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咨夔和《大冶赋》

2022-04-29 00:44汪圣铎
文史知识 2022年4期
关键词:理学

汪圣铎

说到洪咨夔,熟悉宋史的人并不陌生,洪咨夔字舜俞,杭州於潜县人。他是南宋后期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与真德秀、魏了翁齐名,又年龄相近,彼此引为同志,甚至连去世的年份也很接近。洪咨夔《宋史》有传。依照此传所记,洪咨夔最突出的事迹是为济王说公道话,这一点也是真德秀、魏了翁和他三人共同的。那么,济王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理学家们要替他说话?这得从宋宁宗无子说起。宋宁宗无子(确切说是有子不活),继承人就成了大问题。收养了一名叫赵与愿的宗室小孩,立为太子,不想嘉定十三年(1220)去世了。于是,又将弟弟的养子赵贵和转到自己名下,封为济国公,他就是后来的济王。赵贵和成为皇子,却迟迟没有被立为太子,这是因为他同权相史弥远产生了矛盾。宋宁宗凡事听史弥远的。史弥远对新皇子不放心,派人监视,被赵贵和发现。赵贵和放出狠话,说一旦自己作了皇帝,就要将史弥远流放到海南岛。史弥远知道后,自然要千方百计阻挠赵贵和成为皇位继承人。史弥远以给宋宁宗弟弟物色继承人的名义,又物色了一个宗室小孩赵昀,准备用他替换赵贵和(后改名赵竑)。当宋宁宗病危时,史弥远便以宋宁宗的名义封赵昀为皇子。宋宁宗去世,史弥远即扶立赵昀作了皇帝(即宋理宗),又以宋理宗的名义封赵竑为济王,并令济王移居湖州。湖州人潘壬等与割据势力李全联络,拟发动政变,立济王为皇帝,废掉宋理宗。因李全失约不至而失败。济王本人并没有参与此事,但事后史弥远却派人逼济王自尽。此过程有二点严重违背了儒家伦理:宰相违背老皇帝意愿决定皇帝选立,济王作为皇帝的弟弟无罪被处死。真德秀、魏了翁、洪咨夔都将这二点归罪于史弥远,向宋理宗提出厚待济王的建议。宋理宗出于对史弥远的感激及维护自身皇位继承合法性的考虑,坚决拒绝他们的建议,坚持给济王削爵定罪,并将三人都贬出都城。直到史弥远去世,洪咨夔等才重被召回朝廷委以重任。他们一起参加了清除史弥远馀党的斗争。但不幸的是,正当三人先后进入核心统治集团时,却很快先后病逝。

说洪咨夔是理学代表人物,不但是因为他有如上政治表现,同时也是因为他有大量理学著作。他最重要的理学著作是《春秋说》三十卷(清乾隆帝专门针对其中某些内容写过批评文章),此外还有关于《易经》和礼学的著作。

洪咨夔是一位出色的理学家,而他在近年受到关注,却不是因为他的理学成就,而是因为他的《大冶赋》。说来有些让人不可思议,人们很难把《大冶赋》这种作品同一位整天板着面孔的理学夫子联系在一起。大约就是这个缘故,《宋史·洪咨夔传》出现了一个重要错误:《大冶赋》错成了《大治赋》,这完全可以理解,像洪咨夔那样的理学家自然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写《大治赋》是以文载道,而写赞颂冶金铸钱的《大冶赋》,就令人费解了。四库全书本的洪咨夔文集,就没有收《大冶赋》。当然,后人往往只知道洪咨夔的理学成就,而不知道他其实也是很有文学天赋的人。绍定四年(1231),都城发生大火灾,皇宫、太庙及不少官署都被烧为灰烬,唯独宰相史弥远的宅院因御前军的保护得以保留。洪咨夔就写诗加以抨击:“殿前将军猛如虎,救得汾阳令公府。祖宗神灵飞上天,痛哉九庙成焦土。”此诗立即被广泛传诵。洪咨夔被重新起用后,担任的最高职务就是翰林学士(加端明殿学士衔),他为皇帝起草的许多文书都受到时人的称赞,被作为范文收入科举考试的辅导材料中。

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洪咨夔的文学才华,但他确是《大冶赋》的作者。《大冶赋》正文前有小序:“余宦游东楚,密次冶台。职冷官闲,有闻见悉纂于策。垂去,乃辑而赋之。”而《宋史·洪咨夔传》则谓:“为饶州教授。作《大治(冶)赋》。”所谓“东楚”,就是指饶州。所谓冶台,就是指设于饶州的提点坑冶铸钱司。饶州在南宋时期是全国铸钱业中心。饶州不但有提点坑冶铸钱司和它的几十名官吏,还有拥有数百名工人(包括部分服役的犯人和厢军)的铸钱监。离饶州不远,有盛产原铜(含矿铜和胆铜)的铅山,源源不断地将原铜输送到饶州。身处这样的环境里,洪咨夔又是“职冷官闲”,精力过剩,自然而然地会对冶金、铸钱产生兴趣。今存他在饶州时写的《通王泉使》、《谢泉使荐》(《翰苑新书》续集卷一二《总领类》、卷三〇《荐举类》),说明他与提点坑冶铸钱官(俗称泉使)关系密切,他的晋升,也是得到提点坑冶铸钱官的推荐的。在他将要离任的时候,《大冶赋》便写成了。

《大冶赋》约2700字(不便全录)。赋先以诗的语言,述钱币史,包括入宋以后官方的措施。随述铸钱官署的设置,立足于提点铸钱司。再述矿藏及采矿设施,述矿石的加工冶炼。先述金、银的开采冶炼。然后述矿铜的开采冶炼。由于南宋铸钱多用胆铜,赋中用了颇多文字述浸铜和淋铜。又后述铸钱原料的运输,述铸钱,述铸钱业的管理。最后由铸钱引向治国。赋虽用了许多典故,用了许多生僻字词,使得读的人备感困难。但赋中对采矿、冶炼、铸钱的工序和过程,作了相当细致的描述。说明洪咨夔写此赋之前是作过实地考察的。这无疑给现今研究古代冶金史及铸钱工艺提供了重要资料。《大冶赋》虽以“大冶”为名,但除了少量文字述金银冶炼,绝大部分文字都是讲铸钱的,从钱的铸行史,到原铜的开采冶炼,再到铸钱的全过程,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大冶赋”就是“铸钱赋”。

洪咨夔担任饶州教授期间,在给学生出的策问题目中也有关于钱币问题的,请看下引:

问:人主操富贵之柄以御天下,钱币轻重之权,当一出于上,不当与天下共之也。虞夏金为三品,周立九府圜法,利权所在,上实专之。至景王欲更铸大钱,单穆公虽谏而不听,百姓竟蒙其利。揆之刘陶之议,则不合。文帝除盗铸之令,赐邓通铜山,得以自铸,而钱乃至于贯朽。质之贾生之论,则不然。撰直三千,错刀五千,何其直之多?百钱垫七八与三十五为陌,何其陌之寡?是犹未足深论。彼汉之五铢、唐之开元钱制,是为得轻重之中。然五铢既行,郡国多奸铸而益轻,公卿请铸钟官赤侧,以一当五。其后二岁,赤侧以贱而废,三官钱始富矣。开元既用,以经费不给,始铸干元重宝参用,以一当十,犯法日数百,终复其旧,然后民便之。夫钱出于上而散于下,上之所重,孰得而轻。顾方行而遽辍,何耶?抑上之人不过为一时权宜之举,随即反经耶。否则朝廷之上,无以主其议。以一人之言为用舍耶?汉方再造,犹兴五铢之思。唐凡几世,一循开元之制。而赤侧重宝不复见,抑又何也?国家铜楮并行,深得子母相权之意。顷以楮币益轻,多为秤提之术,而未底于重。于是以开禧新布,以二准三,行于辇毂之下,利权轻重,操之自我,可谓得其宜矣。或者犹谓货泉新旧,均国宝也,而自谓抑扬;京城内外,皆畿甸也,而自谓畛域,恐未免抵冒之多。然使以二准三果可通行,则钱之布于天下者,皆可从而增益否?幸以利害得诸目击者,为有司告。(《平斋集》卷一〇《策问·饶州堂试》)

洪咨夔的《大冶赋》和上引策问,都表明他对古代钱币问题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在受召进京,担任了替皇帝草拟文书的职务后,所拟文稿也有与货币有关的。如《直秘阁新成都府路提刑赵彦覃除都大坑冶制》是朝廷的任命书:

敕具官某:国计莫重乎铜楮之相权。朕出宝帑之储,敛宿楮而易之,物价浸平。又必钟官能振厥职。尔天支之秀,周行之隽,甫起家于蜀部,举圜府之权尽畀之,进用亟矣。唐诸道置炉九十有九,在东南为多,地产今犹昔也。尔能公以程浮冗,明以剔奸蠹,敏以干壅滞,少府水衡之积,何患不承平若哉?可。(《平斋集》卷一七《外制》)

如前所述都大提点坑冶铸钱是专门负责钱币铸造的,任命书讲了钱币铸造在当时的重要性,讲了朝廷对担任此职务者的期待,文辞优美而精练。又如:《厉模楮纲赏转朝请大夫制》是一篇嘉奖运输纸币用纸的官员的敕令:“敕具官某:币行于东南,而取楮于蜀。精实致密,伪难以乱真也。尔抱材敏锐,将漕井络,岁发楮纲,适应赏令。其升一级,庸劝奉公。可。”(《平斋集》卷二〇《外制》)纸币用纸是一种特殊的纸,每年在四川制造,沿长江运往临安,由于沿途多有险阻,所以宋廷对运纸官员有专门的考核规定,洪氏的草稿虽仅五十字,却将事情原委说得清楚明白。洪咨夔任饶州教授时,他有一位上司(时任江东提刑)叫巩嵘,巩嵘曾任提点坑冶铸钱,巩嵘死后,洪咨夔为他撰写墓志铭,特别言及巩嵘任此职时的表现:“治司孝宗朝定铸额岁十五万缗,后浸亏额,六不及一。公推原弊端,知楮轻矿重,售不酬费,故入少而铸亏。乃使楮与矿各时其直,轻重足以相,权坑丁竞劝,矿务倍入。先是冶卒窳惰多遗矿泥滓中,有司莫之察。公置局淘洗,所得皆精良,于是尽还故额。俄兼宪节。”简明扼要地写了巩嵘如何扭转了铸钱司长期完不成定额的状况,述及了巩嵘所采取的措施,深入具体而又不冗赘。在我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中,写过如此多与货币有关的著述者,实不多见。

猜你喜欢
理学
宋代书院的理学图书出版与理学思想传播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吉林大学学报( 理学版) 》征稿简则
论魏源早期理学思想及其转变
论朱熹理学与文学的关系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