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关联研究

2022-04-29 00:44徐楚涵
文学艺术周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文学作品文学

大量西方文学理论在二十世纪初被引入中国,西方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西方文化元素对中国人的生活和中国文化领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赋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和无限的包容力,在中西文化理论的不断摩擦与碰撞中,我们应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的渗透,同时抵制文化入侵,寻求中西文化的最佳结合点,实现中西文化深层次的相互吸收与融合,使本民族文化逐步走向世界。

一、引言

早期传入中国,为人们所熟知且有代表性的西方文学作品的有《伊索寓言》《茶花女》《哈姆雷特》《简·爱》《呼啸山庄》《罪与罚》《堂吉诃德》《十日谈》《变形记》等。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渗透到各个年龄层,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在文化层面对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力使得西方文化的渗入自然流畅,然而当我们埋头接收西方文化,致力于推动中国与世界接轨时,可曾静下心来思索这种渗透是否会导致我们最终失去本民族文化的内涵与精髓?本文旨在研究西方文学井喷式地进入中国后,其作品中的文化元素给中国文化带来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让国人正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各自的优势,借此引领国人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为开辟中国文学创作的新出路进行实践和探索。

二、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一)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成就的影响

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小说观念和写作风格。西方文化具有科学性的核心特征,崇尚自由与社会和谐的交互融合,因此能在个人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社会结构。而中国文化更加注重伦理,以追求社会主动规范和个人被动接受为特征,包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秩序。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西方现代思潮,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渗透到中国文学中,中国文学在中国传统文学固有特征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文学的诸多有益因素,结果促进了中国文学作品的多重转型,形成了多元繁杂的创作态势,实现了中西文学的融合。中国现代小说观念的产生和实现,实际是引进并参照西方小说观念体系建立的,因此表明,中国小说观念的最后形成及其在现当代的发展受到西方小说观念的深刻影响。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西方文学在二十世纪对于以往文学的浓缩提炼为中国文学模式做出了现代化的参照,于是中国文学将中国历史进程、中国社会变化、中国文化思想转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西方文学作品集聚了西方文化中大量的先进思想,并且在写作技巧和表现形式等方面,西方作家的运用具有高超的艺术性,远远优于其作品的思想内涵。二十世纪,许多中国著名作家就尝试利用西方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展示中国传统题材,如鲁迅在其代表作《呐喊》中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将现实主义与西方的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相融合;郭沫若的《女神》以浪漫主义手法展现了其独特的内涵;田汉深刻领悟了席勒“处理斗争,突出个性”的表现手法;余华的短篇小说风格深受卡夫卡的荒诞小说的影响等。受西方散文作家的影响,冰心等作家也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受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影响,他的许多作品中蕴含着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中国作为一个文学大国,对拥有百余年声望和权威的诺贝尔文学奖渴望已久,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奠定了中国文学强国的地位,因此莫言的获奖更具现实意义。西方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为开辟中国文学创作的新出路提供了参考与启发。

(二)西方文学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随着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传入,西方文化不断扩大在中国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西方文化元素使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发生了类似逆转的改变。中国近代一大批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文化心态渐渐出现了变化,这种自我的文化心态变化历程通过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他们冲破了传统观念的藩篱,开始注重自我价值。如尼采“带来”的哲学思潮助长了青年的政治热情,掀起青年参政议政的热潮。同时他们大胆、广泛地涉猎、效仿西方文学作品中倡导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得原有的价值体系被迫重新建构和解释,充分显示出他们对人性以及个人价值的弘扬,原有的神圣化、统一化、集体化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在向世俗化、多元化和个人化转变。而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对趣味、格调、品位的模仿与崇尚不单单是个人化的体现,更是时代性的转变。

(三)西方文学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古老的传统节日涵盖了中华民族的原始信仰和自然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它们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它们的起源均与古代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并且体现了天人合一、自然崇拜等思想。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赋予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它的形成过程是民族和国家历史文化的长期积累和凝聚。

西方文学作品的引入带来了西方节日之首的圣诞节和英美最流行的节日之一——情人节的盛行。圣诞节的由来和基督徒纪念耶稣诞生有紧密关联,但现在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具有民族风格的全国性节日。情人节也起源于基督教,关于其起源的解释有很多版本,大多数都有待考量。其中,更流行的说法是,它是为了纪念罗马圣教徒瓦伦丁而设立的。越来越多西方文学作品的涌入使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当,因此中西传统节日的交流融合变得理所当然。受西方文化理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近圣诞节、情人节,形成了人们戏称的“重耶稣,轻孔子”的现状。

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喜欢过圣诞节、情人节,也懂得在父亲节和母亲节时给自己的父母送上温暖的祝福。所以对待西方文化的渗透,我们不仅要尊重本民族文化固有的特色,又要萃取西方文化的精华,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西方文化的融入,既不能完全抵制,又得拒绝全盘西化。因此本文倡导的是在节日国际化的同时,也激励人们去了解中华民族的春节和七夕等节日所拥有的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在多元文化共存中维护传统节日的主流地位。

(四)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创作思想的影响

文化的发展始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并有其内在的联系与相通之处。尽管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以及文学的发展确是促进了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也折射出中国文学表现形式的变化。老舍先生曾提及,他认真拜读了威尔斯、康拉德等作家的优秀作品,因此其作品中总能看见西方文学的影子。这种对西方文学的汲取由最初的模仿发展到较深层次的艺术表现手段的渗透,到最后可能上升到创作思想的影响。

以狄更斯为代表的人道主义者虽然敢于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表达出对被剥削阶级强烈的同情心,但却在某些方面也表现出无能为力,因为他们不能摆脱自身阶级的局限性。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他们将人性善恶的斗争刻画在自己的作品中。老舍在我国的阶级斗争环境中不仅以幽默的手法揭示了旧制度的腐朽,还以温和谦逊略带自嘲的态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看法。老舍的作品《牛天赐传》中,在牛天赐落难时,王定斋突然出现报恩,向牛天赐伸出援助之手; 《柳屯的》里的“母老虎”在偶然情况下被县里的官太太收拾摆平。这些矛盾在老舍的作品中并不是通过强烈的反抗斗争手段来呈现,而是无声无息地因“恶有恶报”而结束。老舍这样的创作意识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学人道主义的渗透﹐而中国文学也正是在与西方文学的交流对话中重新发现了自己,由此找到了两者的最佳契合点,并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学的独特之处。

三、结语

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各自历史文化发展历程的不同,使得中西文学在创作内容、思想特征以及标准评判等方面都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但这种差异并没有成为中西文学交流的障碍。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随着大量西方文学作品涌入,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吸纳了诸多西方文明后平添了一份西方的开放和浪漫。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不是对中国已有文学、文化和社会传统的绝对对抗和排斥,而是让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产生对话交流,使得两者相融合,让中国文学从历史的禁锢中找到现代的自由。此外,应通过必要途径,系统地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减少中西文化失衡的现象,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中获得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力。

通过从中国文学成就、青年价值观、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文学创作思想四个方面研究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认为有必要正视西方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我们也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辩证的哲学眼光和态度,去批判地看待外国的东西,在吸收西方文学精华的同时,能够保持本心,不迷失自我。我们应秉持“求同存异”的理念,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以推动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创新民族文化、提高文化的自主性为目标,使中国文学不仅能充分反映民族特色,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作者简介]徐楚涵 , 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文学作品文学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我们需要文学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如何克服语言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文化语境下月亮的“意”与“象”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