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茹
摘要:由于重大灾难事件自带的吸附能力,其舆情传播通常出现参与人群广、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大、舆论压力强、现实影响深等诸多特点。以自媒体为代表的零散式舆情传播,造成舆情传播中常常出现失实和网络暴力现象,甚至一些违反道德乃至违法事件。主流媒体在灾难发生、处置过程中,若能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及时有效地疏导广大民众情绪,引导受众关注正面,是舆情传播中的难点与重点,更是主流媒体发挥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全媒体;灾难事件;主流媒体;舆情引导
2021年7月20日,一场异常凶猛的特大暴雨袭击了郑州及周边地区,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洪水刚退,疫情又来,整个河南又笼罩在疫情的阴霾之下。
在这场防汛救灾、艰苦抗疫的战斗中,河南各级领导干部、医护工作者、奋战在一线的救灾抗疫人员,以及密切配合的广大居民,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努力与贡献。河南本土的广大传媒队伍,在灾难来临之时,第一时间吹响了防汛救灾、战“疫”集结号,全天候、多方位、多角度地推送了与救灾实况、广大居民生活等密切相关的新闻产品。及时播报防汛救灾、抗疫信息,回应民众关切,记录感人故事,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安民心、稳民心、聚民心的舆论引领作用。全媒体视域下,重大灾难事件中舆情的传播特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认真研究。
一、当前重大灾难事件舆情传播的基本特征
(一)新媒体成为灾难事件报道主战场
随着众多网民加入信息传播行列,重大灾难事件的传播方式与特点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互网民尤其是手机网民高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媒体的受众在大量流失,尤其是年轻受众开始大规模抛弃传统媒体而选择互联网媒体,主要表现在用纸量下降和收视率下滑两个方面。[1]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效率更高,信息容量更大。在重大灾难事件发生后,受众对事件的信息需求相比平常更大,也更为迫切,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更能满足受众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重大灾难事件舆情发展和传播的格局。
(二)灾难事件报道面前,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
由于重大灾难事件自身具有极其强大的吸附能力,与之相关的资讯信息便格外引人关注。当然,针对重大灾难事件的舆情,受众由于获取信息渠道不同、认知层次的差异、所处利害关系不同,对重大灾难事件的判断和传播必然千差万别。
在一贯重视真实、严谨、客观的专业新闻从业人员的努力下,近年来重大灾难事件的资讯传播,越来越呈现出客观及时、公开透明的特征。而随着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的大量涌现,让每个人都成为可以自由“发声”的平台,每个信息的接收者、每个事件见证者、每个信息传播者本身,也会参与到重大灾难事件舆情传播的“场域”中。因此,重大灾难事件发生后,其舆情的传播一般会出现参与人群广、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大、舆论压力强、现实影响深等诸多特点。
(三)传播内容呈现出碎片化趋势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体布局受到冲击。以网络新闻技术为支撑的各类新媒体迅速崛起,大幅增强了新闻信息时效性和报道体量。与此同时,人们在思想上以及阅读习惯发生变化,与以往大篇幅的深度新闻报道相比,更青睐短小精悍的新闻报道。所以,网络媒体加速了新闻传播效率,同时也影响新闻报道从大篇幅转向碎片化的趋势。新闻报道的碎片化程度上属于新闻报道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可以更有效地服务于救灾信息更新。
(四)灾难事件报道负面舆情风险高
河南遭遇强降雨后,郑州多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降雨量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在灾情报道中,也给了很多谣言可乘之机,部分自媒体传播不实信息、渲染恐慌氛围。视频形式也成了谣言散播的重要渠道,如在暴雨发生以后,郑州海洋馆鲨鱼跑出来的视频在一些微信群传播,但其实这则新闻与郑州暴雨并没有联系,网传实际发生地是国外,但是未经核实的信息传播很容易引起民众恐慌。
正如上述内容,很多重大灾难事件报道中,往往容易滋生负面信息,而且由于民众内心紧张情绪,甄别负面信息能力弱,所以在重大灾难事件舆情传播中,负面舆情传播持续性会比一般的正面舆情更强。
二、重大灾难事件舆情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重大灾难性事件会给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造成极大干扰,心理上造成的恐慌、担忧等负面情绪更加不容忽视。在此特定情景下,广大群众的认知辨别能力与平常时相比也会大打折扣。以自媒体为代表的零散式舆情传播,肯定其及时快捷的同时,传播者为了博取流量,一定程度上歪曲事实、夸大其词的现象往往屡见不鲜,一定程度上混淆了视听。
第一,在传播的内容上,容易滋生谣言、失实信息,以及真假参半的信息等。如今,网络传播极其便捷,发布一条信息可以称得上易如反掌。在既往的重大灾难事件中,与之相关的谣言堪称随处可见,有一些甚至造成极其严重的恶劣影响。 2011年3月,由于地震引发的日本东北部海域的核泄漏事件,在世界尤其是东亚地区引起强烈震动,当时,“碘盐供应紧张”“以后的食盐受到核污染”等谣言,在中国大江南北一度风行,引发了极其轰动的“抢盐热潮”。与之类似,2011年发生在浙江温州境内的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中,谣言以及失实信息等,同样是四处蔓延,迷惑人心。
在重大灾难事件发生时,民众情绪较为敏感,一些谣言和失实信息信息也很容易在充斥了救灾信息的媒体平台引起关注,如果不及时纠正,民众的情绪容易被鼓动,一定程度会扰乱舆论导向,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重大灾难事件舆论传播过程中,在保障真实有效灾情信息扩大传播之外,遏制谣言和各类有害信息的扩散。
第二,在舆情传播过程中,网络暴力无孔不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分化极其明显,多元化的思想意识格局早已形成。然而,在重大灾难这样的特殊时刻,一些人或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或特立独行的个性使然,或引起众人关注的目的所在,会发布一些与救灾大局格格不入的言论,做出一些与特殊形势极不相称的行为。由于灾难之下广大民众的心理处于极其敏感阶段,对于那些不合时宜的言行,往往会群起而攻之,造成势如洪水猛兽的网络暴力,轻者给卷入其中的当事人造成巨大压力,重者甚至诱发人命案件。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学者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分析:“他们不承认横亘在欲望与实现欲望之间的任何障碍,因为他们的数量之众,令他们觉得自己拥有无可抵挡的力量。”[2]这样的论断在屡见不鲜的网络暴力事件中得到极好的验证。重大灾情之下,舆论的监督效用十分明显,尤其是在互联网的极大推动之下,效力倍增。与之同时,数以亿万计不明事情真相的网民们,极容易自发进行舆论压制、道德审判,必然成为舆情传播中容易爆发的危险因素。
第三,在重大灾情下,以自媒体为代表的信息传播载体,时不时会发生一些违背社会公共道德乃至违反国家法律的严重事件。这样,不仅对于灾情平息、灾后重建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而且对于社会公序良俗也形成了严峻挑战,亦成为国家法治建设的桎梏力量。
第四,灾难事件报道中传播内容同质化,缺乏吸引力和共情。在重大灾难事件报道中,因为属于特殊时期,所以报道对象、报道主题、报道基调等因素都会一定程度限制新闻报道的最终呈现,容易出现报道内容同质化等现象,而且很难出新出彩。灾难事件报道既要守正,也要创新。在创新方面,需要记者真正走进现场,充分挖掘新鲜的资料与素材,增强新闻报道的贴近性,使受众产生共情。
第五,新闻报道与受众互动单一。在媒体对重大灾难事件的报道中,尤其是传统媒体, 很多是向受众单向输出灾情信息等,缺乏与社会民众的交流互动,在某一条报道发出产生了大量评论以后,才对其中一些不恰当言论进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如果不及时,还会导致一些负面信息以及言论传播,会给舆论引导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在重大灾难事件舆情传播中,要注意与受众的互动,以便提前发现负面舆情的线索与苗头,并及时处理。
三、主流媒体在重大灾难事件舆情传播中的重大意义
在重大灾难事件发生、处理过程中,各类信息交织,其中不乏一些渠道不明、来源不实的信息和谣言。在这样众声喧哗的舆论环境下,主流媒体不仅应当、而且完全有必要、有能力发挥其重要作用。主流媒体发声迅速及时、选择策略得当、态度谦逊亲民、报道充满情怀,及时有效地将广大民众的关注点,引导到事件的正面处置方式、正面情绪上来,是舆情传播中的难点,亦是重中之重,更是主流媒体发挥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在2021年夏季河南疫情、灾情叠加,在防汛救灾、战“疫”过程中,以河南广播电视台为代表的本土主流媒体,就发挥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第一,提供及时权威信息,积极回应民众关切。灾难事件往往带有突发性、偶然性特点,在灾难发生时,人们心理会产生容易产生惶恐、焦虑等因素,这时他们迫切地需要了解,灾难事件的最新进展是否会给自己生活带来影响,党和政府正在做什么,效果怎么样,以及下一步还要怎么做,这时媒体信息的及时性就显得很重要。作为主流媒体需要及时提供权威信息,满足人们的知情权,消除猜疑和恐慌。
2021年8月,河南防汛救灾还在进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又日渐严峻。河南广播电视台扛起主流媒体责任担当,进入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报道状态,通过直播连线、开设专栏、专家访谈、短视频、海报等形式,及时快速发布汛情和疫情防控权威准确信息,回应民众关切,缓释焦虑,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安民心、稳民心、聚民心的舆论引领作用。河南广播电视台于8月6日播发、推送了《谢谢为我们拼了命的你!》短视频,记录河南全省各地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民警、志愿者在抗洪、疫情防控期间的高强度工作状态,用他们不平凡的力量守护着万家灯火,构筑起洪灾、疫情之下河南人的坚守。生动传情的画面,即视感强的场景,感染、吸引了众多网友。网友们通过弹幕、留言,直呼“击中泪点”“瞬间破防”“医护人员是抗洪战‘疫最坚实的堡垒”“口罩下的你们一定超美”“危难之际国人团结一致的力量”……向奋战在抗洪、抗疫一线的群体致敬。该短视频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送后,总点击量迅速达到10万+,发挥了极好的宣传、引领作用。
第二,主流媒体彰显主阵地、主战场、主力军作用。纵观互联网时代的舆论场生态,表达群体如何扩大、对话渠道如何畅通、观点共识如何形成等问题,很长时间内都将是政府和传媒在进行舆论引导过程中所必须面临的挑战[3]。在重大灾难事件的舆情传播过程中,主流媒体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在抗击灾难过程中意义非凡。
一方面,主流媒体可以充分利用与政府之间的良好关系,打造一种良性互动机制,成为政府管理部门与广大民众之间信息互动交流的有效手段。河南广播电视台《河南新闻联播》等新闻栏目头条位置,及时向听众传达省委省政府在防汛救灾、疫情防控关键节点的决策部署,充分宣传报道党和政府防汛救灾、抗击疫情科学有力举措。同时,河南广播电视台派出多路记者克服重重困难,迅速赶到急难险重的救灾救援、疫情防控一线,生动诠释各级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干部、武警官兵、解放军等展现出的冲锋在前、顽强拼搏精神,凝聚党员干部和群众站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强大正能量。在防汛救灾和疫情防控双重叠加的特殊时期,凝聚合力,传递信心,充分获得网络舆情主导权和话语权,起到了很好的疏导、凝聚、动员的舆论引导作用。
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可以利用自身多年来积累的公信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社会力量,成为灾难事件中为广大群众纾困解难的重要力量。特大暴雨灾情发生后,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客户端持续畅通暴雨互动通道,让需要求助的网友及时介绍困境、联系方式、居住地址等,将求助信息汇总整理,反馈给相关部门。微博设置话题词“河南暴雨互助”阅读量达169.5亿,梳理出筛选求助信息2万多条,上报处理有效信息约1.5万条。通过新媒体互动,不少受困群众得到及时救助。
第三,主流媒体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的优势,采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搭配结合的全媒体模式,实现灾难事件中的新闻资讯全覆盖,为抢险救灾助一臂之力。河南广播电视台充分发挥移动端视频直播传播效果快的优势,相关媒体视频号、抖音、头条号全程直播各场河南省和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并以图文集、视频形式对发布会进行拆条跟发、二次传播。同时,针对封控区内居民生活、疫情防控情况以及郑州市出行情况进行直播。大象新闻客户端推出“云直播封控生活”系列,通过食、住、行,全方位实地探访疫情最新情况,加强疫情正面舆论宣传。
四、结语
在重大灾难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发布渠道,并在网络平台上争取主动权和话语权。同时,政府部门要积极与媒体沟通协作,第一时间向媒体发布灾情信息,同时,要面对负面言论及时答疑解惑,引导正确舆论导向,降低负面影响,保证舆论环境平稳健康。
参考文献:
[1] 郭全中.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转型战略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8(11).31.
[2]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25.
[3] 张淑华.迁徙与重构:中国“舆论场”研究二十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