创佳绩的同时,她对中国的感情也通过食物在社交媒体掀起一轮又一轮狂热。
除了美食本身,冬奥会上与美食相关的黑科技不仅让国人眼前一亮,也让外国运动员和工作人员感到脑洞大开。做饭机器人、调酒机器人……路透社、美联社、NBC的报道都显示:冬奥会里做饭的、送餐的、拖地的,甚至连垃圾桶都是机器人。加拿大体育记者肯齐·拉隆德抵达北京冬奥村后,在推特上传了一段视频并配了一段文字:第一天,太神奇了,我看到从天花板上送来的食物。这条视频迅速走红,让人们一窥冬奥会美食先进的送餐装备。
二、“北京冬奥会美食”在谷歌平台的国际传播
冬奥会美食成为在体育运动之外,各国运动员、观众更容易被激发的一个“无国界”关注点。但是,以2022年2月16、17日国内搜索引擎百度、国际搜索引擎谷歌首屏搜索结果为样本参照,“冬奥会美食”与“Beijing Winter Olympics food”的搜索结果呈现较明显情绪差异。其中,“#Beijing Winter Olympics food”在谷歌平台国际语境下的传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负面性、情绪化表达等特点。“冬奥会美食”为关键词在百度进行搜索,2022年2月16日百度网页搜索首屏共显示相关文章12篇,其中8篇文章与外国运动员点赞中国美食、中国美食走向世界等主题相关(详见表1)。
以“Beijing Winter Olympics food”为关键词在谷歌(Google)进行搜索,2022年2月17日谷歌网页搜索首屏共显示相关文章12篇,其中10篇来自境外媒体,包括美国、印度、英国、加拿大等;2篇来自中国媒体(CGTN和新华社)(详见表2)。
对比百度,谷歌对“Beijing Winter Olympics food”的搜索结果呈现明显的负面视角以及情绪化表达。在谷歌首屏呈现的12篇文章中,6篇文章呈现不同程度的负面视角。
餐饮机器人是新冠肺炎疫情下北京冬奥会上的一大科技亮点,在展现中国科技水平的同时也有助疫情防控。但是,这一创新事物被外媒注入负面情绪,进行过滤表达。《纽约时报》文章《在奥运泡泡,微寻味中国食物》这样写道:“北京——调酒机器人是个不祥的预兆。抵达冬奥会第一天,正值酒吧打折时段,调酒机器人活生生出现在你眼前,开始用它长长的摇臂粗鲁地摇晃果酒。事实上,到处都是机器人:他们在房间里穿行;把汉堡一层层叠好,再用蜡纸整齐地包好;有些为你煮饺子,还有些从你头上掠过,从天花板把盘子放下来。种种迹象告诉你,越多机器人,越不是一个正常的奥运。疫情,也许已经从另一方面偷走了这场全球性运动赛事的人心;寻常时光里这场赛事的另一大乐趣——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美食——看来很难实现了。
《在奥运泡泡,微寻味中国食物》在谷歌首屏搜索“Beijing Winter Olympics food”中排名第一。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运动员等冬奥参加人员在冬奥村寻找和品尝各种中国美食。尽管文章也配有鲜活的冬奥美食图片,也在一定程度上介绍了中国美食,甚至外国运动员在中国餐厅前的各色赞美留言条,但是经过负面视角的精心包装以及情绪化的文字表达,灰色基调贯穿全文。
再如,英国独立报《2022冬奥:北京酒店管理人员称餐厅食物恶心》以及美国媒体Insider《奥运泡泡里餐厅食物恶心,酒店管理人员称》两篇文章中提到的“酒店管理人员”缺少细节和出处来源。全文中关于“酒店管理人员”“食物恶心”的表述只有一句——“据CNN,北京冬奥会一位酒店管理人员称酒店餐厅食物‘恶心。”
三、“北京冬奥会美食”国际语境传播带来的思考
国家不是法律建构的实体,而是一个文化或文明实体。政治支配权的最高境界乃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文化领导权。[1]“Beijing Winter Olympics food”在谷歌的首屏搜索结果,一方面让我们清醒认识到,中国价值、中国叙事在国际语境中传播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仍面临着较大的意识形态障碍;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带来思考。分析谷歌首屏搜索6篇“正面”文章,除两篇文章源自CGTN和新华社,其余4篇正面文章包括印度媒体WION《冬奥:机器人在场馆送餐》、路透社《北京奥运会机器人送餐》、美国TODAY《运动员在北京吃什么?去冬奥村餐厅看一看》、美国NBC芝加哥《运动员分享奥运泡泡里的最佳美食》。这些文章通过客观、无过滤的事实描述,真实还原了“北京冬奥会美食”,是对中华美食文化比较正面积极的国际传播。
从类型上看,“视频”是6篇正面文章的最大共同点。一是视频化表达。6篇文章中,有3篇来自YouTube,为谷歌网页搜索首屏中的视频推荐篇目,包括《北京冬奥|冬奥官员分享元宵节最爱》(CGTN)、《冬奥:机器人在场馆送餐》(WION)、《北京奥运会机器人送餐》(路透社)。这三条视频通过原汁原味的镜头,如实还原了冬奥会美食的真实面貌;二是以视频为主要素材来源。另外三篇正面文章《运动员在北京吃什么?去冬奥村餐厅看一看》(TODAY)、《特写:冬奥会外国运动员的美食狂欢》(新华社)、《运动员分享奥运泡泡里的最佳美食》(NBC芝加哥)虽然采用的是“文字+图片/视频”的报道形式,但素材来源较多采用了各国运动员在社交媒体上的视频自拍或Vlog等。这其中,TikTok(抖音国际版)成为素材主要来源之一。
以美国媒体Today《运动员在北京吃什么?去冬奥餐厅看一看》为例,这篇文章开头嵌入了“Today Food”的一档做菜节目,当期主题选取了北京冬奥会上走红的四川名菜宫保鸡丁,请来华人现场教学。在此之外,围绕“运动员在北京吃什么”,文章素材主要来源于运动员在Tiktok上的帖文,包括@ shaunwhite,@ tessamaud、@maddie_mastro,@leonvockensperger、@kellysildaru等各国运动员账号。
由此,“Beijing Winter Olympics food”在谷歌首屏搜索结果中的正向传播为我们在国际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带来两点思考。一方面,加强原创视频传播。镜头相对文字,植入观点的难度较高;尤其在强调时效性的新闻报道事件中,通过镜头加工过滤的门槛相对较高,因此,在传播中国价值、中国叙事中,视频或能更加真实地还原场景,规避西方媒体情绪化表达;其二,打造国际传播平台。对比谷歌、推特、YouTube、TikTok,建设一个或数个相对中立、无偏见的国际性超级平台是传播中国价值、中国叙事过程中任重道远的基础性工程。
四、结语
本文以“北京冬奥会美食”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分析个案。文章选取“冬奥会 美食”“Beijing Winter Olympics food”为关键词,分别考察了两个关键词2月16、17日在百度平台和谷歌平台的首屏传播情况。分析发现“北京冬奥会美食”在国际语境传播中,仍面临西方媒体的负面视角和情绪表达。分析“北京冬奥会美食”在国际语境中的正向传播发现,原创视频传播或可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场景、规避情绪化表达;在此过程中,加大对国际性传播平台的建设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强世功.中国香港:政治与文化的视野[M].北京:三联书店,2014:7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