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林
编者按:2月4日,我们艺术地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为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拉开大幕,震撼了全世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对于时间理解的一种方式,时间的理解不限于此,本期特别关注带您走进古人的时间观,了解古人对于时间的理解。
十二地支是殷人创建的时间表,以深夜子时0点为起点,一天分两个12个时段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于记录时间和方位,其中子、午、卯、酉是十二地支中的四个重要节点,子代表深夜0点(或23:00-1:00)和北方,午代表中午12点(或11:00-13:00)和南方,卯代表上午6点(或5:00-7:00)和东方,酉代表下午6点(或17:00-19:00)和西方。
先民聚在一起从事生活和生产活动,确定时间至关重要,用来表示时间的字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子,一个寓意生命起点的时间
《说文解字》曰:“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凡子之属皆从子,古文子,从,象发也。籀文子,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7,311页,下简称《说文》,不再出注]十二地支中,子代表十一月,这时阳气发动,万物滋生,人假借“子”作称呼。字形像幼儿的形象。所有与子相关的字,都采用子作偏旁。“”像幼儿的头发,但《说文》称“”的臂胫在几上则是有待斟酌的。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解释“子”曰:“甲骨文地支之子作、、、等形,地支之巳作、、等形,、实为一字,皆象幼儿之形,惟表现各异耳。象幼儿头上有发及两胫之形。象幼儿在襁褓中两臂舞动,上象其头形,因象幼儿在襁褓中,故其下仅见一微曲之直画而不见其两胫。又甲骨文异字作、、、等形,皆象举子为尸以行祭祀之形,、所从之、乃形之省变,象所举之子。《说文》子字籀文作,乃、之讹,所从之方是子字,与甲骨文形同,乃之讹。、所从之、亦象所举之子,乃之省,后为《说文》子字篆文所本,为《说文》巳字篆文所本。”(四川辞书出版社,2017,1570页)
笔者认为甲骨文为子之初形,是为了强调是初生的婴儿,《说文》曰“籀文子,囟有发”,据此可知甲骨文之和、,均是囟门的象形,是“子”的初字,故“子”是指刚出生的带有囟门的婴儿,非指“儿子”“子女”之义。囟门是婴儿刚出生时独有的特征,它是颅骨结合不紧所形成的颅骨间隙,一岁左右闭合。弄清楚了“子”字的初文之义,也就明白了先民为什么要以此字作为时间的始点的道理。十二地支的起点定为0点,故用刚出生的婴儿“子”来表示,因此《说文》称这时阳气发动,万物开始滋生。新的一天开始了,就好像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一样,一切都是新的。
《甲骨文字典》称:“甲骨文异字作、、、等形,皆象举子为尸以行祭祀之形。”子,既是初生的婴儿,也可当首子讲,即第一个降生的婴儿,故本文认为是献祭之义,即把首个初生的婴儿献祭给天。
无独有偶,“孟”字亦是此意,据夏渌的考证,“孟”字形像用“皿”盛
“子”,表示被食的“孟子”即“长子”“首子”,“孟”从而产生“首”“始”“长”之意,其结构反映了古代杀首子、长子而食之的陋习(参夏渌《评康殷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22页)。裘锡圭作了进一步论证,认为杀首子跟古代的献新祭祀有关,他引用《礼记》《周礼》《逸周书》《史记》等文献中有关以谷、麦、黍等农作物和犬、猪等动物献新寝庙即祖庙的记载,又结合大量国外人类民族学的例子,认为“献第一批收获于鬼神,是为了能平安地保有、食用收获的其他部分,并在来年继续获得新的收获。献首子当然也是为了以后能得到新的孩子,并使他们能够安全地成长”(参裘锡圭《“杀首子”解》,《中国文化》,1994年第6期)。但文献记载的献新是献给祖庙,并没有提到杀首子的祭祀性质,故裘锡圭先生认为“是由于记载的人对这种习俗缺乏深入的了解”所致。
本文认为把初生的第一个婴儿献祭给天即杀首子,是由先民的生存状态决定的。原始母系氏族时,孩子只知道是由母亲生的,不知道父亲是谁。后来衍变出母亲与龙、鸟、凤等梦交生子的神话故事。因此,孩子是怎么生下来的问题,只要把它赋予天就行了,天是初生婴儿之父,所以要把初生的第一个婴儿献祭给天。《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夏大旱,公欲焚巫尪。”《吕氏春秋·顺民》亦记:“昔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剪其发,磨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悦,雨乃大至。”汤剪掉头发,断掉手指,目的是要献身祭天,祈求天的原谅,与烄祭自焚的性质是一样的。如果没有举子献祭,就不可能产生诸如烄祭的祭祀,有末必有本,有流必有源。只有当进入父系氏族时期,首子之献祭废除后,长子继承制才得以产生。
古时以子为祭祀之尸,子与祀同。十二地支的起点用“子”来表示,有两个含义:一是象征生命的诞生,时间的起点就是我们生命的起点;二是要举行一个重大的祭祀活动,以子礼天,感谢上天。
在此基础上,先民确定了四季。冬至之后,太阳开始回归,大地逐渐变暖,生命开始滋生,冬至是四季的起点。子的本义原只表时间的起点,但就起点这点看,子与冬至是相同的,故子排在了北方,象征北方,象征一切事物的起点。
二 午,一个寓意盛极必反的时间
对午字的解释,目前大约有以下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甲骨文字典》曰:“象束丝交午初形。其后或填实作,复省简为。《说文》:‘午,牾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此与矢同意。不确。”又称:“用为地支之一。”(1595页)
第二种说法:甲骨文“”表数字十,《甲骨文字典》称:“为古代之算筹,竖起一筹表示数量十,以与横置之算筹区别。卜辞中十之五倍以上数字皆置倍数于十之下合书,如五十,六十作等。”又称;“或用作地支之午,‘庚午贞。”(218页)
第三种说法:甲骨文字形“”与“糸”相似,像杵棒上有两个横结,以增加在臼中舂米的摩擦力。造字的本义是有横结的舂米棒。有的甲骨文“”将横结写成实心圆点,以区别于“糸”。
上述三种说法,笔者不能苟同,笔者认为甲骨文午“”,才是表示中午12点之义的本字。“”如何来表示中午12点呢?
中午12点是一天之中太阳运行到最高点即阳气最盛的时刻,过了12点,天就慢慢地暗了下来,阳气开始消退,阴气开始上升,进入了下半段时间段,与一天的上半段0—12点正好相反。所以一天的上半段与一天的下半段是矛盾的、背逆的。盛极必反,殷人正是抓住了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把一天确定为两个0—12点段,而没有确定为24小时,可能是为了体现天的这个特性。所以《说文》的这个解释是对的,《说文》称:“午,牾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过了12点,阴气就出现了,所以称牾,为相反、背逆、矛盾之义,所以午就是牾之义。甲骨文午字“”,取束丝相交之形,束丝是指两股相反的丝绳缠在一起成为一束,以寓意背逆、相反、矛盾之义,故用“”代表最高点即12点。
“”代表一天之中阳气最盛的时刻,正好与夏至相对应,夏至时太阳到达北回归线上,处于最高点,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带来了一年之中最热的季节,故“”放置于正南方位上以向阳,同时也暗示这点是由阳变阴,由盛及衰的开始。
三 卯与酉,寓意上天打开两扇大门的时间
太阳总是在早晨从东方升起,傍晚时从西方落下。在远古,东方和西方比南方、北方重要,因为它是太阳的运行轨道即出入之道。
甲骨文酉“”,为十二地支之一,酉代表一个具体的时刻和方位(即西方),时间为下午6点(或17:00—19:00),如卜辞:
丁酉卜乙巳易日(后上二一、六)。
辛巳卜王步乙酉易日(合集三四〇一〇)。
甲骨文酉“”是酒的本字,字形像是在一个大缸“”中间加横指事符号—而呈“”状,表示缸里有液体,“”像伸进酒坛过滤酒糟的酒篓,使倒入坛里的酒变得清澈。当“酉”的“酒坛”本义消失后,则再加“水”“”“”以表示,故为“”或“”字,以强调坛中物的液态性质。
酉,《说文》解释称:“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象古文酉之形。凡酉之属皆从酉。卯,古文酉。从卯,卯为春门,万物已出。酉为秋门,万物已入。一,闭门象也。”八月黍成熟,酿制成酒,酒像古文“酉”字。卯,也是“酉”字的古文写法。“卯”表示春门打开,万物出现;“酉”表示秋门关闭,万物进入门内。酉中的一横“—”,指门闩,表示闭门。但《说文》的这种解释似乎有些牵强。另王国维认为卯与(劉)刘同部,为“杀”之义,如卜辞“于上甲其卯于大乙六牛”,但这里的“卯”是劉的假借字(参王国维《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与十二地支“卯”无关。
为什么“卯”是古文酉?酉表示秋门,卯表示春门,这是什么意思?历代学者没有给出答案。
但正是因为《说文》对酉与卯所作的秋门与春门的解释,为本文破解酉与卯字提供了可能。
先来破解卯字。
卯字的甲骨文是“”,笔者做这样的解读:“”是指事符号,表示两扇开启的门板,故而正视即正投影是两条直线;“”和“”表示左右的两个门套,由于没有门闩“—”,故而门是打开的。按十二地支原理,卯是上午6点(或5:00—7:00),方位为东方,这个时刻正是太阳升起的时候,就好像上天把门打开了一样,太阳出来了,万物生长,故而为春门。
解决了卯字的问题,如何来解决酉字的问题呢?
按《说文》所言卯是酉的古文,两个字应该一样,但酉却根本没有门的形状。《说文》称酉表示秋门,是因为许慎认为酉字中的一横“—”指门闩,表示关闭。显然《说文》的这种解释不妥。
殷人用酉表示西方和傍晚的时间,必定有它的特定原因。按十二地支原理,酉在时间和方位上与卯相对:一是时间为下午6点(或17:00—19:00),二是方位在西方。从这两点来认识酉,就豁然开朗了。酉时到来,太阳落下,就好像上天把门关闭了一样,万物收藏,黑暗来临,故而为秋门。所以殷人发明酉字是充满智慧的,表示秋门用了十二地支之一的酉来表示,并没有重复卯的门形状。但这还没完,笔者还要继续探寻下去,为什么要用酉即酒来表示呢?
酉和卯是一天之中最重要的两个时间段,一个是太阳升起的时间,一个是太阳落下的时间。太阳升起,不会引起人们的恐惧,只会给人们带来喜悦,充满希望。而太阳落下却能引起人们极大的恐惧,太阳去哪儿了呢?明天还会出来吗?所以在白昼消逝,黑夜降临,阴阳替易的重要时刻,人们必须要祈祷和祭祀。用什么来祭祀才能不怠慢神灵呢?
《说文》称仪狄制作的醪酒,大禹尝后赞美不已,说味道太美了!酉即酒,把下午6点(或17:00—19:00)定为酉时,就是为了把这世上最美味的酒,通过祭祀,通过散发的香气,“登闻于天”(《尚书·酒诰》,岳麓书社,2002),献给上帝,故而酒只能在这个重要时刻即酉时使用,这就是所谓的夕祭,希望太阳第二天还能照常升起。
解决了酉字问题后,另一个字就浮出了水面—福。
于是殷人发明了福字。
福,甲骨文“”,字体分两部分:“”和“”为上部分,“”指神主,“”指手,两者指巫拿着示以祭天的动作;下部分的“”指酒坛,“”指双手,合起来则指多人举着大酒坛。其字形像是巫站在众人举起的大酒坛上手拿上帝神主以祭天的献祭形象。福字的结构,足以让我们想象当时祭祀上天的隆重而疯狂的盛大场面。徐中舒先生称:“甲骨文福字象以灌酒于神前之形。古人以酒象征生活之丰富完备,故灌酒于神为报神之福或求福之祭。《说文》:‘福,备也,从示、畐声。”,福从示,喻义酒与祭祀有关系,用酒作为祭品,说明其目的是求福。所谓福也就是第二天太阳还会升起来,如果第二天是阴天,则更要举行祭祀,灌酒于神前。后来衍变为报答上天之福,或向上天求福的仪式,而祈求太阳升起之义也就湮没了。
四 结论
先民在确定十二地支时间时,采用的字具有深刻的意义。子指刚出生的婴儿,囟门还没有闭合,0点以子表示,寓示生命的起点亦即时间的起点。正午12点是一天之中太阳的最高点,亦即时间的最高点,过后则走向相反的时间,故用午即纠缠的两股背逆的束丝来表示,寓示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上午6点是太阳升起的时刻,先民想象如上天打开了一扇门,故用门“卯”来表示,寓示春天的到来,希望的降临。下午6点是太阳落下的时刻,就好像上天把门关上了一样,但先民没有用门“卯”来表示,而是用酒来表示对上天的敬畏。
从子、午、卯、酉四字的产生过程来看,先民感知到的时间是周而复始的、循序渐进的有规律的运动。先民以万物及自身为出发点,确定了一套完整的时间序列,其是从生命的诞生开始计时的。时间是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服务的,因此它与方位又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立体的时空秩序。每个方位既是自然的存在,又是人们对它的属性的认知和寄托的期望。因此,时间是有意义的,是与人的生命、生活和生产关联在一起的。
古人时间观念极强,对时间的重视超乎寻常,《周礼》记:“田之日,司马建旗于后表之中,群吏以旗物鼓铎镯铙,各率其民而致。质明,弊旗,诛后至者。”田猎那天,大司马在后面五十步表中竖起旗帜,各级官吏打着自己的旗号,带着鼓铎镯铙,领着自己的徒役向大司马报到。天亮时,大司马放下旗帜,诛杀迟到的人。《孟子》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与《周礼》记载一致,《史记》记载司马穰苴与监军庄贾约于“旦日日中会于军门”,但庄贾迟到,穰苴即“仆表决漏”即卧其表且中断壶中漏水,杀了庄贾(参《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第四》)。从《周礼》和《史记》的记载看,确定的时间是神圣的,任何人都必须遵守,不按时间到达,将被诛杀。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