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军
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一直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国家对此高度重视。2016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基本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加快探索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模式,有效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水平与能力[1]。2017年,教育部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建成覆盖全国、互联互通、用户统一、共治共享、协同服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2]。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建立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联盟,发布系列技术和功能标准规范,探索资源共享新机制,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能力,有效支撑学校和师生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3]。2022年,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按照“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示范引领、安全运行”的思路,推动数字资源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供给模式,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开发资源的新格局,满足师生日常教学和多样化需求。在政策推动下,我国已建设了数量众多的数字教育资源,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国家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已初步形成,全国各地涌现出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平台,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与学已成为一种常态。但从实践层面来看,国内现有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普遍存在适用性不强、共建共享困难和难以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本文结合广西教育大资源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从资源体系框架设计、共建共享机制、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阐述资源中枢赋能的教育大资源体系建设思路与策略,期望能为解决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中的难点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教育资源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一)教育资源体系建设现存的问题
国内数字教育资源体系的建设与应用当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资源体系框架设计不完善,建设与应用脱节。从各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来看,资源平台和应用平台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由于在建设环节缺乏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参与,所以尽管资源平台上存储着丰富的资源,应用平台上也罗列着众多的应用,但师生普遍反映查找资源较为困难,在应用上也没有为资源检索以及师生交流提供有效途径,建设和应用存在一定脱节。
二是资源难以共建共享,出现“信息孤岛”。为解决教育资源混乱无序、重复堆积等问题,黎加厚教授曾提出过“积件”的概念。然而很多年过去了,我国仍未建立起有效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开发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标准,这导致了资源重复建设、检索不便、应用困难等情况。面对庞大、繁杂且互不相通的资源库,师生不得不在平台间来回穿梭、东翻西找,资源的实用性也因此大打折扣。
三是资源常态化应用程度不高,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从之前的课件、媒体素材,到如今的“一师一优课”和“基础教育精品课”等,我国的数字教育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大幅进步,但整体来看,还存在很多学科资源跟不上教材版本的更新迭代、教师难以根据自身情况查找调用资源和对资源进行二次加工、缺乏对教师应用资源的引导和激励等问题,导致资源常态化应用程度不高,其发展难以为继[4]。
(二)教育资源体系建设努力的方向
目前,全国各地“十四五”教育规划相继出台,大多对教育资源体系建设与应用给出了规划目标。其中,广东提出完善数字教育资源高效配置,构建教育大资源服务体系,以“粤教翔云”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以课程化资源为主体,构建多元共建、开放共享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有效供给和服务机制。河北提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大力开发引进优质在线教育资源,推动形成纸质教材和数字资源相结合的课程资源体系,支持学生灵活选择和组合应用,支持教师基于学情精准诊断的个性化资源推送。上海提出推进新技术赋能教育,以新技术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变革,建设数字教材资源、研究型课程自适应学习平台,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开放与共享。贵州提出实施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健全完善贵州省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以省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枢纽环境,构建与国家和各区域互联互通、多级分布、覆盖全省、共治共享、协调服务的省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能力,完善各学段、学科资源体系,满足学生、教学者和管理者需要。广西提出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优化和完善“八桂教学通”,持续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统筹推进“三个课堂”建设,不断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助力农村薄弱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推进广西中小学云课堂建设,鼓励“名师”“名校”建设优质课程教学资源,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总体来看,各省的“十四五”教育规划大多聚焦在用好数字资源和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上。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在技术层面继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外,各省市都不约而同地将建设及引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探索精准化教学作为重点目标。
对现存问题和发展方向的分析与研究,既能为当前的教育资源体系建设提供指引,也可作为实施下一步策略的依据。我们有必要从问题出发,对教育资源体系的建设与应用进行梳理和重构,从而为后续数字教育资源的规模化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二、教育大资源体系建设的思路框架
2021年,柯清超教授提出了“通过平台模式为师生提供海量的优质资源和精准的资源服务”的资源建设思路。其核心是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建立资源应用的大数据平台,通过采集学生学习全过程数据,建立学生的学习画像、知识图谱、认知能力图谱等,并借助智能推荐引擎,实现由“人找资源”向“资源找人”转变[5]。这为我们创新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与服务方式提供了新思路。
(一)以资源中枢赋能教育大资源体系
中枢是指事物中起主导作用的部分。对于资源中枢,学术界尚未有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资源中枢既不是资源中心,也不是应用中心,它是连接资源中心和应用中心的大脑和纽带(如图1)。
资源中枢的核心是资源检索引擎。它虽不改变资源存储的位置,也不附带任何具体的应用功能,却能通过大数据技术从各资源端检索资源并向各应用端推送资源。它的存在有助于资源与应用的有机整合,能够打通资源与应用的流通经脉,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由此,师生可便捷地获取自适应的个性化教学或学习资源,管理者也能够实现对数字资源的智能管理。
以资源平台和应用平台为基础、以资源中枢为纽带构建教育大资源建设及应用体系,能灵活便捷地满足使用者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以优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实现路径,可以推动有序构建“区域融通、共建共享、多级服务”的教育大资源建设与应用生态体系(如图2)。
(二)以课程内容为主线建设数字教育资源
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内容,大致上可分为“数字化教育内容”“数字化工具软件”“数字化教育平台”三大部分,其核心是数字化教育内容。因此,数字教育资源应该围绕课程内容来建设。每节课的具体内容以课程资源包的形式呈现,资源包内含有教学微视频、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作业练习和课后拓展等资源,以更好地服务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
(三)以生成性资源为重心完善资源建设
来源于商业资源库、第三方资源库的基础性资源是大资源体系的根基。但由于各地的教材版本、教育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基础性资源与本地师生的需求无法精确匹配,因而教师在应用过程中自主开发或对资源二次加工后形成的生成性资源才是区域数字化资源建设的重心。由于生成性资源来源于教学实践,有着更好的区域性和适用性,师生会更乐于接受和使用这一类资源。
三、构建和完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在教育大资源体系建设过程中,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构建是维系整个生态系统良好运行的关键环节。以资源的应用需求、评价机制、迭代优化、个性化服务为导向构建和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既能保证资源质量,又能提高服务能力。
(一)以应用需求为目的搭建资源共建共享框架
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要有整体的框架设计,要以应用需求为目的,适应教育教学应用和用户的实际需要。为此,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基本框架搭建要逐渐由纯粹的资源建设层面转变到“以用户为中心”的资源应用层面,即不再是简单地建设资源库和资源平台,服务于应用才是资源共建共享的根本目的。
(二)简化评价机制,促进资源共建共享
在数字教育资源的评价机制方面,目前国内主要采用行政审核为主的方式,参与评价的主体也相对单一。由于缺乏有效便捷的用户评价机制,资源的审核与评价难以在资源建设与应用中发挥积极作用,也不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汇聚共享和推广应用[6]。因此,简化评价机制是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必须解决的问题。资源的共建共享不是作品评比,对于各种渠道汇聚而来的大量资源,定期组织专家评审再逐级推送,不仅耗时费力,而且从实际操作来看,其复杂的评价机制难以得到用户的支持和认可,成为阻碍资源共建共享的“卡脖子”环节。对于资源评价,我们不妨化繁为简,用一些简单便捷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比如,以用户点击率作为逐级共建共享的审核条件,用户上传的资源按照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点击率要求逐级推荐到上一级共享。点击率反映了网页上某一内容的受关注程度,点击率越高说明资源认可度越高。再如,简化资源逐级审核的次数,凡是学校教研组审核推荐共享的资源,可直接在整个资源平台中共享。因为一所学校的资源体量不大,这种最小层面的标签创建方式既鼓励了学校的积极性,又便于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建立淘汰机制,保障资源迭代优化
在简单便捷的共建共享机制支持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资源完成汇聚和堆积,平台上会出现很多陈旧的资源,既占用存储空间,又不便于用户检索使用。这时,就需要以用户的评价为核心实现资源的优胜劣汰,在“使用—评价—反馈—完善—使用”的螺旋上升式资源优化再生机制中完善资源的迭代优化[7]。对于平台上出现的涉及违规的资源,依靠用户的举报机制可以强制淘汰删除。根据用户的简单星级评价,可以实现资源的动态排序和循环更新发展,建立高效优质的共建共享资源环境,实现资源的优胜劣汰。
(四)实现个性化服务,完善资源共建共享
全国各地的“十四五”教育规划中都提出要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因材施教,探索推进个性化精准教学。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优质数字资源的个性化服务,可以将来自各层级的优质教育资源沉淀到地区、学校和个人,帮助使用者实现精准教学,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同的用户需求不同,个性化服务的关键是要对用户和学情进行分析,要能够有效地解决信息过载问题,帮助用户快速、方便地从海量的资源中挖掘出有利用价值的、感兴趣的资源。
四、以激励为主保障资源体系可持续发展
保障教育大资源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必要的行政统筹、经费投入、运维支持、教研指导、跟踪监督、考核评估等措施之外,还需要不断优化资源服务供给模式,提升平台及资源使用的活跃度,激励用户主动参与。
(一)优化资源服务供给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以资源中枢为纽带完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模式,促进“资源引入机制—优质资源沉淀—资源精准推荐—资源有效评价”等各个环节的不断优化,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8]。通过资源的需求反馈指导资源建设和引入方向;通过资源的有效评价衡量资源应用效果,实现资源优胜劣汰;通过大数据驱动实现个性化资源精准推荐,实现资源有效共建共享(如图3)。
(二)提升活跃度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无论数字教育资源内容建设得多么完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从加强行政管理的角度,区域教育管理者可以将数字教育资源的组织管理、培训任务、教学应用、教研指导、资源建设、课题研究、调研调查、活动宣传等内容纳入政府履职评价指标;从提高活跃度的角度,可以通过赛事、评比、课题、展示、教研等有组织的活动规模化推进,鼓励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对于评选出的优质资源和应用案例,应颁发证书,并可作为教学成果评定、职称评聘和评优评先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从完善服务的角度,可以从教师培训、教研指导、课题研究、技术支撑、应用推广等方面协同服务团队提供及时的指导和服务,保障用户用得好、用得顺[9]。
(三)激励用户主动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们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即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最想要得到的是什么。信息素养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高固然是理想的目标,但是通过大量的交流我们发现,教师更感兴趣的是参与竞争的机会和对于成果的肯定,如涉及的职称晋升的条件、绩效考核的依据等。教师是大资源体系建设和应用中的基层用户,给予他们参与作品评选的机会、发表论文的机会、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才是最有吸引力的。制定科学、规范和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在资源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对用户的工作成效和业绩成果进行考核,设置各种活动、赛事和科研项目等,给予广大教师参与的机会,采取灵活多变的激励策略,能激发用户建设和应用资源的欲望,让用户有所“得”。激励用户主动参与,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可持续发展[10]。
五、结语
“十四五”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在教育大资源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洪流中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形势和战略要求,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于谋求教育振兴和民族振兴至关重要[11]。
教育大资源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去思考、不断去探索。改革需要敢于摸着石头过河,我们认为,以资源中枢赋能是教育大资源体系建设的一种可行的思路和途径,抓住了“以用户为中心、以应用为核心、以服务为导向”,我们才能够逐步解决资源建设和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才能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12]。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提升广西数字教材建设及应用实效的策略研究——基于地市的调研分析”(课题编号:2022ZJY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瑛,郑艳敏,贾义敏,等.教育信息化资源发展战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6):3-1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EB/OL].(2017-12-22)[2022-04-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2/t20180209_327174.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8)[2022-04-2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4] 杨浩,付艳芳,杨陟卓.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7(2):55-60.
[5] 柯清超,郑大伟,张文,等.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评价机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9):8-15.
[6] 程五霞.区域教育信息化资源质量体系及评审机制的探讨[J].教育信息技术,2013(6):22-25.
[7] 马宏.区域性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构建与服务[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36).
[8] 刘雅馨,徐超超,王林丽,等.大数据支持下的数字教育资源生态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6(10):5-11.
[9] 贾格年.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教材建设及其应用的思考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221-222.
[10]翟永勇.数字教材在数字化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数字教育,2020(4):28-32.
[11]蔡金花.中小学数字教材建设的政府规制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0(9):19-25.
[12]陈超,王东芳.中小学数字教材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1(1):39-42.
(作者系广西教育技术和信息化中心教研员,广西教育技术学学会副理事长,广西教育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责任编辑:牟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