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媒介弱势群体困境与消解策略

2022-04-29 00:44黄昕宇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6期
关键词:智媒时代

黄昕宇

摘要:在智媒时代,社会数字化程度大幅加深,数字化特征被赋予社会环境中的每个个体,形塑着个体的媒介生存模式,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个体的行为,影响着个体的生活质量。在社会数字化进程中,社会个体与媒介保持着差异性的距离,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或者紧跟数字化的发展节奏,或者与之同步互融。但不能忽视的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个体无法紧跟数字化进程的步伐,究其原因,有环境因素、身体因素以及心理因素。这类处于信息社会中的人群在媒介接入、媒介接触、媒介使用与信息获取等方面处于弱势,这类群体也被定义为媒介弱势群体。随着数字化媒介加速发展,媒介弱势群体的弱势特征愈发凸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智媒时代;媒介弱势群体;媒介接触;信息获取

联合国(UN)推动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认为,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数字革命能够造福人类,人类应致力于建设一个以人为本、面向发展的包容性信息社会,在这个对信息通信技术“普遍连接、普遍使用”的社会中,所有国家和个人均可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达到“普遍惠益”的目标。我们在着力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到媒介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从而构建一个共同发展、齐头并进的社会。因此,媒介弱势群体的媒介接触与使用现状以及对于困境的突破路径的探析具有深刻意义。

一、媒介弱势群体困境梳理

(一)接入障碍

1.宏观:所处区域经济发展落后

区域内经济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内的媒介接入程度。一般而言,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均GDP也较高,GDP优势促使区域内的科技文化水平随之具有更大的优势。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使得发达地区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资金来进行媒介、信息消费。

2.中观:生活场景媒介资源分布较少

个体媒介接入的程度受限于所处生活环境中媒介组织机构的媒介资源投入,媒介资源投入量高的地区,人们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媒介资源、接触到更多的媒介设施与工具,媒介工具的使用需要一定的设备门槛,政府与媒介机构主导着媒介资源的投入,媒介资源的投入量影响着区域内的媒介设施的完善程度,个体使用媒介、通过媒介获取信息的基础来自于可供使用的媒介设施,因此,一些地处偏远的区域,由于政府与媒介机构媒介资源的投入不平衡、导致当地媒介设施短缺落后,现有的媒介设施无法满足当地群众的信息需要,造成了区域内人群包括无网可接、无媒适用的现状。

3.微观:个体媒介可选性低

经济发展水平主导着区域内的媒介资源的分布,从而制约着区域内的个体的媒介选择。一些处于偏远山区的贫困乡村,主要的媒介设施仍然是广播和电视,甚至在一些电视都未接入的山区乡村,主要的媒介设施只有村广播,在互联网与数字化程度如此之深的当今社会,这些山村与社会发展以及外界处于脱节的状态。

4.处于媒介排斥的旋涡当中

“媒介排斥”是社会排斥在媒介领域与个体媒介生活中的延伸,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社会排斥”是个体有可能中断全面的社会参与的方式。[1]而媒介排斥则是个体生存面临信息需求时,由于大众传媒对于其受众的选择而将一部分个体排斥在社会的信息化生态圈外,使得一部分人群媒介参与不足、信息获取不足。而这一部分群体,也成为媒介弱势群体。媒介排斥是造成媒介弱势群体产生的重要因素,由于大众传媒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因此其对受众有一定的选择性与偏好,这往往造成了顾此失彼,导致一部分受众在内容、媒介形象呈现、媒介接入等方面被遗忘。媒介排斥造成群体信息获取不足,参与信息化社会不足。

(二)使用障碍

1.高门槛与低能力之间的矛盾

高门槛与低能力之间的矛盾是个体当下较低的媒介素养与难以满足不断更新的新媒介对于用户媒介素养的要求之间的矛盾。由于媒介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普遍较低,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媒介工具的使用门槛也随之提高,以往的大众传媒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

对于受众来说,只要具备一定的符号处理能力便能够从中获取信息,然而随着新媒介的出现,不仅对于受众的文化程度有一定的要求,还要求受众对数码产品具备一定的使用能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数字产品在功能上不断丰富,功能的加强与多元更加提高了这些数字产品的使用难度,导致媒介弱势群体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遇到障碍,这些障碍导致媒介弱势群体在信息获取与信息处理方面表现出低效率、低质量的特征。

2. 媒介使用呈现单一性

媒介弱势群体在对于媒介工具的使用方面呈现出单一性,表现为热衷于或仅限于使用单一化的媒介工具,使用数量较少。这种情况多出现于老年人群体及贫困人群,老年人群体因其年龄较大,在很长一段时间积累下来的媒介使用习惯使他们对传统媒体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很大一部分老年人群至今仍然以报纸、广播电视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

而对于贫困人群来说,导致他们媒介使用单一性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经济基础较差,他们没有能力去使用多元的媒介,他们在解决温饱和基本的生活问题方面尚显吃力,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去接触多元的媒介工具,贫困人群的媒介使用单一性是被动造成的。

(三)文化知识素养障碍

1.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媒介弱势群体可以看作社会弱势群体的一个亚类型,我们常说的社会弱势群体包括老人、贫困户、农民工、残疾人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媒介、信息弱势群体,因为媒介具有社会属性,它是产生于社会环境,同时也作用于社会环境。因此,社会属性上的弱势特征往往也是造成媒介弱势群体的重要原因。反观这些社会弱势群体,他们中的很多个体都因为包括经济、地域、身体状况等原因没有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导致在使用媒介时遇到障碍,无法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

2.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程度低

媒介素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本质上是一种围绕人的基本媒介素养进行的教育形式,是培育和提升人的媒介素养水平的重要实践。[2]在许多发达国家,媒介素养教育无论是在理论准备还是实践积累上都比较成熟,不仅形成作为学科层面的媒介素养教育学,也形成了实践层面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媒介素养较低成为造成媒介弱势群体信息获取、媒介使用障碍的重要原因,也成为不同个体获得数字红利、信息效益不同的原因。

3.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差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媒介信息进入个体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接触大众媒介生产传播的信息。这些信息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保障,但其中不乏大量的虚假、负面信息,面对这种情况,个体的信息处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媒介弱势群体其弱势特征不单体现在媒介接入阶段,更体现在个体使用媒介获取信息时对相关媒介信息的处理方面所表现出的乏力现象。

二、媒介弱势群体困境消解策略

(一)老年人群体

1.家庭反哺,助力老年群体媒介素养提升

处于信息社会,老年人媒介素养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靠来自于子女等年青一代的反哺,在数字媒体的使用过程当中,老年群体依靠子代的反哺行为进行媒介技能的学习与掌握。[3]

年青一代在媒介技术的掌握与媒介话语权等方面均占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年青一代数字原住民应树立责任意识,积极承担起对亲代数字移民的“数字反哺”责任,帮助老年人群化解数字融入困难。在家庭当中,子代在帮助老年人群体获得媒介设备的同时更应帮助亲代通过新技术的使用增强与社会的联系与交流。

2.内容关怀,生产适老内容,优化老年群体

老年群体同年轻人一样,拥有多元的信息需求,因此,媒介机构应在内容生产环节分析老年群体的信息需求特征,对老年人需求轮廓拥有清晰的画像,从而破除以往狭隘的内容之壁,生产更加多元的、涵盖领域更广泛、包含知识更丰富、文化多样性程度更高的“适老”内容。

针对中老年群体的信息内容,既要凸显媒介生产专业性,也要通俗易懂。中老年内容的生产要注重文本的人文关怀属性,向老年人群体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信息,倡导健康的媒介生活方式。

3.政府主导、机构联动,加大媒介素养教育力度

在自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尽可能消除老年群体对于自媒体的距离感和抵触心理,使其在面对自媒体时不再被动、消极,而是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因此,政府应积极构建正规化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4]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国民教育体系,借鉴国际成功媒介素养教育经验,探索形成中国特色媒介教育道路,为老年人媒介素养的提升提供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机制和学习平台。

(二)贫困人群

1.资源保障,优化媒介资源分布状况

媒介资源分布不均是造成贫困地区贫困人群媒介接触障碍的重要原因,媒介机构需要通过受众的信息消费为自身创造经济效益,因此区域内的媒介消费能力成为媒介组织部署媒介资源的重要参考指标,但是,在促进社会公平与共同发展的视角下,媒介组织在重视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应以经济效益为主导,在媒介资源的分配上应看到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体的信息需求,应均衡地分配媒介资源。

2.政策、资金扶持,降低个体媒介使用成本

媒介使用成本制约着贫困人群的媒介使用,媒介使用成本主要包含了设备购买成本、入网成本,以及知识付费成本等,降低媒介成本需要从政府、企业等多方面共同发力,政府应出台相关帮扶政策,如对于贫困地区入网以及购买媒介设备制定相关的政府补贴政策,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当重视自身所能创造的社会效益,数码产品生产企业在向贫困地区以及贫困人群的产品销售过程中,在自身不亏损的情况下,降低产品的使用成本。

3.教育帮扶,着力提升媒介素养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保卫在《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一文中提出,媒介教育大众化的内容应该包括“普及媒介基础知识、传授媒介运用方法、传播媒介批评理念”等内容。[5]对于贫困人群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分为技术层面、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层面,即对于贫困人群媒介使用与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于传媒理性认识与判断能力的培养,以及应用媒介信息的技能,包括接收信息、理解信息和判断信息的能力。

4.内容帮扶,个性化推送助力个体脱贫致富

贫困人群对于媒介内容的选择多集中于娱乐性内容,对媒介的使用多以日常消遣为目的。媒介组织应优化大数据分析模式,对贫困人群进行更精准的用户画像,根据其所处区域、所关注领域等要素为其推送与其贴近的对其生产生活具有促进意义的媒介内容。

(三)残障人群

1.技术创新,智能化设备破除使用障碍

残障人群的媒介使用障碍来自于自身生理系统的缺陷,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解决残障人群媒介使用障碍的根本途径。虽然无障碍化的媒介使用还远未到来,但随着智媒时代来临,无障碍化使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技术机遇。现今智媒化社会已经实现了多样化的交互模式,人机交互借助于智能化的信息设备,让残障人群的信息沟通变得多样化、智能化。[6]机器辅助残障人群的信息搜集、分析、生产、传播与接收,实现残障人群与有效性信息的适配。

2.社会帮扶,培养社会成员主动帮助残障人群的意识

残障人群作为社会当中的弱势群体,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帮助与关怀。媒介领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形成对于残障人群积极关怀的气氛,因此,这需要政府与媒介组织共同发力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来营造出积极帮助残障人群媒介使用的社会气氛。作为大多数群体的正常人群,也应积极响应政府倡议,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帮助残障人群接触使用媒介。

三、结语

身处智媒时代,社会数字化程度的加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考验着个体的数字生存能力。通过对不同群体媒介接触习惯,信息生活特征的分析发现,媒介弱势群体并非是特定的个体标签,其群体特征会出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在媒介弱势群体困境的分析当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在不同类型群体媒介接触与使用环节展现出的问题并非是特定群体所独有的,而是交融于多个群体,因此,对于媒介弱势群体困境的消解与突破过程中,需要个人、机构、社会、国家等多方联动与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关萍萍,李雷.“媒介排斥”:当代社会的信息失衡现象探讨[J].东南传播,2008(9):24-26.

[2] 姚姿如,喻国明.试论媒介化时代媒介素养教育新范式及逻辑框架[J].中国出版,2021(3):26-32.

[3] 周裕琼,丁海琼.中国家庭三代数字反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0,42(3):6-31.

[4] 刘倩.自媒体环境下老年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基于“积极老龄化”的视角[J].青年记者,2019(8):26-27.

[5] 郑保卫,赵星耀.弱化市场调节手段 加大行政扶持力度:论我国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民报的出路[J].新闻记者,2007(3):16-19.

[6] 赖泽栋.传播无障碍与残障人群的智媒化传播[J].龙岩学院学报,2019,37(3):81-85.

猜你喜欢
智媒时代
智媒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冷思考
智媒时代知识服务平台建设探索
智媒时代灾难新闻的生产变革
关于“智媒时代”的几点思考
试论智媒时代传媒从业者的职能转变
智媒时代主流媒体如何构建自己的生态圈
智媒时代下六堡茶文化在“双创”培养模式中的探索
后移动互联时代走向智能媒体的广播
自然灾害危机的舆论引导问题研究
智媒时代机器人新闻对新闻伦理的冲击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