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儿童由幼儿园进入小学,会产生各种认知断层,对小学生活茫然无措。小学入学适应课程以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为主要内容,以兴趣培养、习惯养成、价值塑造为核心要素,呈现出衔接性、体验性和主体性等特征。入学适应课程要抓住“我要上小学啦”的兴奋期、“我上小学啦”的新鲜期、“我是小学生啦”的认同期、“做更好的小学生”的追赶期四个关键节点,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关键词:幼小衔接;入学适应课程;关键节点
做好幼小衔接,不仅有利于入学前后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而且能为他们的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幼小衔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许多幼儿园和小学也进行了幼小衔接的教学实践。江苏省无锡市东湖塘实验小学根据《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开发设计了“入学适应课程”,为学生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阶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幼小过渡,从而能够兴致勃勃地投入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一、入学适应课程建构的背景
当我们把镜头聚焦于一年级的课堂内外,常常会看到以下场景:
场景一:开学初的几天,学校里总能见到“迷路”的小朋友,找不到自己的教室,分不清男女卫生间……
场景二:“综老师好!”早晨,学校门口,一群有礼貌的学生正热情地和门口值班教师打招呼。只是这个综老师竟然是教“综合实践课”的“综”老师,而不是老师的姓。
场景三:课上,老师转过身写板书的间隙,总能听到背后传来椅子翘起的一端砸向地面的声音,椅子俨然成了小学生的大玩具……椅子还有什么功能?或许这个问题只能由学生自己来回答了!
很多一年级教师对这些场景并不陌生,而造成这些行为的原因主要是儿童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幼儿园和小学相比,在活动场所、活动伙伴、活动安排、活动期待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
从幼儿园到小学,校园环境变得陌生,学习时间明显延长,学习课程逐渐增加,规范的课堂学习取代了幼儿园中以游戏为主的活动形式……这些变化可能会让学生茫然无措,出现多方面的认知断层。所以,学校需要重视幼小间的差异,针对这些断层问题,设置入学适应课程。
二、入学适应课程的价值意蕴
衔接意识或衔接性是入学适应课程的根本属性和重要特征,一方面,体现在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关系上,主要包含以下要点:一是小学的教育教学方式与幼儿园教育方式相衔接,尊重儿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童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二是强调与幼儿园教学氛围相衔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友好的生生关系,创设包容与互助的学校氛围;三是加强与幼儿园教育知识的衔接,减轻一年级学生知识学习的负担,以兴趣培养、习惯养成、价值塑造为教学的导向。另一方面,体现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动系统上。二者的联动是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支持性条件。
入学适应课程还要有一定的体验性,要让学生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直接感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亲身探究,推动幼升小儿童在适应过程中生成体验。当然,入学适应课程也要尊重儿童主体地位,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顺应儿童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儿童提供个别化的指导与帮助,进而加快儿童对小学生活的适应。
合理的入学适应课程,能有效帮助学生获得一些小学生活中的必备品格,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比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童年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有利于促进学生了解规则,遵守规则,成为文明有礼之人。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也是影响个人的一种习惯和品质。再如,入学适应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规则建构力。学生规则意识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由于幼儿教师对游戏化教学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在具体实施游戏化教学时未能帮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因此,小学适应教育要把着力点放在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上。等学生有了规则意识,教师就需要引导他们把这种意识具体落实到行动上,达到知行合一。还如,入学适应课程,可以转变家长的幼小衔接观。部分家长缺少双向衔接意识,且衔接内容过度重视知识准备,其衔接的方式、方法无法照顾儿童的学习特点。究其根源,家长不能只关注孩子的知识准备,而要帮助孩子学会用适宜的方式学习,通过适合自己的手段解决问题。
三、入学适应课程的实践进路
基于以上理解,学校抓住学生从入学前到入学后的四个关键时间节点(“我要上小学啦”的兴奋期、“我上小学啦”的新鲜期、“我是小学生啦”的认同期、“做更好的小学生”的追赶期),设置丰富多彩的入学课程内容,给学生一个充足的过渡期。
(一)“我要上小学啦”:找准兴奋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和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的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在这个时期中,儿童会开始憧憬正式的教育,并为正式教育做好准备。在“我要上小学啦”的兴奋期,入学适应课程放在入学前第一、第二周,分别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进行设置。
在学生层面上,幼儿园要开展“小学生体验月”活动。在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共同带领下,通过参加升旗仪式、参观一年级教室、参观校园、合影留念等形式,引导大班幼儿观察小学生在校生活情景,让他们从思想上、情感上做好入学的准备。
在教师层面上,小学协同幼儿园建立培训机制,每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一年级教师进入大班,进行浸入式学习,深入了解真实的幼儿园生活,更好地认识儿童真实的生长样态,更好地设计贴近儿童的教学活动。同时,幼儿园教师进入小学校园,指导一年级教师进行环境的布置、区角的创设,让学生在陌生环境里能找到熟悉的感觉,在心理上亲近小学。
(二)“我上小学啦”:产生仪式感
入学后第一、第二周,学生对小学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大脑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是进入小学的新鲜期。在这段时间内,学校要重视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入学适应课程设置了“认识学校的重要场所与重要他人”的内容:通过认识“新名牌”、“大手拉小手”、参观校长室、采访校长、入学仪式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认识新学校的餐厅、厕所、教师办公室、学校保安室、保健室等重要场所。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让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班主任、同桌以及校长等重要他人。
一方面,新入学儿童能通过该课程迅速对教师、伙伴产生信任感,增加了对小学生活的向往,降低了入学的焦虑感;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实物、影像等方式记录学生刚刚入学时憧憬和懵懂的样子,使学生重视迈入小学校园的第一步,产生一种仪式感。当然,学校也希望通过这些仪式感增加学生对于学校活动的参与感,增强对于小学生这个身份的认同感。
(三)“我是小学生啦”:形成认同感
入学后第三、第四周,学生在经历了前两个阶段之后,已熟悉并开始习惯小学的学习、生活节奏。这时,学生便开始寻求自我认同,并迫切地想要证明自己是“小学生”。因此,这一阶段,入学适应课程的内容设置应帮助学生建立生活和学习秩序。
本阶段的课程分为“话”课表、“理”物品、“学”常规三方面,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自理能力、卫生习惯等。
第一,“话”课表。了解小学设置的科目,认识自己所在班级的任课教师,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一张属于自己的创意课程表。通过创意课表的设计,学生在认同期内能够以自己喜欢且便于理解的方式去熟悉自己班级的课程表、任课教师,知道老师的姓名,能用某老师来称呼,而不是只有简单的“这是音乐老师”“这是体育老师”的认知。这样一来,学生在认同期内就能把自己上课的内容与相关任课教师对应起来。
第二,“理”物品。“理”物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认识自己的学习用品,并学会整理文具盒;学会对书本进行分类,并有序摆放,学会整理文件夹等,学会自己整理书包;学会整理学具,如捆小棒等;学会整理班级课桌椅等班级物品。在查验学习成果时,教师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参与评价,可用计时整理书包比赛、限时整理文具盒、生生互评捆小棒等活动形式来查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三,“学”常规。“学”常规主要体现在坐立、行走、排队三个方面。坐立方面,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儿歌、做动作等方式辅助学生的坐姿学习,让他们明白小学课堂上需要做到坐正、立直,且要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端正坐姿。行走方面,教师可指导学生行走时要牢记右行、走稳,不东张西望。排队方面,教师引导学生遵守一米线,有秩序地进入队伍、排好队伍,做到快、静、齐。学校通过这样充满挑战也充满乐趣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的不同。
(四)“做更好的小学生”:实现自我提升
入学一个月后,经过前期家长的帮助、教师的引导和自我的调整,学生渐渐融入新环境,投入新角色。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开始进入或“追赶”或“转变”的黄金期。在这期间,家长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
学生入学后一个月到第一学期结束,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更是进一步追赶“小学生活”的重要时期。为此,我们从倾听、说话、阅读、写字、活动等五个方面进行强化训练,设计了《葵娃成长册》。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学习、实践等活动,就能得到一枚“葵花”奖章。这一时期,由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课程评价,多方协同、多维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
虞永平教授说:“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是翻山越岭,不是跳跃大沟深壑,也不是进入天壤之别的生活,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入学适应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品格养成等,在每一阶段记录下孩子学习和成长的痕迹。我们希望既能呈现孩子的成长轨迹,也能推动入学课程的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朱晋曦.如何做好幼小衔接——纵横并蓄[J].基础教育论坛,2020(2).
[2]田春,彭锦怡.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概念、特征与进路[J].教学与管理,2022(17).
(陆晓阳,江苏省无锡市东湖塘实验小学,邮编:214196)